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里最好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前
言
在尧都区政协文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尧都文史》第22、23辑已经出版。
本辑征集的内容是尧都区的一些古村落。它覆盖面大,河东、河西、山区、平川,乡镇村堡,方方面面,应有尽有。这些古村落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社会画面,有烂漫的田野、古老的房屋、庙宇和祠堂,颇有趣味的民俗风情,还有说不完的古老故事,令人心醉神往,爱不释手。
我们临汾是帝尧之都、中国之源,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占据着特殊的重要地位。尧都区的历史文化不仅藏在大大小小博物馆里,更多的藏在民间,藏在黄土厚地中,藏在三晋百姓生生不息的血脉里,这里不仅蕴积着黄土,更蕴积着深厚的华夏文明。即日起,本平台将陆续对此书的内容进行发布,旨在更好地宣传尧都、宣传临汾,同时在此感谢所有为出版此书做出努力与贡献的作者及文史工作人员!
本平台将从中选出部分内容陆续发布!敬请期待~
往期精彩链接
之尧庙景区尧庙村
之屯里镇西芦村
之麻纸的故乡贾得乡小程村
之古白马城乔李村
之尧庙镇伊村
之段店乡西孔郭村
之段店乡九洲堡村
之梨花山下小苏村
之尧庙镇大韩村
我的老家就是这个村——卫青故里-青城村(尧都古村落专辑之二)
之尧都“小西藏”土门镇二驹村
之金殿镇城居村
我的老家就是这个村——河东古镇-官雀
之金殿镇金殿村
之唐代古村——封侯村
之卧虎山下大翟村
之革命老区东下庄村
之枕头乡枕头村
之西山脚下西郭村
之一平垣乡一平垣村
之魏村
之魏村镇羊舍村
之银杏荫庇桑湾村
之孙复故里东宜村
之金殿镇苏村
之土门镇李仵村
之金殿镇伍级村
之金殿镇录井村
之土门镇柴里村
之土门镇晋王坟村
之吴村镇孙曲村
东郭原本是“古村”杨亚洲东郭村是尧都区吴村镇的西大门,西与魏村镇和村毗邻;北与乔化村、洪洞县南龙马村接壤;南与永胜村一涧之隔;东与吴村、上太明、徐村隔路相望。村子中间一道沟、村北一道沟,因而形容村貌历来有“两沟三梁一条涧”的说法。村中现为5个居民小组,人口多。传说和村名据村中老年人讲,东郭村原本不叫东郭村,而是叫朱村,改村名的原因是因为有一段惨烈、悲壮的传说。之所以原来叫朱村,是因为村中朱姓人居多。那时候,村中民风淳朴、村民团结和美,日子虽然清苦却倒也安逸。岂知元顺帝骄奢淫逸、橫征暴敛。红巾军刘福通起义造反,各地纷纷响应,元朝江山岌岌可危。某晚,元顺帝得一梦,梦见“群豕拱墙”。上朝后,令朝臣和卜者圆梦,有人将“墙”喻为元朝江山,将“猪拱”说成是朱姓者要夺元朝江山。因而元顺帝怒而颁旨要杀朱姓人。旨意传到平阳府,府中有人迅即通知朱村。为避战乱,朱村人早年在村中就挖有一南北走向、二里多长的“藏民洞”地道,洞高、宽均够丈余,南洞口在村中沟北崖,北口在村北古井井壁上。一得信息,全村人立即行动,收拾粮食、衣物全部钻入地道。另外还将村中水井中倒入茅粪、垃圾,使入侵者无法吃饭喝水。官兵进入村中,阒寂无人,四方搜寻,毫无所获。及至支锅造饭时,才发现井水无法饮用,寻到村北古井,水桶刚放入井内,有年轻气盛者欠考虑,挥镰斩断了井绳,由此暴露了“目标”。官兵于是架火生烟熏洞中村民,结果南洞口亦冒烟,官兵两头合熏,洞中一千余口皆死于非命。有一朱姓少年因在南京舅家商铺中学徒才幸免于难,但此后不敢再姓朱,而改姓舅家之李,这也就是李友白家这一支李的始祖。此后多年,原朱村村落残垣断壁、杂草及胸,至晚狼狐出没、磷火点点、无人敢近。一个村子——朱村就这样消失了。对于传说,村中文化人李德珍和老干部侯文华还有个说法。说是得到凶信后,有一部分人逃跑了,但当时不敢声称姓朱而改姓郭,事后返回原地生活时也改村名叫郭村。魏村西边也有个郭村,这样就有了东郭、西郭之分。另外,东郭村中还有“先有东郭、后有魏村、再后才有和村”的说法。魏村牛王庙戏台有两根石柱,一根题刻:“蒙大元国至元二十年()岁次癸未季春竖”;另一根刻竖于元至治元年()。如果“先有东郭、后有魏村”的说法成立,那么就是说在年之前这里就有村子了,那无疑应是朱村。