喝生鲜奶更健康六旬老太饮用生羊奶感染

  近日,福建省疾病控制中心发布健康提示,福建省出现了因饮用鲜羊奶导致布鲁氏菌病的病例报告。医院了解到,这种病菌多出现在牧区,泉州虽然少见,但目前出现的大多是以饮用现挤未经消毒的羊奶导致的。医生提醒,布鲁氏菌存活时间很长,在奶制品、动物皮毛甚至水中均有较长的存活期,且一旦感染可能侵害脊柱、膝盖等大关节,心脏、肝脾等多器官。因此奶制品一定要经过消毒方可食用。一旦发现反复发烧、关节痛等症状,要立即就医。

图来源于网络,与本文无关

爱喝现挤羊奶病菌侵犯脾脓肿

  医院了解到,布鲁氏菌病俗称“布病”,这种病多常见于北方的牧区,在泉州,从目前临床观察来看,感染途径最多的是饮用现挤未经消毒的羊奶,其次是牛羊宰杀者。一年大约有10个这样的病例,不过上个月病例出现较平时多,有四例。

  60多岁的老太太李某最近反复发烧,前后持续了20多天,伴有关节痛,去诊所、医院看了好几趟都没有查出来到底是什么病。上个医院就诊,经血液培养发现了布鲁氏菌,即布病。确诊时,病菌已经侵犯到脾脏导致脾脓肿,并伴有肺部炎症。

  经了解,老太太喝现挤的羊奶已经很长时间了,从没想过里面有病菌,只觉得那东西“货真价实”看得见。

  除了这位老太太,还有一名15岁的高中生也是因喝羊奶患病,但每次都有加热之后才喝。“她说好像有一次加热时没有烧开,就直接喝了。”医院感染病科主治医师李由说。

羊只需经防疫检验羊奶挤出后需消毒

  记者从泉州一家鲜奶供应商了解到,新奶要上市,首先羊只本身需要经过防疫检验,其次饲养、挤奶的过程也有严格的卫生标准,奶挤出来后还要进行消毒。

  “路边现挤的羊奶,羊只本身是否有问题不得而知,而人工徒手挤奶,卫生也是个问题,最后是鲜奶,未经消毒肯定是有病菌的。”工作人员表示,也有人说把鲜奶煮开,保持沸腾5分钟即可杀死病菌,这样的做法可能是不科学的,因为不同病菌有不同的耐热、耐冷性,其次持续高温是否会破坏营养物质也不得而知。

病菌存活期长可侵犯人体多个器官

  李医生介绍,布鲁氏菌是一种不易被发现、存活期很长的病菌。它在4℃的奶油中可存活6周;在冰冻的奶制品中可以存活30天;新鲜奶酪中可存活50天至天;在干燥土壤、皮毛和乳类中可存活数周;而在水中可以存活5天至4个月之久。

  “它是人畜共患的,动物也会感染,但人与人之间不会传染,人感染之后的症状特点不明显,不像其他病有某些症状即可判断。它虽然集中表现为发热、关节痛,但很多病会有这两个症状,所以容易被忽略。”李医生说,一般来说,患“布病”者有反复发热、多汗、关节痛(脊柱、膝盖类的大关节),病菌常常会侵犯人体多个器官,如脾脏、肝脏、心脏、睾丸等,治疗周期也比较长,根据病情不同,有的需要口服药物数月。好在目前尚未出现因患“布病”而死亡的病例。来源:泉州网作者:陈玲红

  很多人认为现挤出来的生鲜牛羊奶更健康,甚至还有人直接在街头上卖现挤的牛羊奶。其实,生鲜奶不仅不会更健康,反而可能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最常见的一种危害就是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是什么?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布鲁菌病、地中海弛张热、波浪热或波状热,这是一种由布鲁氏杆菌(Brucella,简称布氏菌)侵入人体而导致的一种传染性疾病,通常人们直接简称它为“布病”。

布鲁氏菌病有多大危害?

  我国自年首次在重庆发现两例布病以来,这种疾病就在全国范围内扩散开来。现在全国29个省市区都曾发现有感染布鲁氏菌病的病例。布鲁氏菌病的潜伏期一般为五至六十天,但也可能长至数月。而且,治疗布鲁氏菌病的一大困难就是:布鲁氏菌病没有特定的病症。

  布鲁氏菌病通常会出现很多跟流行性感冒相似的症状。人一旦感染,就会长期有发热、多汗、头疼、背痛等症状,非常像感冒;严重的还会出现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问题。所以,经常会被误诊为感冒,而被误诊就会耽误病情。

  感染布鲁氏菌病后,如不及时治疗,就很容易由急性转为难治的慢性布病,导致全身多个器官系统的损害,反复发作,甚至可能迁延数年、终身不愈,直至成为残疾。孕妈咪如果感染布鲁氏菌病还可能导致流产、死胎。

