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andstenting,PTAS),也就是常说的“放支架”,是治疗脑血管病的重要方法。然而,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术后,因其伴随的血管壁损伤、斑块破裂、血小板激活等因素,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每日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能有效减少血栓形成及支架内再狭窄的风险,这已成为PTAS术后的常规治疗。然而,不同个体对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性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抗血小板治疗反应低的患者实施支架置入术后存在血栓形成及缺血性事件风险增高的可能。
我科李晓青博士等学者研究发现PON1、P2Y12和COX1多态性与颅内外支架置入术后再发缺血事件相关,这一成果发表在年2月12日PLOSONE杂志上。
氯吡格雷作为一种无活性的前体药物,需经多种药物代谢酶作用,形成活性代谢产物,进而抑制ADP与其受体P2Y12结合,发挥抗血小板作用。阿司匹林是一种COX-1抑制剂,防止生产TBXA2,在血小板聚集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CYP2C19酶在氯吡格雷形成活性代谢产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CYP2C19*2基因多态性与该酶活性密切相关。
P2Y12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是氯吡格雷操作的目标。PLA2的激活释放的AA,它是TBXA2合成的前体。COX1催化AA到TBXA2形成的第一步。该反应不可逆地阻断阿司匹林,这也导致了血小板聚集的堵塞。氯吡格雷的代谢涉及多种酶,如CYP1A2,CYP2B6,CYP2C9,CYP2C19和CYP3A4/5。然而,个别酶的相对重要性是有争议的。PON1基因位于第7号染色体的长臂和遗传多态性受PON1活性水平最大影响。PON1是主要决定氯吡格雷的功效的因素。
阿司匹林直接和不可逆地抑制COX-1和COX-2的活性以降低从形成前列腺素AA和血栓素的前体。根据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代谢的途径,PON1和P2Y12是氯吡格雷的代谢酶和目标,COX1是阿司匹林的药理学靶标。根据基因检测,几种治疗选择可以选择。首先,增加了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的剂量能会降低反应不良率。其次,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可以切换到其它抗血小板药物。在中国患者颅外或颅内闭塞性疾病,PON1rs,P2Y12rs和COX1rs的基因多态性可能增加随后的血管事件风险。
研究者简介:李晓青,医院神经内三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后。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担任陕西省康复学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为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师从国内神经介入专家缪中荣教授进行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的研究。撰写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入门与进阶》、《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进展》等。主持和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拥有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方面的发明专利6项,在脑血管病的神经介入和眩晕诊疗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诣。
医院是西北地区最早开展缺血性脑血管病溶栓和介入治疗的单位之一。自年起,我们形成了一支反应迅速、技术过硬的团队,治愈了大量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脑血管病介入诊疗成功率高,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个体化的脑卒中预防从而尽可能降低脑卒中患者的复发率是我们的使命。我们在个体化的卒中预防、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和抗血小板药物的个体化应用研究等方面走在行业前列。
-----------------------------------------
主编:李锐副主编:张李娜
-----------------------------------------
这里是医院神经内三科公众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好北京中科医院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