值得一提的是,在吴村、土门、魏村及洪洞县龙马一带,人们不是把东郭村叫东郭村,也不叫朱村,而是把东郭村称为“古村”,并且“古”字发音很重,为“故”字之声,这又是为什么呢?据笔者分析,“故”字释意是本来、过去、消失的意思,为了不忘消失的村子,轸怀惨烈故去的先民,这也就是这里叫“古村”、而“古”字发“故”音的缘由吧。查明万历十九年()志乘,《坊乡》一章中载:“国初(指明朝)本县设十六坊五乡十五都共一百五十一里,至嘉靖二十年归并七里”,“东郭南里由通利都归并入平水都”。这是可见史籍中最早出现的“东郭”一词,也就是说在明朝时此地又有了村落,并称东郭,且主要在沟南。东郭村地形是沟南土崖高峭,便于挖洞成窑。从外地回归或迁移而来的人在沟南挖窑而居,渐次成村,这样也就有了“东郭南”。后来又有人在沟北崖上挖窑、建房居住,这样就又出现了“东郭北”。这与魏村牛王庙清光绪二十四年()重刻元时碑记文有所契合。碑石正面记:“老董事人魏村景提控南羊村乔提控东郭南王八郎交底村郭一郎和村张四卜东郭北郭百户。”……又据清乾隆四十四年()《临汾县志》载:“平水都城西北统八里五十五村”;“东郭里共五村:徐村、东郭村、乔化村、官北庄、岭上庄”。这样东郭村的来由脉络就大致清楚了,这就是:朱村(元前)——东郭南里(明万历)——东郭南、东郭北(清康熙)——东郭(清乾隆)。东郭村南社、北社的由来在这儿也找到了出处和依据。民国七年(),省府实行编村制,临汾县划为五个区,东郭村属二区吴村乡。解放后,东郭村属五区吴村乡,年属吴村人民公社,年人民公社改乡(镇),东郭村属吴村镇。院落和寺庙东郭村有很多古建筑,主要为院落和寺庙,大多为明、清时所建。这些建筑规划严整、用料考究、筑造精巧、朴实古雅、各具特色、极为可观。这既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遗憾的是一些古建毁于兵燹,一些则在“破四旧”和“文革”运动之中被拆毁,确实可惜。院落李家院地处官道西,分老、里、西三院,三院相连,总体坐北向南,占地13亩2分。院落四周围墙甚高,皆为青砖砌就,老院门上悬匾,上刻“以德服人”四字,为乡民感激李家乐善好施合赠。三处院落建筑气派、布局奇巧、古朴雅致,房屋鳞次栉、错落有序。老院和西院院门都是枋柁斗拱巧搭、立柱支撑,柱底石鼓垫脚,木雕、砖雕精细雅致。里院院门呈方形,稍为靠后。老院北房为砖券窑洞五孔,明三暗二。院中东西两边也皆为砖券窑洞,进深丈五,窑面上弓叉支撑出檐,枋架上都绘有人物、花鸟,艳丽传神。南边为宽敞大厅,内置放桌椅茶具,作为会客议事场所。西院与老院格局大致相同,不同之处是东西厢房为砖木结构垫箔瓦房。北房窑上瓦房是女性闺房、绣楼,为未出嫁姑娘修身、女红之所,房上窗牖中为方形,两边为圆形,别有风致。南面为客厅、炭房。门外空地有拴马桩、上马石。后院北房为上七下八五间垫箔瓦房,两边各为三孔砖券窑洞,南面亦为客厅。如上到一处窑洞之上,可在窑顶转遍三院。三个院子中都是方砖铺地,晴天不沾土,雨天不湿鞋。大院门外还有停放车辆、轿子的地方。隔路为李家打麦场,宽阔平整,周围筑墙,场门向东。大门照壁后还有两处小院,为雇工、侍者住处。整个院落规划严整、精巧实用、极为壮观,不愧为方圆数得着的大户人家。现三院遗迹尚存,虽然有些破旧,但仍依稀可见往日风光。苗家院此院即苗国栋、苗国樑家院落,地处村西头,围墙高筑,分东院、西院两处,占地一亩多。东院原为乔家所有,民国年间卖于苗家。据说苗家祖上是从陕西一根扁担两个筐逃难而来,后来靠办油坊起家,家道转润,才兴工建造西院。但西院为后来修路时拆毁,现仅存东院。东院大门口两根立柱撑架门楣,大气威严。进门须迈三级台阶,寓意后代步步登高,荣门耀祖。进得门来,可见北房为下窑上房传统格式,中间三间为正,两边为耳,上下两层窗上棂格图案奇妙,下层窑洞橫跨较宽,冬暖夏凉。东西两面各有三间厢房,南面为大厅。所有瓦房均为两面坡厦,筒瓦盖顶。大门外西边有平房五间,正南有马厩、草料房。整个院落设备齐全,安全、舒适、实用。西院虽为苗家自建,但现已无存。侯家院地处村东,坐北向南,三院相连,分为东院、里院、西院。东院居三官庙西北方位,院东有麦场、磨坊、石硙、石碾。进大门迎面东房山墙上有照壁一方,图案为砖雕,四边琴棋书画、耕读渔樵,雕工精细。进入二门,院内方砖铺地,北房为五孔窑洞,中间三孔为正,两边耳房窑面稍稍靠后。北窑上为砖木结构、板仰筒俯瓦房,上层未建隔断,成为鸽子栖息地,所以村人称鸽子楼。因地处村东,在村外远处即可看见其高大门楼。