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制作播出的
《疾控健康课堂》
节目播出时间
周一至周四9:00、周五16:00
年3月12日凌晨,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新冠疫情定义为「全球大流行」,随着疫情在全球范围的大爆发,病例数和死亡人数还在进一步攀升。
回顾人类历史,这不是第一次疾病大流行事件,天花、鼠疫、流感,这些疾病都曾经夺去了上亿人的生命。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的历史,也是一部与传染病的斗争史。每一次出现新的传染病,人类都是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一点点找到「武器」,最终取得胜利。其实只要做到科学的防治控,传染病并不可怕。今天的节目,我们就来聊一聊传染病防治控的相关问题。本期嘉宾
仙桃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传染病预防控制科学科带头人
陆业新
陆业新,男,年生,副主任医师,传染病预防控制科学科带头人,从事传染病和寄生虫预防控制工作35年。一、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能使人体致病的微生物统称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真菌及螺旋体和人体寄生虫等感染人体后引起的疾病。其中,病毒引起的疾病占所有传染病的80%以上,如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疹、病毒性肝炎、水痘、手足口病、小儿麻痹症、出血热、登革热、埃博拉出血热、狂犬病、新冠肺炎、非典等等。传染病分法定管理传染病和非法定管传染病。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发生和流行,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政府将部分传染病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按照国家制订的法律、条例、办法的规定执行的一类传染病称为法定传染病。
我国目前列入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三类共39种(新冠肺炎为年1月20日新列入):包括甲类传染病(强制管理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严格管理传染病)27种,其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和新冠肺炎这五种传染病虽被列为乙类,但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丙类传染(监测管理传染病)10种。
二、传染病和其它疾病的主要区别?一是有病原体(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某种特异性病原体引起,故确诊必须有病原学检出;
二是有传染性(指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可通过一定的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
三是有流行病学特征,主要指在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表现不同的特征。包括流行性规模(如散发、流行、大流行、暴发)、“三间分布”(包括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之间的分布差别);
四是发感染后可获得一定免疫。不同病原体产生的免疫力有很大差别,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力一般较强且持久,但流感除外(主要是流感病毒经常发生变异,新冠肺炎病毒有待研究),细菌性传染病免疫力较弱且短(伤寒除外),蠕虫病多无免疫力。人类就是充分利用传染病的免疫性制成各类菌苗、疫苗接种人体来抵御传染病的侵入。
三、传染病发生需要的条件?一是病原体的致病作用(包括病原体的侵袭力、毒力、数量、入侵途径和变异性);
二是人体的免疫应答作用(指动物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并产生一系列复杂免疫连锁反应和表现出特定的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分为对人体有益的保护性应答和对人体有害的变态反应(促进组织损伤)。保护性应答又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也称先天免疫、自然免疫)是生物个体生来就有、能遗传后代,对多种病原体均可引起一定的免疫反应,无特异性。如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的脂肪酸、汗液中的乳酸、唾液中的溶菌酶及气管黏膜上皮的纤毛等人体天然屏障,还有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吞噬细胞、体液因子等。
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是接触某种抗原后产生的仅针对此种抗原的免疫反应,对其它抗原无作用。感染后的免疫都是特异性免疫,属于主动免疫。特异性免疫后能使人体产生两种重要的抗体,这就是人们常听到的IgM和IgG,前者首先产生,持续时间短,为近期感染的标志,可用于早期诊断,后者则出现晚且持续时间长,故多用于回顾性诊断或调查。
