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县马安乡年度年鉴
马安乡位于于都县北部,东与桥头乡历迳村和银坑镇樟树村、谢坑村相连,南与仙下乡高兴村毗邻,西与兴国县杰村乡接壤,北与兴国县江背镇交界。国土面积47.49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马安圩,距县城50公里,下辖7个村民委员会,个村民小组,总户数户,总人口人。耕地面积1.万亩,林地面积4.79万亩,养殖水面面积0.万亩。对标中央、省委要求,对中央脱贫攻坚巡视反馈江西省共性问题、省委专项巡视反馈于都的共性问题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立行立改发现的问题全面查收、建立台账、坚决整改。其中中央专项巡视反馈问题40个,已全部完成整改,并落实93条整改措;省委巡视反馈问题68个,已全部完成整改,并落实条整改措施;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个,已全部完成整改,并落实53条整改措施。按照全省夏季提升整改工作统一部署,结合“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排查、“地毯式”摸排、乡镇交流学习、市办调研问题反馈等,全乡对照“夏季提升”整改方案中的个问题全面查收,建立乡级村级整改台账,目前已全面整改到位。严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视察江西时重要讲话精神,全力以赴开展脱贫攻坚“秋冬巩固”攻势。通过对照问题排查工作清单,进村入户全面摸底,排查梳理,建立乡村两级自查台账,全乡摸排共计60个问题,已全面完成整改。按照“零漏评”的标准,无整户新纳入;按照“零错退”的要求,未发现疑似错退户。通过开展遍访攻坚月行动,全乡摸排出边缘户3户,脱贫监测户5户,不达标户7户;按照“整户识别”的要求,今年来户内新增人,户内剔除13人,确保贫困人员精准;按照“七清四严”的要求,开展问题户研判,今年共清退14户7人。年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约人,其中财政代缴人员人,代缴金额11.35万元。因病致贫户数77户,因病致贫人数人,贫困人员住院和特殊慢性病门诊用药已补偿人数人,四道医疗保障线和暖心工程已补偿金额为.7万元,享受人达人次。年慢性病已认定人数累计人次。7个村的村级卫生室正常运转,贫困群众可以在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实现看病治病,住院费用比例保障在90%以上的稳定目标。“非贫暖心”救助政策有效落实,全乡共有5人次获得补偿,补偿金额4.1万元,补偿比例达90%以上。落实教育资助工作,安排全乡所有帮扶干部、学校老师共同开展贫困学生就读及资助摸底工作,建立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就读及资助台账,年共发放教育扶贫资助万元,惠及贫困学生人次;其中学前48人次,发放资金18.6万元,小学38人次,发放资金9.55万元,初中58人次,发放资金7.35万元,高中61人次,发放资金3.65万元,中职93人次,发放资金9.3万元,高考入学奖励36人次,发放资金1.6万元。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全乡因残疾、智力缺陷等问题无法到校上学8人,现已采取特教或送教上门等方式保证就学,无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自年以来,全乡单户改水户,其中第一批核实挑水户83户已全部完工并验收。第二批核实挑水户55户已全部完工。圩镇自来水厂及全乡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已成功移交雩山水务集团,目前水厂正常运行。年新增送检水样80个,并建立台账。截止当前,全乡范围内全面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全乡共申报“普惠制”奖补累计户次,奖补金额合计45.万元;申报“一村一品”奖补户次,奖补金额55.万元。全乡共发展“一村一品”合作社7个,产业覆盖率达%,贫困户入社率达8%,资金入股户,吸纳贫困劳动力务工56人。在产业结构方面,溪背村“一村一品”产业为肉牛养殖,养殖规模㎡,年出栏77头以上;其余6个村为肉鸡养殖,全乡肉鸡养殖规模1.0万平米,年出栏可达3万羽以上,通过股金分红、产业奖补、土地租金、务工工资等方式,直接带动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约元以上。生态公益林惠及贫困户89户,发放补助资金.38元。天然林惠及贫困户33户,发放补助资金4.6元。聘请1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为生态护林员,人均年工资00元;聘请1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为联防员,年工资元。