日本鬼子进犯东郭村时,炮弹击中门楼东山墙,炸开一椭圆形、井口般大洞,至今弹洞、裂缝犹在。里院与东院一路之隔,大门按风水常例开在东南,为砖劵圆拱形状,院内格局与东院大致相当,不同之处是北边尚有一小院为女性闺房。南边通道连接草料房,西墙后往北瓦房为马房。因侯家行医,有三间向街门面房作为药铺,医德可称厚道。西院是侯家二门子孙所居,据说建筑较早于里院和东院。因年深日久,窑上二层坍塌,但还被人称为楼院。苏家高院地处沟南(南社)。苏家为村中独。之所以人称高院,是因院落处于崖上平地。其院坐北向南,大门前一道五丈长坡,坡顶向西依次为马房、南厅两间、砖窑三孔;坡顶北为大门。院中,北房为五孔砖窑,上有瓦房,如上二层,楼梯在东北角地方。院中厢房东边为瓦房,西边为三孔砖窑。因地势高,在南社此院特别引人注目。兰家院院落亦在南社。坐北向南,大门开在东南方位。门外一条甬道向西,甬道南边一排平房为马房、草房,与院中南房背墙形成胡同形状,人若出行,须出大门折身向西通过胡同,才可到大街,因而院落被人称为圪洞(胡同)楼院。院中北房为二层楼房,下为砖券窑洞,背靠后边土崖,上为瓦房。西面为三间瓦房,东面却为三孔砖窑。南面大厅面阔三间,几扇木门上面窗棂为菱形小格组成,中间隔板上有彩绘,下面嵌装木板,样式古朴典雅。寺庙东郭村历史悠久,寺庙很多,计共有5座戏台、17处庙宇、5座牌楼,此外还有魁星楼、风水塔等。以五圣、祖师、龙王、菩萨几处最大,限于篇幅,仅述几处,以作忆念。五圣庙此庙位于北社西北高丘,据说建于明朝,为村中规模最大庙宇,占地近五亩。庙院南北长12丈,东西宽9丈余。大殿坐北向南,面对戏台。大殿为重檐歇山式,檐角高挑,殿顶前后两坡皆为筒瓦盖顶。整个北殿高出地面5尺,为过錾条石所砌。香客进殿拾级而上须迈八个台阶。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殿内供奉龙王、马王、牛王、药王、二郎五尊神像,两边分立男女二侍者。塑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神像前长条供桌上置放香炉、蜡签、木鱼、铜罄、签筒、经卷。东西两侧架有钟、鼓,山墙上绘有壁画。大殿前两棵古柏分列东西,粗可合抱,常年青翠,柏香馥郁。东西两边各有三间厅堂,供香客休憩和守庙人食宿。戏台台面较宽,内山墙上绘有三国关公过五关等壁画。据老人们说此处香火极盛。因院中宽阔,村中如唱大戏,大都在此。祖师庙此处为道教庙院,确切点说应为道观。道教为中国本教。道教祖师一说为张道陵天师,一说为老子李聃,此处为老子。庙在村子(北社)西北高地,坐北向南,南北长18丈有余,占地3亩多。门口两尊石狮,雄东(左)雌西(右),威武雄壮。庙门台阶上两根立柱,斗拱巧搭,撑架起门楼,柱础为雕花石鼓。门外即通西山的官道。进得门内一条甬道直达大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殿宇嵯峨,肃穆堂皇,琉甍砖墙,布局严谨。可惜在“大跃进”年代中被拆。关帝庙三国蜀将关羽是山西解州人,忠勇双全,义薄云天,威震华夏,不仅是国人心目中的武圣,还被经商者尊为财神,希图财源广进。此庙地处村中,庙中大殿上主神关公端坐神台,左右两旁辅神为关平、周。庙之殿脊上有鸱吻,两边有龙头,殿对面有戏台。相传五月十三为关公磨刀日,六月廿四为关公诞辰,因而每年五六月间,此庙香火更旺于平时。村首率村民来庙中求雨,三拜九叩,虔诚之至。观音菩萨庙村里人历来称此处为娘娘庙。在妇女信徒的心目中,对观音的崇拜是至高无上的。因为观音菩萨不仅能救苦救难、普度众生,还能主管生育,称送子娘娘。东郭村娘娘庙地处官道路南,常年香烟缭绕,磬声不断。主殿坐南向北,殿深2丈、宽4丈多,并有过厅相连。神台上观音塑像秀眉善目、和蔼慈祥,手托白玉净瓶,瓶插柳枝,善财童子侍立一旁。供桌面上系绣花桌裙,裙上图案为头上绾发髻、胸裹肚兜的赤足婴孩,当为信徒布施之物。桌前放棉垫、蒲团,供求神者跪拜。女子及笄出嫁,十月孕满,若得麟儿,母以子贵,在婆家地位自然会提升很多;相反,若无育,或只生女不生男,地位则低人一等,因此妇女们对拜菩萨非常重视。如有巧合,弄璋之喜自然是要到庙中还愿,俗称“挂桥”,届时供品极丰,花费再多也是毫不吝惜。文庙文庙的原址在现今学校之西。庙中供奉的是万世师表孔圣。庄稼人祖辈务农,希图改换门庭,勒紧裤带也要供儿孙读书,状元、榜眼、探花不敢奢望,秀才、举人还是供得起的,哪怕初通文墨也行。庙内大殿巍峨壮观、雕梁画栋。