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额河航运往事寻小城红色记忆布尔津

额尔齐斯河,自阿尔泰山南麓寒冷的冰川雪山涓涓而出,流经富蕴县可可托海小镇、穿过峻峭的大峡谷、越过广阔的平原,蜿蜒奔腾,一路向西,历经千聚百合,抵达布尔津境内时,因汇入了其最大的支流布尔津河,河面陡然开阔,一川丰盈,水势浩渺。

或许即将离境告别故乡,或许沉浸在与布尔津河相聚的喜悦中,额尔齐斯河经过漫长的跋涉之后,在布尔津突然放慢了脚步,踯躅迂回着,以宽和、温润的姿态缓缓流过,似乎要涵养生息,把最美的风采留下。稍做休整后,才泱泱西去,浩浩荡荡奔向遥远的北冰洋。

所有的生命,因水而生,所有的文明,因河而起。

小城依河而生,河水绕城而过。生生不息,古往今来。这条河,这座城,注定有了解不开的渊源、抹不去的历史、讲不完的往事......

为国还债中流砥柱

在额尔齐斯河的滋育下,布尔津小城灵秀隽美,让人依恋。可当你了解了那一段尘封往事后,你会感怀,这一切美景,远不如那厚重的历史渗透在布尔津大地上的红色基因令人心潮澎湃。对于中苏航运老码头,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驻足,抬头仰望,低头沉思。

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向中国逼债,恰逢全国三年自然灾害,在内困外压的时代背景下,中央决定用苏联急需的可可托海稀有矿产品顶替副食品还债。在国家危难之际,为了国家荣誉,为了民族的尊严,布尔津人民承担起了偿还苏联外债、航运出口矿石沉重而又光荣的历史使命。这时,中苏通航码头出口矿石的任务急剧增加,布尔津人在这场为国还债保航运出口的战役中经历住了严峻的考验,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也为中苏航运历史写下了最辉煌、最光荣的篇章。

布尔津县中苏通航老码头

数据显示,当时中国欠苏联的各项外债本息共计52.9亿元人民币,这些债务按协议要在年前全部还清,这对新生的共和国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打击,如果用农副产品来还,就等于是在饥荒岁月里从百姓口中夺食。按当时农产品与矿产品价值对比,一吨稀有金属矿产品比几十吨甚至上百吨农产品价格都高,用稀有矿抵债,既可以省下粮食缓解人民群众生活困难,又可以加快还债进度。

“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宁肯饿死累死也要还清外债”,党中央的号召发来,矿区可可托海接到采矿还债的命令后,立即召开了“03号百日会战誓师大会”,提出了“大干苦干四十天,提前完成出口任务”的响亮口号。而在三百里之外的布尔津,也是全县总动员,上下严阵以待,提出了“富蕴至布尔津万吨运矿任务大会战”、“二号库装卸大会战”(当时布尔津港口共有码头4座,其中河北岸2座,河南岸2座,东边的称为2号库码头,此码头库房主要存放出口苏联的矿石)等口号,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里打响。

据布尔津县的老干部们回忆:那个年代全县上下都在忙一件事,就是“我为祖国还债”。由于布尔津的汛期只有5月下旬到7月上旬短短的40天时间,时间紧任务重,当时码头只有固定工人35人,远远不能满足装卸的需要。那时每人每天口粮供应不超过克,食不裹腹,但比粮票还紧张的是时间,一批要来三四条船,工人们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一口气把船上的货物装卸完,当时的县委书记给宣传部马部长下了一道死命令:“克服一切困难,保证航运顺利。”马部长当机立断,把所有单位的干部职工集合起来下一线,他们的口号是:“放下袖管,我们就是后方勤务兵,挽起袖管,我们就是前方搬运工!”这时,只要轮船汽笛声一响,全县政府机关领导干部群众男女老少齐上阵,甚至各公社的农牧民都赶来,布尔津县一片繁忙,整个县城没有闲人也没有闲车。

比起之前双方正常贸易,在还债期间,苏方的要求提高了很多,不论是装船的流程还是时间规定,都非常严格,超过规定就会被罚款,这种情况下,码头工人们可谓是绷紧了神经,使尽了力气,从来没有落后过,都是提前完成任务,为国家争足了气。担任过新疆进口公司布尔津办事处负责人李振民老人回忆说:那时堆成山的矿石在你面前,又规定在苛刻的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时间内完成装船,那个工作量,是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想像的,大家的肩膀磨破了一层又一层,人累倒了一批又一批,但是他们没有一个退缩的。大家在县委的动员下自愿来码头装卸货物的义务工,大家心中只有国家的事,都不要工资,两个馍馍,一碗汤,就能撑起为国还债的硬脊梁!