新增油茶面积6亩,惠及7户贫困户,有效帮助贫困户扩宽增收渠道。全乡共有公益性岗位人员1人,全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其中年新增54个岗位;全乡共有扶贫车间6家,吸纳贫困劳动力60人,年扶贫车间房租水电、物流补贴及一次性建设费共计补助11.83万元,贫困户工资补贴共计.7万元;交通补贴补助资金发放70万元,惠及贫困人口人;年全乡培训人次人次,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10名;“雨露计划”发放中高州培训补助资金48.1万元,惠及贫困户人次。年以来,全乡积极开展精神扶贫方面工作。通过全面推进脱贫攻坚五星创评工作,全乡共评选星级示范户户,共发放余张创评贴纸,成立自强超市7个,累计发放奖励物质元。宣扬了马安乡钟新财扶贫贷款发展肉鸽养殖、西汾村王金平扎根深山发展香猪养猪等贫困户脱贫先进事迹,曝光了一批扶贫懒汉、不赡养老人等负面典型。年发放产业扶贫信贷通4笔.67万元,发放贴息共计4.3万元。全乡共有农村党员名,有帮扶能力的43名,均已结对帮扶贫困户。年完成通村公路7条16.6公里,通组路已全面完工,完成水泥路面建设30条11.公里,实现5户以上通组路全面硬化。全乡共完成农户改厕57户,完成通户路硬化户3.5余万平方米,安装村村通广播7个,全乡共配备保洁员30名,建设垃圾集中收集点60个。全乡共有七个光伏电站,49户贫困户安装了光伏设备,村级电站、户用电站均正常运转。各村配备一名光伏管理人员,定期对光伏设备进行日常清洁与维护。年,全乡光伏发电累计收益87.万元,其中单户安装光伏发电户均增收约元。全乡共有农村低保对象户8人,低保金发放.78万元,分散五保51户54人,发放生活补助5.9万元,临时救助80人,发放救助金7.56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人,发放补助资金6.67万元。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马安初中中考成绩各项指标列全县农村初中第一名。健全乡村两级医疗服务体系,完善乡卫生院硬件建设,实现全乡村级卫生室建设全覆盖,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统筹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完成贫困户医保卡的发放工作,全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X43线长潭至马安县道升级改造工程全面完工;完成通村公路建设4条7.3公里,桥下至头金、头金至小罗排、养路队至青干塘通村公路已全面完工,完成通组公路30条1.公里。对全乡7个行政村栋土坯房、一层砖混房、疑似不安全住房的进行鉴定,对所鉴定出的15栋C级不安全住房进行维修加固、除险加固、拆除等相关工作,现已全部整改到位。完成对37栋B级不安全住房进行维修加固、除险加固。抓实无房户住房问题整改,全乡共摸排出无房户7户,D级拆旧建新户户,已全部建设完成,往年危改户48户,已完成入住46户,户正在加紧入住准备,1月中旬可完成入住。抓实“老人单独住老房”集中整治,全乡共整治55户;结合“五净一规范”、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对贫困户的生活场景进行提升,改善住房条件;抓实异地移民搬迁,年进城进园搬迁安置1户5人,小岗移民安置区安置5户人。全面落实“河长制”“林长制”,推动管、治、保“三位一体”工作顺利实施。严格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关停拆除禁养区畜禽养殖场7家。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水土流失巡查,高标准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0亩,全面落实森林防火责任,高标准完成防火林带建设亩,取得全年“无火灾、零热点”的良好局面,实现市森林防火重点管理乡镇摘帽。完成“空心房”整治,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重点开展“六清两改一管护”,整合乡村保洁力量,实行整治网格化管理,乡级简易垃圾填埋场已基本完工并投入运行。对乱搭乱建、超高超大等现象保持高压态势,巡查制止查处土地违法行为6宗,拆除1宗,清理广告栏、乱堆乱放00余处,农村建房管理全面加强。提升圩镇配套功能设施建设,加强圩镇综合管理,完善圩镇道路、停车场建设,圩镇面貌得到有效整治。开展“五星创评”活动,年共评选四星户户,五星户18户,环境卫生星户,并通过设立“自强超市”,群众每月凭积分兑换生活物品,有效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营造良好道德风尚。