神台上孔圣塑像垂旒搢圭、严正肃穆。两旁侍立者当是四位孔子生前最为器重的弟子,到底是颜回、子路,还是子贡、闵子骞?就不得而知了。反正村里人希望儿孙鱼跃龙门,逢时过节,总要进庙许愿祭拜。你还别说,村里还真出了一些有学问的人,远的不说,只说清末和民国初年出生者就有苗国樑、李青林、李青秀、李书珍、李德珍等人。东楼庙这里是东郭北的东城(堡)门,门楼高峻,上有哨楼。上楼远眺,向西可见吕梁山逶迤连绵;向东看村外旷野、远处村庄,尽收眼底。村名既有“郭”字,早先应是有城池模样的,起码是土圩子,此楼可为“郭”字作一证明。大雄宝殿坐北向南、宽大亮堂,供奉的是如来佛。神像处于三尺高台之上,更显得高大雄伟,东西两边应是文殊、普贤、燃灯、地藏等,进入殿内敬畏之感便油然而生。院内有东西厢房各三间。当年日寇犯村,东楼庙一度被占,鬼子们肆意妄为,在庙内关人打人,拆木料烧火做饭,蹂害得一派狼藉。土改时西房住老木匠朱全福,东房孙福田平日里忙于红白事执事,还捎带着做豆腐。东楼庙是村中被拆毁较晚的古建,所以很多年轻人还依稀记得大致规模。三官庙地处“德胜桥”北、沟北沿上。神奇的是此地并排两座殿堂,东边敬奉尧舜禹三位帝王,也称天官、地官、水官;西边敬奉的是财神。至于财神是赵公元帅,还是陶朱公就不得而知了。村里人祈求天官赐福,每逢朔望,定有人入庙焚香拜祷,因而也时常香火不断。南边有一小台,台内墙上画有战事壁画。说到壁画还有个故事,传说当时作画时,师傅所画被斩首者颈部冒血图像就非常逼真,徒弟所画则差之远矣,每当师傅作画时即把徒弟支走。某天作画时师傅又支走徒弟,徒弟去而遄返,但师傅已经画完。其实师傅的诀窍也没有多么神奇,只不过把画笔饱蘸红朱,照颈部用劲一甩,自然是酷肖鲜血四溅。旧社会“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师傅保守留招,此即一例。魁星楼此楼完全在沟内,处于村东南方位、现高铁西约50米处。传明朝时东郭村曾出过一进士而建楼以志。楼高两丈余,分三层:一层楼基两丈五见方,南侧有“之”字形楼梯可登上二层。二层为一小院,殿堂不甚宽绰,但很典雅;最上层为楼顶,呈十字歇山式。二层内供文曲星官,用现在话说文曲星是管教育的,因而村里人也经常来此烧香,求神灵保佑后代熟读经史,学习上进。解放后,楼梯下部台阶塌毁,无法登临。曾有年轻人搭人梯上楼掏鸟窝,结果伸手摸到镢把粗蟒蛇,仓惶跳楼,此后再无人敢上。离此不远,正南方向隔着引水渠为李友白家祖坟,坟地东有一砖塔,高约两丈,小巧玲珑,塔尖直指蓝天,远看外形呈笔状,因而被称为“文笔塔”。此塔既为李家祖坟标志,但据村里人说还有为村中补风水的效用。菩萨庙庙在沟南(南社),坐东向西,处于高处开阔地方。建庙时间据说是在明朝之前,占地不小,为东郭村较大庙院。主殿神台上彩塑神像与常人等大,慈眉善目,通身色彩因年久有点褪色,但神韵不失。所敬为哪位菩萨,乡人已说不清,但头盘螺髻,应该是如来佛。院内南北各有三间平房,北房为驻庙僧众住房。大殿北小院内房屋为僧众打坐禅房。大殿前过厅内两边有魔家四大天王(或称金刚),威风凛凛、面目狰狞。此庙在解放前即有些破败,后被拆毁。名士和贤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千百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封建社会,东郭村也出过一些贤达之士,现辑录近现代几位,当可彰显东郭村村风纯正、淳朴、敦睦。镖师左全礼左全礼生于清末义和团兴起之时。左家原为村中大户,光绪三年()前全户约三百多人,当时住在南社,有地名称左家沟,即为当时左家兴旺鼎盛时所命。大旱年间左家人口锐减,成为独户,仅剩一男孩名全礼者幸存,并由上太明村姑姑家抚养长大,后回东郭成亲立家。为强身健体,左全礼喜好武术,他遍访名师,采纳众长,练得一身好功夫,拳脚、器械样样精通,技艺超群,在武林名声大噪。他自办镖局,原址在现今临汾城鼓楼广场东北角地方。他广交各方人士,以扩大镖局影响和人际关系。押镖途中,镖旗猎猎,镖号响亮,镖队威严,一路顺遂,押镖数年从未失手。可惜因常年车马劳顿,心力交瘁,年仅四十而卒,一代英名至今流传。武林高手李长清李长清是一位外乡人,年,60岁左右的他携妇将雏来到东郭,栖身于一处旧房。安顿停当之后,他便参加村里人牛车队伍干起了拉煤贩炭的营生,以养家糊口。西山石板煤窑是人工操作,出煤量不多,有时等上一天也拉不上。