在寻访的当年中苏航运的参与者亲历者中,他们讲述最多的,就是布尔津人当初在老码头上“过三关”的经历。当时恰逢全国三年自然灾害,每年汛期又是布尔津县风沙最猛、蚊虫肆虐的季节,就是在这种自然条件下,布尔津人用“宁肯饿死累死也要为国还债”的精神信念,战胜“饥饿关”、“蚊虫关”、“昼夜关”,打了一场又一场背矿装船保出口的战役。汛期结束,布尔津人依然没有闲着,因为从可可托海开采的矿石一年四季不停地运到布尔津,全部要及时卸到库房里,又不分春夏秋冬、不分沿严寒酷暑地备航。所以,布尔津人过得又岂止是三关,他们还要过“风雪关”、“酷暑关”、“伤病关”,他们怀着爱国之情,用战天斗地的气概,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胜利完成了还外债保航运出口的艰巨任务。中国所欠苏联接近40%的债务,都是通过中苏航道和老码头出口偿还的,都是布尔津人弓着腰弯着背一步一步扛出去的。

运矿大会战

1965年底,时任中国外交部长的陈毅接见日本记者时宣称:“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没有任何外债的国家。”这句话传来,边陲小城布尔津和全国一样一片沸腾,人们脸上洋溢着自豪。在这段可歌可泣的岁月里,布尔津举全县之力承担起了时代赋予的重任,完成了党和国家的重托,为小城布尔津烙下了不可磨灭的辉煌记忆。

今天,我们在追寻这段历史的时刻,应该铭记这几个单位,它们的诞生与中苏航运密切相关,带着明显的时代印迹。

一个是外贸公司。它最早的名字叫新疆进口公司布尔津县交接站,成立于年,隶属新疆进口公司直接领导,代理布尔津水路航运和吉木乃口岸陆运的进出口任务。应时局要求年中苏有色金属公司交给中方独立经营,便在交接站的基础上于年成立了新疆进口公司布尔津办事处,正式自理对苏进出口业务。年办事处与畜产品收购站合并为外贸经理部。

李振民老人说:当时转运矿石任务紧张时,码头上招不上工人,那时布尔津城镇也只有多人,大家就想方设法找人,动员内地的亲友老乡、老乡的老乡,来新疆工作。由于条件艰苦,任务艰巨,工人是来了一批走一批,到年码头固定工作才35人,他们是矿石装卸的主力军,从汛期装船,到一年四季的卸车备航,常年苦战在码头上。年航运中断后,外贸经理部改称外贸公司,业务由出口矿石改为畜产品陆运出口,这些码头装卸工人基本上留在外贸公司,成为畜产品收购加工、打包外运的工人。畜产品的加工装卸也是一项又脏又苦的活儿,“但比起装矿石来说,轻松多了!”从码头装矿工变为羊毛加工员,郑百玉感叹地说。这些曾经的码头工人中,许多都因当时体力透支而伤病缠身,比如扛过5袋矿石的赵振书,腰受了伤导致终身不能干重活了。为按时完成畜产品收购还债任务的许志岳长期接触动物而患上了布鲁氏杆菌病……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他们曾经弯腰弓背的身躯,将永远是咬紧牙关扛起外债那一代布尔津人的缩影。一个是外运八队,它也是应航运而生的。车队始建于年8月,当时正是中苏通航码头转运出口矿石的繁盛时期,当时金属公司所属车队运矿车辆严重不足,为执行对外贸易物资运输任务,自治区对外运公司专程前往布尔津县筹建车队,年6月正式命名为布尔津运输大队驻布尔津第四运输大队。年1月改名为驻布尔津第八汽车队。车队几经易名,先后叫过自治区商运司驻布尔津第八车队、地区外贸车队等,年划归阿勒泰地区交通处,正式改名为阿勒泰地区第三运输公司,但布尔津人习惯性地称呼其为外运八队。

外运八队组建后,也是从祖国的四面八方选调了一批年轻人,经过短暂的培训后便上岗执行运输任务。年,该公司拥有货运车辆辆,职工人,为了保障运输任务顺利完成,车队除了运输队外,还有修理厂,电工、木工、铁匠、钳工、车床工等等一应俱全,是布尔津当时最大的一个单位。