生鲜奶是布鲁氏菌病重灾区

  “生鲜奶”通常也叫生鲜乳(RawMilk),是指没有经过杀菌、均质等工艺处理的原奶。很多人会觉得生鲜奶没有经过处理,营养价值更高。但是,科学家对比生鲜奶和经过加热杀菌的牛奶后发现,“生鲜奶”的营养价值并不会更好,与经过加热杀菌的纯奶相比,他们二者在营养及人体健康功能方面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生鲜奶唯一的优势其实就是口感和香味会更好一点。由于未经过均质工艺处理,“生鲜奶”的乳脂肪球较大,煮沸后会发生聚集上浮,从而带来“粘稠”、“风味浓郁”的口感,会觉得更好喝。但生鲜奶却有更大的安全隐患。由于营养丰富等特点,纯奶也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良好培养基,极易受到动物体以及挤奶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

  在环境中,有大量的细菌对“生鲜奶”虎视眈眈,比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假单胞菌、真菌等,以及源于动物体的布鲁氏杆菌、结核杆菌等人畜共患致病菌等,都可能污染我们的生鲜奶。因此,如果“生鲜奶”杀菌不充分,而你又直接喝了,就很容易造成人畜共患病的传播,布鲁氏菌病就是非常常见的一种。

  一、布鲁氏菌病病原分析

  布鲁氏菌病的病原体是布鲁氏菌,布鲁氏菌是革兰氏阴性短杆状细菌,病原体微小,近似球状或杆状,形态不规则,革兰氏染色阴性。布鲁氏菌的抵抗力不强,65℃15min、70℃15min即可死亡,阳光直接照射1d死亡,一般常用消毒剂能很快将其杀死。但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强,对干燥的抵抗力较强,在尘埃中可存活2个月,在食品中生存2个月,在土壤中可存活2~25d,毛皮中可存活5个月。在冬季存活期较长,在冰冻状态下能存活数月。本菌为细胞抗原,是能传染许多种动物包括人在内的细胞内寄生菌。布鲁氏菌属可以分为7个菌种21个生物型,即羊布氏杆菌(Bmelitensis,生物型1~3)、牛布氏杆菌(Babortus,生物型1~7、9)、猪布氏杆菌(Bsuis,生物型l~5)、绵羊布鲁氏菌(Bovis,)、沙林鼠种(Bneotomae1个生物型)、犬种、田鼠布鲁氏菌(Bmicroti)。在畜牧业生产中以羊、牛、猪3种危害最为严重,其中羊种的致病力最强。

  本病无季节性,动物间直接接触传染,即健康家畜与病畜直接接触,如交配,或者间接接触,如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土壤、用具等以及昆虫媒介而导致本病的流行与扩散。消化道传染,健康牛羊采食了被病畜流产物、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草场或饲草料而间接感染。呼吸道吸入也可造成布病菌的传染,圈舍内牲畜的奔跑追赶活动,导致尘土、粪渣飞扬,易使畜群通过呼吸道吸入布鲁氏病菌而造成感染。流产胎儿、胎衣和子宫分泌物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因此,产仔季节流产时,是本病大规模传播的时期。人感染主要是从事畜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饲养牛羊的牧民、以及从事畜产品加工的人群。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本文无关

  一、中国布鲁氏菌病发病数量及死亡数

  年中国布鲁氏菌病发病数量为例,年中国布鲁氏菌病发病数为例,死亡数量为1人。

  -年中国布鲁氏菌病发病数及死亡数   

  数据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智研咨询整理

  -年中国布鲁氏菌病发病数及死亡数   

  数据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智研咨询整理

  -年中国布鲁氏菌病发病率及死亡率   

  数据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智研咨询整理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年中国医药外包行业市场供需预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二、疫病流行与扩散的原因分析

  1、饲养管理不到位;家畜饲养管理条件差,动物卫生防疫意识不高,养殖外环境和内环境均较差。

  2、监测、检疫制度落实不完善;集市贸易家畜的频繁移动,被污染的毛、皮收购和销售等促进布鲁氏菌病的传播;外引动物、种畜的买进和卖出等交易,没有受控于专业监测部门,种畜交易后,隐性感染的种畜与其他健康牛羊在没有采取隔离、检疫等措施便进行混养,引起疫病的传播。

  3、病畜和健康畜混合放牧或舍饲;新疆地区的牛羊多为自然放牧,尤其是羊的饲养多为放牧,病畜和健康畜的混合放牧或舍饲,导致疫病在群内传播与扩散。

  4、对布鲁氏菌病的检疫重视羊而忽视牛;在新疆许多地区,部分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只重视对奶牛的布鲁氏菌病的检疫,而对羊的布鲁氏菌病没有按规定进行检疫,这对人感染布鲁氏菌病埋下了隐患。