更为闹心的是邻县景村一伙人着会些武艺霸占窑场,就连东郭人也常常空车而返。有一天李长清老汉强压怒火质问窑主:这窑上是凭仁义做生意,还是靠圪斗子(拳头)做买卖?窑主两手一摊,表示自己也无可奈何。李老汉转身来到窑口上方,正好上边有一块状如卧牛的大石头,他高喊一声:“走!”推动石头,将窑口堵了个严实。窑主一看,慌忙恳求老汉,李老汉提出条件,要让本村人装煤。一伙人帮忙挪开石头,煤窑正常营业,东郭人装煤回返。走至半路“坂坡”地方,被景村人拦住。李老汉不慌不忙,让本村人退后。景村人一拥而上,劈头盖脸打向老汉,只见老汉两臂向上一架,景村人鞭杆脱手、木棒折断。景村人又捡石头投向老汉,老汉脱下衣服左挥右舞,石块纷纷落地。李老汉见旁边有一块石头,足有五六十斤,呈骑马蹲裆式,两手将石头一端放在大腿面上,说:“你也不是好东西!”然后,胳臂肘向石头上一磕,偌大的石头裂成数块,纷纷落地。东郭人在后边也看呆了,这才知道李老汉是一位武林高手,顿感惊愕、钦佩。自此之后石板窑上的拉煤秩序大大好转,先来后到,按序装车。之后,老汉曾收左清亮、陈皮子、兰偏儿为徒,渐渐才知道师傅是河北省鸡泽县双塔村人,原为少林寺俗家弟子,并且是当地义和团首领之一,人称“赛赵云”。因义和团遭镇压,本人被悬赏缉捕,所以才拖家带口来到东郭村。不幸的是,第三年李长清老汉竟因病去世,时年63岁。如今,李老汉的后人已传至第六代。县长苗国樑苗家为村中独姓,祖上从陕西逃荒而来,原是货郎担,凭精打细算、吃苦耐劳,家道转润。苗国樑生于光绪廿二年(),排行为二。自小聪慧,入私塾后勤奋好学,深得先生青睐。因光绪三十一年()科考废止,苗国樑与东涧北吉梦庚等人同属“非科考出身而列名籍者”(民国《临汾县志》有载)。苗国樑先在府衙担任胥吏小官,因政事尽心尽力得到上司器重并提擢,先后担任平鲁、方山县长。任上,他自奉甚俭,清正廉洁,勤于政务,政声颇佳。日寇侵华,铁蹄踏入方山后,苗国樑回到村内,曾在本村办学教书。有人游说苗国樑,劝其出山担任伪职,遭其严拒。日寇投降后,苗迁入临汾城内,被聘在洪炉台地方所设高校教书,后任临汾县参议会参议长,曾参与临汾县长刘玉玑主持编纂的《临汾县志》工作。解放后,苗国樑出任“民革”员,在县政协工作。公私合营时将原住房捐献给政府,全家迁入商会巷3号居住。苗国樑与妻张青香育有六子:次子一中14岁即参加八路军,并改名田奋,解放后在国家计委工作,后调广东省计,曾任省计委副主任;五子一民、六子一平皆在十几岁时即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民后在北京医院任皮肤科主任,一平一直在北戴河疗养院工作。“文革”初期,曾有红卫兵到家中寻衅,但一看到墙上儿孙辈有11人军装照片,当即悄然而退。年苗国樑患病去世,归葬故里,享年83岁。名牌大学生李青林民国二十二年《临汾县志·卷三》中载:“李青林,女六师校长……以上八人北平大学业”。李青林就是东郭人,家道殷实,耕读传家。李青林年至年在本村私塾读书;年考入北京燕京大学哲学系,曾师从鲁迅、胡适、金岳霖;年毕业后,即随北伐军南下至湖南长沙,任长沙平民大学预科讲师;年返临,先后担任省立第六女子师范(址在铁佛寺)教师、教导主任、校长;年赴太原任进山中学教师直至解放,后任太原市第六中学教师至退休。李青林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在中学语文教学方面造诣颇深,培养了许多有用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他还是一名爱国人士,曾多次凭借自己的身份,接济和营救共产党地下党员。抗日战争时期,随军任职进山中学,辗转吕梁,宣传抗日。后加入民盟,参与创建民盟山西员会,是山西民盟的早期领导人之一。喜好书法,工楷,颜筋柳骨,颇有风致。村副李青秀李青秀生于年,因父辈兄弟几人未分家,所以在叔伯九兄弟中行五。李家原以农为主,后农商并重,在洪洞城内设有日用锦货店铺,店号“天泰和”,由二兄青春掌柜,因此家道充裕,为村中富户。李青秀16岁成家,30岁时膝下有三女二男。因其识文断字、脑瓜灵活,被村人推举为村副,负责村内杂务。战乱年代,由于有出头露面、上下打点,村中未受太大损失。村中沟内有大泉、小泉,二泉水汇,潺湲东流。年8月,徐村有名叫炳子者,仗着在城内干个差事、手中有枪,率众来沟内准备强行挖渠、引水浇田。东郭村人自发聚众阻挡,炳子鸣枪恫吓,东郭人寸土不让。双方箭弩张,械斗一触即发。