三是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包括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对机体的损伤(病原体的黏附和定居、病原体在体内的扩散及生长繁殖、分泌的毒素对人体的损伤),炎症反应(如炎症因子和炎症细胞的共同作用、超敏反应)造成的机体损伤。
四、造成传染病流行的原因?要满足三个条件:
一是有传染源:指病原体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正在患病的人、隐性感染者(病原体进入人体后至出现临床症状的阶段)、病原携带者(指感染病原体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也叫健康携带者),隐性感染者和健康携带者合称为无症状感染者。无症状感染者由于隐藏于健康人群之中,其传染意义更大,需要特别重视。人体向外界排出病原体的方式主要有咳嗽(吐痰)、呕吐、排泻。
还有受感染的动物,如狂犬病、鼠疫、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绦虫、布鲁氏杆菌病、炭疽等。
二是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传播途径由外界各种因素组成,从最简单的一个因素到包括许多因素的复杂传播途径都可发生。归纳起来包括:
①空气、飞沫、尘埃传播: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由于这类传染病的感染极易实现,故常引发较大范围的流行,如非典、新冠肺炎、流感、埃博拉病毒出血热等。
②水、食物、苍蝇传播:以消化道为侵入门户;
③手、用具、玩具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既可经消化道进入,也可经呼吸道进入;
④吸血节肢动物传播:也称虫媒传染病,主要是染有病原体的吸血节肢动物(蚊、跳蚤、白蛉、恙虫)叮咬人体时传染疾病,如疟疾、丝虫病、登革热、黑热病、鼠疫、出血热、斑疹伤寒等;
⑤血液、体液、血制品引起的传播,如乙型肝炎、性病(如艾滋病)等;
⑥土壤传播:指病原体虫卵、幼虫、芽孢进入土壤后,发育成感染期的幼虫,再侵入人体的过程,如蛔虫、钩虫、破伤风、炭疽等。
三是人群易感性: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为易感者。某传染病经过流行,或接种疫苗后,会提高该人群对某传染病的抗体水平,人群易感性会降低。人体对某传染病抗体水平因时间的推移会逐渐下降,其维持时间的长短因不同的病种有较大差别,有的终身免疫(如伤寒),而有些传染病免疫力维持数月、数年。有些病毒易发生变异,如流感病毒变异频繁,每年感染毒株或亚型时常发生变化,故一般1~2年应接种流感疫苗一次。
五、平时怎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主要是针对我们前面提到的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采取综合性措施的原则和根据各个传染病的特点,针对主导环节重点采取适宜措施的原则进行防控。
1、管理传染源。包含及时发现、诊断、报告疫情,隔离治疗传染病病人。其中,关于各类传染病疫情的报告时限,国家《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都作了明确规定。执行职务的医疗卫生保健人员均属责任疫情报告人,必须按规定向疾控机构报告疫情,并作好登记。
对于病原携带者,依据传染病的防控级别和要求进行相应的管理,包括隔离、治疗、教育、调整工作岗位等。
对传染病人密切接触者,分别按具体情况采取隔离、检疫、医学观察、药物预防或预防接种。
对动物传染源,如属有经济价值的家禽、家畜,应尽可能加以治疗,必要时宰杀后加以消毒;如无经济价值者则设法消灭。
2、切断传播途径。传染病种类繁多,传播方式复杂多样,许多传染病传播途径也不是单一的。不同的传染病、不同的传播途径应采取不同的预防控制措施。
①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不聚会,保持社交距离;注意咳嗽礼仪;不随地吐痰;勤通风、戴口罩、勤消毒、勤洗手。
②水、食物、苍蝇传播的疾病:保护好水源、防止粪便污染;加强饮用水消毒;不吃变质、过期和受到污染的食物;食物加工时应高温熟透,并防止熟食品受到污染;瓜果生吃前应充分洗净;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生活、劳动时应尽量避免赤足下地,避免与疫水接触;大范围地杀灭病媒昆虫等。
③手、用具、玩具传播:加强生活、工作用品(用具)、玩具和体育运动器材的日常消毒;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消毒、勤剪趾甲;开展病人可能污染环境、活动场所的消毒等。
④虫媒传染病:加强个人防护,防止虫媒叮咬;广泛杀灭各种医学昆虫,如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
⑤血液、体液、血制品传播引发的传染病:加强供血者的病原体筛查,防止含病原体的血液输入受血者体内(如艾滋病、梅毒、疟疾等);加强血制品的质量管控,防止血制品污染;加强相关疾病防控知识宣传,防止性接触和因吸毒注射引起的疾病传播。
3、保护易感人群。一是努力增强人体抵抗力。改善营养、锻炼身体、保持充沛体力可以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二是开展菌苗、疫苗和免疫球蛋白预防接种,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提高对某种传染病的抵抗力,防止疫病传播;三是隔离健康人群与传染源的密切接触。