  5、病畜扑杀金费所限,阳性畜处理不彻底;对诊断为布鲁氏菌病阳性畜,因病畜扑杀经费所限或受资产、财务、经费、领导的决策等因素的影响,使阳性畜得不到及时扑杀处理,并导致病畜继续进入市场贸易,使之成为新的传染源,导致恶性循环。

  6、养殖户缺乏健康养殖的知识;多数农牧区患者对布鲁氏菌病造成的危害认识不足或根本缺乏相关知识,自我防护意识淡薄。在牲畜饲养,屠宰加工,特别是产犊产羔时期,养殖户或牧民没有防护意识和防护措施。饲养员和相关人员在产羔或产犊时,不能及时妥善处理胎衣、胎儿、胎水及畜产品,导致养殖户家庭老幼无意间感染上布鲁氏菌病,患病后又往往因误诊延误治疗时机,给农牧民带来身心痛苦和经济损失。

  三、我国布病防治基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布鲁氏菌的致病机制。明确布鲁氏菌分子致病机制对于设计、研发布鲁氏菌病治疗用新型药物以及安全、有效、无副作用的新型疫苗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人们对布鲁氏菌致病机制的认识还很少。今后研究的重点应在于:1、通过布鲁氏菌效应蛋白及其互作靶标筛选鉴定,解读胞内转运、致病作用、免疫逃逸或持续性感染机制;2、通过布鲁氏菌基因功能研究平台建立,全面筛选鉴定布鲁氏菌胞内外生存必需基因、细胞吸附/侵入相关基因,以及宿主体内或胞内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因子耐受相关基因,解读布鲁氏菌基因功能和持续性感染机制。

  2、布鲁氏菌的流行病学分型。布鲁氏菌属内种型繁多,各种型间宿主倾向性、生物型性状、毒力强度、临床表现、流行特征等方面各不相同,布鲁氏菌的鉴定分型对流行病学调查溯源和布鲁氏菌病防控计划的制定具有现实意义。布鲁氏菌的分型系统主要有表型分型系统和基因分型系统2类。国际公认的布鲁氏菌鉴定方法为表型分型方法,但该法费时费力、易受主观意识影响、缺乏准确性,且潜在感染风险。而且,由于布鲁氏菌的变异,也会遇到一些非典型株而无法将其分型的问题。因此,实际工作中布鲁氏菌的分离鉴定工作开展的还不够多。基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基因分型系统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在快速、简便、准确地诊断布鲁氏菌病的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鉴定布鲁氏菌的种型。今后,应突出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如PCR及其各种衍生技术在布鲁氏菌的病原学检测和分型中的作用,扩大病原学检测的范围和数量,描绘出我国布鲁氏菌的地理流行病学特征。

  四、我国布病防治基础研究的建议

  在我国布病的防治过程中,在采取强化政府领导、各部门密切合作、加大防治经费投入、开展监测、强化健康教育、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等综合性防治措施的同时,还要积极地开展布病的研究工作.

  1、滞后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人畜布病的综合防治,为了尽快解决布病研究中的重大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急需国家各有关部门,尤其卫生和农业部门建立全国布病防治研究机构的合作平台以及布鲁氏菌基础研究资源共享平台,人间和畜间布病研究相结合,开展多家单位的联合攻关,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争取获得重大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的突破.

  2、进一步加强布病基础研究.开展系统病原学分子生物学鉴定标准化流程研究,建立中国布鲁氏菌分子生物资源库,建立中国布鲁氏菌基因组信息研究分析技术平台,开展中国布鲁氏菌全基因组信息资源研究,开展布鲁氏菌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应用性研究,以及影响布鲁氏菌功能蛋白质组研究,开展布鲁氏菌在不同机体内感染能力方面的研究.

  3、重视防治技术研究,用于指导防治实践工作.主要是布病的新型快速诊断技术,新型理想的人用、畜用疫苗,以及疫苗免疫和感染的鉴别诊断方面的成果转化.另外,利用中国布鲁氏菌生物资源库和全基因组信息资源库,从基因组水平开展布鲁氏菌的遗传进化研究,以及布鲁氏菌毒力、耐药及疫情动态变化的研究,直接用于分析和控制布病疫情.

  4、加大并保持布病科研经费的长期投入.目前,我国布病的防治形势非常严峻,涉及与防治密切相关的基础研究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颇多,应该加强研究经费的投入,并且这些研究问题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的.建议国家设立重点或重大研究项目,支持布病的科研攻关,根据研究进展,可以连续滚动资助,为我国布病防治提供科学与技术的支撑.

奶业新闻提醒

“生鲜奶”没有经过任何消毒处理,存在较大食品安全隐患。尤其是儿童、老人、孕妈咪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食用“生鲜奶”后被布鲁氏菌等病原菌感染的风险更大,最好就不要直接饮用“生鲜奶”,更不要盲目购买那些现挤牛(羊)奶哦。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医院治疗方法
早期白癜风治的好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xuebiao.com/blsgjbyf/1056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