千钧一发时刻,李青秀挺身而出劝阻双方,提议对方择日派人来村协商。村帮村,邻帮邻,东郭一方做出让步,同意以地换地,让两村挖渠引水,双方订立用水条约。同时东郭、徐村、上太明三村在沟内修了一座南北走向、跨渠单孔桥,取名“德胜桥”。桥孔高、宽均有丈余,泉水从桥孔东流。为纪念此事在桥孔南立碑以记。这件事充分显示了东郭人明理大度,也体现了李青秀的才智,大家都称赞临危不乱,有智有谋。人民教师李友白李友白原名李文林。祖上在村中开油坊,因而家道小殷。这一支李家和李青林、李青秀同不同宗,李友白是南京学徒幸免于难、改朱为李者之后裔。李文林幼时在村中读完私塾后,又到师范学校就读,在此期间接触到一些进步书籍,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遂于年秘密加入了共产党,利用其学生身份及较好的写作能力,宣传革命,为地下党组织做了大量工作。因被人告发,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李文林患疟疾躲过缉捕。病愈后他去洪洞寻找组织未果返回,被人告密遭捕押送到河东。李文林矢口否认自己是共产党。由于证据不足,警方同意赎人。其父赶着铁轮车拉了几石麦子将赎回。后经他人介绍,李文林到国民党临汾县政府帮忙,他曾想在城内找到组织,但城内的党组织同样遭到严重破坏,特务组织“特警队”随意抓人,白色恐怖压得人喘不过气来,革命形势处于低潮。年有国民党省政府要员来临汾视察,发现李文林精明强干,写得一手好字,便带他到太原省政府人事室任科员,后任省党部秘书,职务升至处长级。其间有人多次动员他加入国民党,但他一秉初衷,婉言谢绝。李文林洁身自好,牢守做人底线,不越雷池一步。年4月太原解放,李文林被俘,但因是一般职员,并有参加过共产党经历,在山西公学院学习了三个月。结业后返回临汾,并改名李友白。当时临汾也是刚解放不久,百废待兴,急需人才,李友白很快被临汾县任命为文化委员会主席,临汾县第一任县长赵振华还亲自给他发放了任命书。之后被调到刘村乡参峪学校当老师,接着又到小榆联校任校长……最后回到土门,在土门、亢村、东羊学校任教。因教学成绩突出,年4月出版的《山西新教育·一卷》第四期还专门刊登了《人民教师李友白》一文(作者为杨文宏)。年受到县政府通报表彰。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李友白都能实事求是地说明自己的过往历史,脱党问题也得到李康、苏伟等人证实。尽管如此,还是有人说长道短,工作和前途都受到很大影响。幸亏他工作认真、人缘极好,才避免了被批斗、被开除的命运。值得一提的是,李友白书法工楷,并擅榜书、行草,遒劲工整,雄浑大气。土门村门柱对联、亢村革命员会题额、土门粮站外墙大幅标语皆出于其手。遗憾的是年李友白患病,于次年正月去世,年仅57岁。闻者扼腕,识者痛惜。往事和逸闻东郭村和许多村落一样,在千百年来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同样经受了很多天灾和人为灾难,至今讲起来还令人不寒而栗。光绪三年()天大旱,水源干涸,颗粒不收,出现了“人吃人、犬吃犬”的惨状,东郭村原为户、人,遭灾后仅剩24户、28人。其遭灾之惨,由此可见一斑。光绪三年的灾情史书多有记载,此不赘述,下面扼要说说其他方面:日寇蹂躏日寇侵华,年临汾沦陷,日本人在土门村和屯里西芦曲村建碉堡、驻部队,经常出来骚扰百。年3月上旬一天凌晨,鬼子在村东面向东郭村放炮,第一炮落在了庄稼地里,第二炮却打在了侯家大门东山墙上,炮声震耳欲聋,顿时东山墙开裂。村里人惊慌万分、惶逃命。紧接着,大队日本兵开进村里,名为搜查八路军,实际上是抢掠财物、放火烧房。最后还留一小分队七个士兵驻扎在村东庙内。其间,东郭村深受其扰。在东楼庙内,鬼子们拆庙中殿堂木料烧火做饭,随地便溺,佛家清净之处,被糟蹋得污秽遍地、满目疮痍。至今侯家大门犹存,东山墙上弹痕、墙豁、裂缝赫然在目,这是日寇侵华铁证。不过在日本鬼子当中,也有热爱和平的人,也有被良心发现而悔过自新的人,现在说起来还有点让人难以置信。那是年夏收时节,村民左清亮与妻子在麦场碾麦,当年收成不是太好,但收的这点粮食确为一家人的主要口粮。忙碌了半天,刚扬完场,猛然看见从西边过来两个日本兵,夫妻俩很是惊慌。两个鬼子走近、其中一个用生硬的中国话说:“后边的有、大部队。”同时又弯臂向身后指了指,然后径直向村中走去。