整治老人住老房56户,严格落实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报告制度,加强7个村级红白理事会管理,全面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绿色祭扫、文明卫生等新风尚蔚然成风。广泛宣传发动,累计发放《致全县人民群众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一封信》余份,书写永久性标语1条,悬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传横幅6条,张贴宣传海报00余张,并组织全体乡村干部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基础知识培训与考试,进一步提高干部群众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知晓率、参与度;全面摸排线索,对全乡各村、重点领域、重点群体开展“问题”和“苗头”大排查,上报有效黑恶线索1条,核查反馈转办线索件。健全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完善“网格化”巡防机制,大力推进综治“三项建设”。积极开展矛盾纠纷化解攻坚工作,接待群众来信来访35件,调处化解矛盾纠纷38起,信访积案加快化解,信访总量持续下降,实现全年“零非访”;全面开展农村涉赌禁毒工作宣传,整治严打“食药环”“黄赌毒”“盗抢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刑事、治安警情大幅下降,社会治安秩序持续好转,社会公众安全感居全县第一;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校园安全、交通安全等公共安全监管,全年没有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责任事故。鱼丝系马安乡传统土特产品,从上世纪0年代发展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鱼丝营养丰富,软、爽、鲜一体,色、香、味均佳,口感极好,风味独特。全乡7个村都有鱼丝加工农户,数量达余家,其中以马安村、上宝村较为集中,规模较大的家庭作坊已使用磨浆机、切丝机等设备。全乡鱼丝年产量可达15吨,年产值达万以上,许多外乡客人也是慕名而来,大大提升了马安乡的知名度。产品进入县城超市,并远销广东、福建、上海、浙江等地。尤其在春节期间,产品经常脱销、供不应求。其制作方法:选4-5斤重的草鱼(农家小池塘养殖的为上品)、上等薯粉;鱼拆骨剔皮除内脏,剁成鱼泥,按比例在鱼泥上逐次掺入薯粉,压成薄片蒸制,切丝。食用方法可炸、可炒、可煮。全乡白莲种植主要分布在上宝村,连片种植面积余亩。该村年产白莲4.7万斤,产值达余万,并远销广东、湖南等地,辐射带动周边48户贫困户种植白莲,助力脱贫攻坚。香猪又名“迷你猪”,是小体型的地方品种,以体小早熟,肉味鲜,闻名全国。香猪胴体瘦肉含量较高,肉嫩味鲜,皮薄骨细,早期即可宰食,断乳仔猪和乳绪无腥味,加工烤猪、腊肉别有风味。马安乡香猪养殖集中在西汾村,规模约有余只,年产值可达万。党委书记谭永生(.07~)党委副书记、政府乡长刘奇(.07~)人大主席唐剑英(.07~)党委副书记、组织委员、人大副主席黄志伟(.07~)党委委员、副乡长朱观长(.07~)党委宣传统战委员谢金华(.07~)政法委员、人武部长黄勇(.07~)党委委员、纪委书记谢锐(.09~)副乡长张昌政(.07~)王新兰(.07~)综治办专职副主任廖尧辉(.01~)(审稿:谭永生刘奇撰稿:罗圆媛)(选自《于都年鉴00卷》;供稿:于都县志办)于都县原名雩都县,因北有雩山,取名雩都,年6月1日起改名为于都县,位于江西南部,贡水中游。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01年)置县,是江西最早建县的十八个县和赣南最早建县的三个县之一,素有“六县之母”,“三省往来之冲、东南之一要区”之称,古时于都曾为赣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军事要地,郡治曾设于此近50年之久。土地革命时期,全县又先后分设过于都、胜利、登贤、瑞西、兴胜和于西等县,中共赣南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驻于都县城,是著名的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
于都概况
锦绣龙溪
于都救火英雄丁振军千古名篇出于都于都县“雩阳十景”之一“龙门夜雨”
周敦颐与于都罗田岩
水府庙的故事
于都县古代的石刻和碑刻
于都古代文苑俊才——易学实
于都“伍保公”的传说
洗却沉冤是英雄—一记红二十军代理军长肖大鹏陈毅在于都突围的故事毛主席来到于都梓山潭头圩于都小溪的玲珑寨与金龙寺于都县的古代名人◆来源:(供稿:于都县志办)转载文章请联系作者
◆备注:本文配图与文章内容无关,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报料、投稿、合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