六、防控传染病的具体措施?大家可以通过这次新型冠肺炎的防控了解一些传染病的防控措施。依据疫情大小、规模和传播特点采取相适应的防控措施,主要有:
1、医院隔离救治病人,设置专门留观点隔离观察密切接触者和疑似病人,及早消除各类传染源;
2、封锁疫点、疫区,必要时对社区、村(居)、镇、县、省、城进行封锁,甚至封锁国境;
3、停学、停课、停工、停产、停市、停运、停航;
4、封闭、封存或销毁污染水源、食品;
5、停止集会、集市、体育赛事,停止酒店、酒吧、网吧、歌厅、影视厅、旅游等营销活动及其它人群聚集性活动;
6、加强水、食品卫生监督检查,加强饮用水的消毒,加强传染病病人排泄物的消毒;
7、对易感人群开展预防服药和进行应急接种(新冠肺炎尚无特效药和疫苗);
8、组织群众广泛开展消杀灭和除“四害”的爱国卫生运动;
9、做好相关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技术培训和专题(学术)讲座;
10、加强医疗卫生工作检查,加强疫情监测报告,严防疫情迟报、漏报、错报,医院内交叉感染;
11、加强重点行业、部门、场所的防控工作检查,堵塞疫情传播漏洞;
12、加强防控工作后勤保障,确保医疗防控药品和物质供应;
13、加强防控纪律监督监察,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
七、我国防控新冠疫情的效果怎样?依据各国发病与控制情况分析,该病流行还将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可能会延续数年。由于我国应对得当,迅速采取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防控措施,包括对武汉封城、封省、切断各类交通,疫情被迅速控制。(这次新冠肺炎防控充分吸取了年非典疫情的教训,当年非典发源地在广东,没有封城,没有切断公铁航空客运交通,后来,作为继发地的北京疫情反而高过广东。很显然,如果国家不果断采取这些非常措施,首都和湖北周边省份的渡情会更重)。虽然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得到根本控制,但世界其它国家疫情仍然相当严重,特别是美国巴西、印度等国家每天新增疫情均在1万、甚至4万人以上,其它许多国家的疫情也不乐观,因此,我国疫情防控仍然面临“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严峻形势近期北京疫情的反弹就是一个例证。只要我们加强戒备,继续落实好各项防控措施,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就不会出现大的暴发和流行。
听众提问:陆医生您好,我家老人现在在家里养了一只狗,我孩子总是喜欢和狗狗玩,我家狗狗也会定期打狂犬疫苗,那这种情况下,如果孩子不小心被狗狗抓了,需要打狂犬疫苗吗?陆业新:
狂犬病是大家熟悉一种常见人畜共患病,也叫恐水症。狂犬病毒是一种专门侵害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毒。一般由染毒的狗、猫宠物咬伤人体传染,另外还有猪、牛,马、羊和野生动物也可引起传染,但发生率较低。
狂犬病发病后会出现特有的临床表现:发病初期,伤口部位麻木、发痒(蚁走感),继而发热、极度恐惧、烦躁不安、恐水、怕风、怕光、怕声、流涎、咽喉肌痉挛而饮不能下咽,病情迅速加重而出现精神失常、幻觉、谵妄,直至呼吸或循环衰竭死亡。该病只有预防,没有特异性的治疗,一旦发病几乎%死亡。
该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多数在3个月内发病,最长潜伏期可长达19年。年龄小、伤口深、头面手指咬伤、侵入病毒数量多、毒力强等因素均可缩短潜伏期。
人被咬伤后,应就地迅速对伤口进行清洗消毒(可以大大减少侵入人体的病毒数量)。先用20%肥皂水和清水反复彻底清洗伤口和搔伤处,至少20分钟,再用75%乙醇或2%碘酊涂擦,以清除和杀死病毒。伤口较深时,需要用导管伸入,以肥皂水作持续灌注清洗。伤口不应缝合或包扎。
只要被可疑狂犬咬伤,无论是吮舐皮肤,还是擦伤、抓伤、轻度咬伤(包括隔衣咬伤)均应在24小时内尽快进行狂犬病疫苗接种。对于确患狂犬病的咬伤,或者重度咬伤,如多伤口、头颈和手指咬伤,或吮舐人体已有伤口等,除接种狂犬疫苗外,必须同时注射抗狂犬病血清,或使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如果人被注射有狂犬病疫苗的宠物咬伤,原则上还是应该接种狂犬病疫苗,因为动物接种狂苗后的免疫效果及维持时间不确定。人体接种狂犬病疫苗的免疫时间一般可维持半年以上,如果超过半年再次被咬伤,可进行2-3针免疫加强注射,也可再全程注射一次。重度咬伤时应加大接种剂量和接种次数。
下期节目预告
说起“麻醉”两字,普通人都觉得容易理解。有的人觉得要手术就要麻醉嘛,打一针麻药,让病人不痛,手术就可以做了。也有的人害怕麻醉,怕“一睡不醒”。其实,这些都是不对的。医学界流行这样一句话:“手术能治病,麻醉可保命;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那麻醉究竟是什么?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又担任着什么角色呢,下期《健康仙桃》告诉你答案!下周一
我们将邀请到
仙桃市妇幼保健院
麻醉科主任
副主任医师
罗勇鸿
为大家详细讲解
麻醉的相关问题
嘉宾介绍
罗勇鸿,副主任医师,仙桃市妇幼保健院麻醉科主任。从事麻醉临床工作25年,医院,医院、医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进修学习,擅长临床各类麻醉及无痛诊疗服务,尤其是妇产科麻醉和急救复苏工作配合。节目时间:7月6日上午9:00
参与方式
-/
网络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