两口子慌忙收拾,将扬好的麦子藏在麦秸垛里。刚收拾完,就见又过来了一大队日本兵,夫妻俩暗暗庆幸没有遭抢,但同时也很纳闷。其实也不难理解,日本军国主义者侵华不得天理人心,战争中伤亡很大,因而在国内大肆征兵,当然就有热爱和平、不愿当炮灰、有正义感的青年被强征入伍,他们家中也有父母兄妹,来到中国,目睹中国人惨遭杀害,天良未泯,但又身不由己,故而才有麦场暗示中国百的举动。三年困难时期解放后,中国农村经历了互助组、合作化。年吴村人民公社成立,东郭村成立了公共食堂。食堂初办时尚可,后粮食歉收,实行定量供应。社员白天上工,吃饭时到食堂就餐,饭食大都为粗粮。粮食不够,提倡低标准瓜菜代,还学习外地所谓经验,用玉茭皮加石灰熬制淀粉,掺进玉茭面中蒸窝头,食用时苦涩难咽。因营养不良许多人得了浮肿病,有的甚至因此而引起并发症去世。“三年困难”期间,“大跃进”风也刮得甚烈,“一平二调”盛行,动不动就征调强壮劳力“南征北战”。东郭村民曾赴西山挖矿石大炼钢铁,到河东洰河水库参加筑坝大会战。更为令人难过的是年村中出现流行性布斯杆菌病,又称波浪热。很多人患病后,时热时冷。热则周身燥热,冷则通身发凉,很快全村发病人数在60%以上,这无异于雪上加霜。一段时间内东郭村被封闭,切断与外界的联系。幸而上报及时,国家卫生部派专家以白大夫带队驻村防治,才转危为安,患者经治疗得以康复,恢复正常生活。村干部过“四清”关年,“四清”运动在临汾县各村普遍展开,东郭村被派入28名工作队员。工作队进村后,带领社员学文件、忆苦思甜、发动群众揭发大、小队干部的所谓“四不清”问题。11月,全公社大小队干部集中在吴村中学,采用“背靠背、面对面”的形式,解剖“麻雀”。工作队说干部们是常在河边站、怎能不湿鞋,有枣没枣打三竿,弄得风声鹤唳、人人自危。干部们自嘲说是“上了黄鹤楼”。吉德荣是东郭庄人(当时东郭庄属东郭村,后独立叫永胜村),解放前即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作战,抗美援朝时是第一批赴朝志愿军战士,因作战勇敢,曾荣立二等功,历任排长、连长、营教导员。年复员返乡,不久任第六生产队队长。年富力强,工作有方,后任大队党支部副书记、书记。过关会上,吉德荣被大会批、小会斗,让交代贪污多占问题。吉德荣蒙冤含垢、不堪其辱,趁人不备,黑夜投井自尽。其实最后落实经济问题,吉德荣只有在洰河带工时的一份2元7角钱的借条。尽管后来得到平反,但人死不能复生啊!东郭村“优免礼份”《尧都文史》第21辑登载了东郭村百分别在清康熙年间和道光年间要求官府免除繁重税赋、杂役的三篇碑文。对碑文内容原任尧都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的李百玉同志已作评议,这里不作赘述。这里要说的是东郭人的胆略和勇气。满清入主中原,为保国祚永固,清政府收买民心,曾颁旨要求减轻百负担。但山高皇帝远,到府、县一级,歪嘴和尚念歪经,根本不顾百死活,巧立名目,多方盘剥,摊派杂役多如牛毛,百苦不堪言。以东郭村为例,每年全村仅2两7钱税银都交不起。康熙十四年()东郭村张金魁、李连岗、侯文有、李天奇、石德昌五人斗胆上书,恳求县府减免税役。这在封建社会确为逆鳞之举,虽然不致杀头,但打板子、挨夹棍势在难免,连代笔人张登斌也难逃干系。所幸遇到体恤民情、良知未泯的县、府官员,据说还惊动了皇上,后来东郭村被“批准赏照”“优免礼份”减免税役。康熙二十三年()东郭村勒石立碑,以记其事。首碑张金魁五人、次碑樊乾满等先贤为民请命,勇气可嘉,值得赞扬和怀念。侯左龙耍镲绝招解放前政局动荡,农村文化娱乐活动不多,除看戏、听说书外,就数敲锣鼓了,因而有“高兴不过唤(娶)媳妇,热闹不过敲锣鼓”的俗话。民国初年,东郭村锣鼓每年腊月、正月在村里热闹一阵儿之后即去参加平阳府在洪洞县大槐树举办的锣鼓赛。这年正月,东郭锣鼓队来到大槐树赛场地,队员们个个都憋足劲儿,要和其村子一决高下。一声炮响,鼓乐启动,广场上锣鼓声排山倒海、声震九霄。不一会儿东郭队参赛人便一个个大汗淋漓,但谁也顾不得擦。侯左龙是锣鼓队中耍镲者之一,他的眼睛被头上流下来的汗水浸燥、酸涩难忍,加之手心有汗,右手镲高举时竟脱手飞向空中,这既是表演失误,也有可能伤及他人。紧要关头情急生智、挺身一跃,来了个旱地拔葱,不偏不斜,伸手抠住了即将落下的铜镲,两镲一合、声音响亮。观众发生了误会,认为这是耍镲特技表演,齐声叫好。侯左龙受到观众叫好声刺激,瞬间顿悟:凭着眼明手快,何不乘势再来几下。