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医院院包科科室,医院感染科副主任中医师车军勇到新疆克州参与组团医疗援疆,担任医院感染科主任,致力于推动克州结核病、布鲁氏菌病等传染性疾病的规范防治。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他在克州开展的布病防治实践。
车军勇主任简介如下:
感染科病房收治了一位由哈拉峻乡卫生院转入的男性患者,柯尔克孜族,58岁,发热1周,最高体温40℃,伴有畏寒寒战,全身不适,全身肌肉关节酸痛,在当地治疗1周体温未控制而转入医院感染科;患者精神欠佳,表情痛苦,家属亦焦虑不安。感染医师迅速采集患者临床资料,考虑到患者从事牧区工作,有长期牛羊接触史,高度怀疑布病可能,医院治疗方向,改用利福平加多西环素治疗,并送血标本至疾控中心检查布病凝集试验。患者第二日体温开始下降,第三日体温恢复正常;疾控回报布病凝集试验1:,呈阳性反应,确诊布鲁氏菌感染;患者继续治疗几天后临床症状彻底消失,改为口服用药后出院,家人及患者对治疗效果十分满意。
布鲁氏菌感染是个什么病?地处国家最西北的新疆克州牧民为啥会得这么“洋气”的病呢?
布病是一种牧区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全名布鲁氏菌病,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年在马尔他岛,英国军医Bruce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士兵脾脏中分离出“布鲁氏菌”,为纪念Bruce,而将该病取名为“布鲁氏菌病”。
(电镜下布氏杆菌)
(光镜下布氏杆菌)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畜牧业发达地区多见,我国新疆、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地为疫情高发区。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羊在我国是主要的传染源(其次为牛和猪)。牧民为病畜接生为主要传染途径,此外,剥牛羊皮、剪打羊毛、挤乳、屠宰病畜、儿童玩羊等均可被感染,病菌从接触处的破损皮肤进入人体。进食染菌的生乳、乳制品和未煮沸病畜肉类时,病菌可自消化道进入体内。此外,病菌也可通过呼吸道黏膜、眼结膜和性器官黏膜而发生感染,感染途径相当广泛,而且人群对布病普遍易感。
布鲁氏菌对光、热、常用化学消毒剂等均很敏感;日光照射10~20分钟、温热60℃10~20分钟、3%漂白粉澄清液等数分钟即可将其杀灭。布氏杆菌在外界环境的生活力较强,在干燥土壤、皮毛和乳类制品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在水中可生存5日至4个月。
诊断及治疗本病潜伏期7~60天,一般为2~3周,少数患者在感染后数月或1年以上发病。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和肝、脾、淋巴结肿大、关节炎、睾丸炎等为主要表现。慢性患者以关节关节损害为多见,还可有夜汗、头痛、肌痛及疲乏、长期低热、寒战或寒意、胃肠道症状等。
布病的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史(在疫区生活、有牛羊接触史等)、临床特点及相关检查(血常规、细菌培养、血清凝集试验等)可确诊。
布病的治疗首先需卧床休息,注意营养,给予足量维生素B族和C,以及易于消化的饮食。抗菌治疗可选用利福平联合四环素药物,疗程为6周,对慢性感染感染者治疗方案同急性感染者,但需延长2-3个疗程。本病预后良好,患者大多于3~6个月内康复。
本病的预防需对与牲畜接触密切的一些职业人群及疫区和牧区的居民进行宣传教育,充分告知人感染布病是来自于染疫的家畜,尤其是羊、牛、猪等;主要传播物质是染菌的牛羊等的流产物、乳、肉、内脏、皮毛等;对于高危人群可用疫苗进行皮上划痕免疫接种,也可采用滴鼻方式免疫。但不宜年年复种,必要时可在第二年复种一次。对孕妇、泌乳期妇女、年老体衰者及有心、肝、肾等疾病患者不宜接种。
布病是可以预防而且能自愈和治愈的疾病,牧区群众不必要对本病抱有恐惧心理;对本病患者来说既需要增强治疗信心,积极系统治疗,也不能掉以轻心,防止本病慢性化。
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克州前方指挥部主办
医院医务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