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王卫涛,医院临床免疫科
“发热待查”是风湿科比较多见的入院临床诊断之一,也是让风湿科医师比较棘手的病症之一,因为其病因多比较复杂,诊断周期较长,多数要完善很多检查,很多患者经过多番治疗后仍症状反复,也容易造成医患纠纷。因此全方位的思考可能存在的因素,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逐一加以甄别,最终才有可能找出最终的病因,而任何一个细节的疏漏,都可能让我们与真像失之交臂。
临床上对于发热的原因分析,目前多从“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个大的方向去思考,其中感染性因素仍是我们最应该首先考虑的方向。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应考虑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螺旋体、寄生虫、结核等引起;非感染性性因素则主要包括: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恶性肿瘤等。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布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每年该病高峰发生于春夏之间,与动物产仔季节有关。
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
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属于乙类传染病。
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表现为波状热,多伴寒战,各期均可出现发热;
2.多汗:急性期易出现大量盗汗现象;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现脊柱受累;
4.乏力:可出现在全部患者,且各个疾病阶段均有乏力症状;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临床分期:
1.潜伏期:一般l-4周;
2.急性期:病程在6个月以内;
3.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诊断: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有相关家畜接触史;
2.不明原因出现的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或伴有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患者;
3.上述患者行布氏杆菌病原学检查为阳性则可诊断。
治疗:
1.对症治疗:退热、注意水、电解质及补充营养等;
2.抗感染治疗。
目前推荐应用较多的治疗方案为:
左氧氟沙星mg/次,Bid,6周+多西环素mg/次,Bid,6周+利福平~mg/次,Qd,6周),根据病情可延长疗程。
同时传染病学指南给出了更全面的治疗推荐:见表
特殊人群治疗推荐:
在临床当中一些不明原因发热的患者,目前对于布鲁氏菌病的筛查已作为一种常规检查之一,特别是对于牧区的病人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布鲁菌病诊疗专家共识》[J],中华传染病杂志,,35(12):-.
2.5.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传染病学分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6
3.一文让你搞清布鲁菌病及用药,崔光亮,丁香园,-10-30
4.孙震、王涛,布鲁菌病临床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临床医药文献杂志,年第5卷第28期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