接着有意往空中抛了几次镲子,都利落接住,围观者纷纷拍手叫好。歪打正着,凭着侯左龙抛接镲子,东郭村锣鼓当年被评为第一名。回到村里,很多人都去探望侯左龙。闲暇时,侯左龙又苦练抛接镲子,更为熟练,这一招成了东郭锣鼓的招牌特技,东郭村锣鼓被称为平阳第一鼓。“石头大王”安兴子年日寇大举侵华,国、共两党实行联合抗日。全国分为五个战区,山西地方为“二战区”,司令长官是阎锡山,朱德是副司令长官。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太原失守后,山西地面部队撤退到临汾,后又撤至西山吉县克难坡地方。一段时间内克难坡成了山西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有一些民工也被征调到克难坡,东郭村也有多人应差,安兴子是其中之一。克难坡大兴土木,搞基本建设。一个山头上有一处工程需用一块大石头,在山下找到了适用石材,但这块石头足有二三百斤,山路又窄又长又陡,要运到山上很是困难。这可急坏了工程负责人。安兴子当年二十来岁、血气方刚,自告奋勇说能把石头扛上山。众人把石头放在他的肩头,迈开双脚,几乎是鼻尖贴着地面,一步一挪,硬是将石头扛到了地方,围观者一片欢呼声。结果惊动了阎锡山,他走过来打量了打量安兴子,用五台话说:好,真是个石头大王。这雅绰不胫而走传回村里,谁都知道安兴子是石头大王了。说到安兴子,还有件事应当絮叨絮叨。这件事发生在七个日本鬼子入住东郭村时期。日本兵吃饱喝足,提议要和村里年轻人摔跤,无奈,村长叫来几位年轻人,结果都被日本鬼子摔倒了。这里边有个原因,一是村长怕村里人吃亏,吩咐不要和“太君”顶真,二是年轻人也有些紧张胆怯。安兴子在旁早看得拳头发痒、心里嘀咕:鬼子有什么了不起,平日里你欺负人,今天让你知道知道东郭人的厉害。轮到安兴子上场,三揉两搡就将鬼子摔了个狗吃屎,再摔,还是鬼子倒地。有老年人在旁观看着了急,打点子、使眼色,示意兴子装输。但不予理睬,拉开架势,依然把鬼子摔出去老远。鬼子急了,操枪上刺刀对准兴子,但兴子毫无惧色,兀然挺立。将东郭人不甘屈辱、绝不认输的血性表现得痛快淋漓!解放后,东郭村历届村干部在任期内都做了很多工作,们都是东郭村的功臣,特别是年左保才担任村支部书记这一班人贡献最大。们拼搏进取,带领全村群众艰苦创业,使东郭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变化有三:一、小麦实现高产。请小麦研究所专家化验土壤,选择适用小麦品种,发动群众大造腐殖酸铵。执行“标准”即每亩地施农家肥5方以上、磷肥斤、腐殖酸铵斤。年,小麦亩产达到斤,为国家交公粮50万斤。年小麦亩产斤,交公粮61万斤。东郭村成为全县新水地小麦亩产第一名。二、林业全省领先。年参观闻喜县东鲁大队万亩防护林带后,东郭村大队一班人决定发展林业,大搞植树造林,选定速生沙兰杨为主要树种,制定的规划是:速生丰产林0亩、粮林间作地垄植树0亩、农田林网62个方格田规划(包括社员房前屋后四旁)总计植树17.5万株,三年完成。年东郭村成为省植树实验项目基地,许多省级领导、林业专家都来村里参观、指导。村里、田间杨树长势喜人。所植速生沙兰杨,平均年直径生长量超过欧美国家0.22厘米。年9月,国际第18届速生杨树研讨会在东郭召开,国家林业部、省、地(区)、县参会领导以及外国来宾、专家、记者、各方人士齐聚东郭,现场参观,都夸东郭村林业干出了大成绩。三、村容村貌大变。硬化村中主要道路,安装路灯,街道两旁栽种垂柳、法桐、雪松、塔柏等风景树和红果、柿子等果树。东郭村变了,群众生活大幅度提高,村中免收群众12项费用,包括本村学生上学不收学杂费,群众在卫生所看病只收药费不收诊断费等。东郭村党支部和党支部书记左保才屡获殊荣。党支部自年始连续20年被评为红旗党支部。年获国家林业部景泰蓝杯。党支部书记左保才连年被评为省林业劳动模范、省劳动模范,年被推选为山西省第五次党代会代表。成绩只能说明过去,而今,东郭村干部群众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力争做出新的贡献。(本文由左保才、李桃园、侯文华供稿,作者杨亚洲系尧都区教育局退休干部)如果您居住的村子,有历史、有故事、有写作完整的村史,可发送给我们,联系方式: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