因为车队的司机几乎都是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年轻好学有活力,被称为“巴郎子汽车队”。时间紧迫任务重,他们几乎都是在运矿路上完成开车的“实习期”的,拉上两趟后便独立上路投入运输大会战中。那时富蕴可可托海到布尔津多公里路,按现在的车况路况来说,也就几个小时就到了,可是那个年代,别说车况了,就说路吧,根本没路,都是坑坑洼洼的山地,哪平往哪开,载重4吨矿的车每小时只能跑个20多公里,遇到上坡路跑得还没走路快,这样下来三天三夜才能跑一个来回,按照当时的最大出车率,每月最多能运回吨矿,在汛期远远不能满足装船的需要,于是昼夜不停连轴转地往返拉运成了驾驶员的家常便饭。退休的八队老人们说:“那几年这批驾驶员可是受苦了,路途漫长又颠簸不说,还吃不饱肚子。遇到车故障,你下车修理要和蚊子斗争,冬天更可怕了,那个年代的大风大雪可不是一般的,遇到封路失去联系,你得在路上冻几天等待救援,手脚冻坏都很正常,因为过度疲劳瞌睡翻车的事也经常发生,可以说是惊心动魄呀。现在这些退休的驾驶员中胃病、关节炎、皮肤病的很多,都是那几年落下的,但大家再苦再难没有人有怨言,那几年布尔津人都苦,为了国家嘛,个人牺牲点没什么。”

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他们胜利完成了一场场运矿保出口任务,这是一支名副其实的功勋车队,他们用青春和生命,驰骋出的是一条苦难辉煌无私奉献的爱国之路。

外贸和外运八队,这两家企业,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都改制破产了,只能永远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了。而当年中苏航运的参与者,都过着不算富足但很稳定的退休生活。谈起曾经奋斗过的集体,那是他们多年赖以骄傲的精神寄托,现在消失在时代的洪流中了,他们显得有些失落却又很理解。他们这批人,在国家有难时应党的号召来到小城布尔津,没想到一奉献就是一生,完成国家的重托后又成为边疆的建设者,如今他们之中有的已经离世,在世的已是耄耋之年,他们把无私豁达的品质传扬了下来,他们的子女,如今工作在布尔津县的各行各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疆二代”,成为维护新疆稳定发展的中坚力量。

还有一个是内河航运队。年,正值额河通航繁盛时期,中苏双方磋商签订了《中苏相通河流商船通航协定》规定:双方商船均可直驶对方港口,各方必须维持各自国境内航道港湾一定水深,码头及装卸设备完好,保证及时装部并向对方提供航道资料。中苏双方在额河上通航半个世纪来,一直是苏方的船在河上通行,中方为适应对苏航运需要,改变当前专靠苏轮入境承运进出口物资的状况,于年组建新疆内河调查队。年,新疆内河调查试航组对额标齐斯河进行局部调查试航。年成立布尔津额尔齐斯河航运办事处,办事处设2个航道组和4个船队。同年,布尔津船厂建立,船员分别从于上海、武汉和天津小青河调来。船长由新疆交通厅下派干部王永年担任,造船技术由小青河技师王振芳负责。造船木工多从布尔津、阿勒泰当地招收。造船厂、船队、河道整治队、航道测量队,这些人员加起来近多人。在那个经济落后的游牧年代,远在塞外的的小县城竟然有如此规模航运队和造船厂,这不得不成为当时整个阿勒泰地区一件令人震叹引以为豪的大事。

那时造船厂造的船有名的有比较豪华的“新疆二号”负责领航,马力柴油机拖轮“新中轮”负责拖船倒货。当时担任领航船员韩文金的儿子说:父亲经常会回忆那段航运岁月,他说的最多的是自己领航的经历,那时苏方的船进入有规定,需我方领航带入我们的区域,装完货再送出去,尤其是60年后中苏关系紧张还债的时候,我方要求更是严格,不允许对方下船,还要接受我方检查。韩文金说最自豪的就是开着自己国家的船检查对方,可以说是涨了我们国家的志气,维护了我们的尊严。汛期结束后,河道整治队和航道测量队就开始忙起来,他们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都要划着小船清理河中树杈杂物,爆去顽石,打冰渣子,还要在河边打桩子,修缮河道,测量队则沿河测量记录各种数据,他们常常是带着行李和干粮,在河边一走就是好几天,为的都是下一个航期顺利通航。

年,中苏通航中断,这个有着上千人的航运队就此下马,期中的技术人员大都返回了内地,管理人员和工人们大都分配到了布尔津运输管理站、养路段、客运站等单位。这个单位存在的虽然短暂,但也值得铭记。

当然,值得我们记住的,不只是这几个单位的职工,当年,还有许许多多的建设者,他们怀着报国热情从祖国四面八方汇聚到布尔津,劳动的艰辛、生活的困苦、环境的恶劣,都没有让他们退缩。不难想象,那个年代他们在何等贫困的物质条件下,又是凭着怎样的坚定信念、无私的精神完成的党和国家的重托。

所以,布尔津人不应该忘记,布尔津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不应该忘记,曾经有那样一批人,肩负人民的使命,把他们宝贵的生命和青春奉献在了这里,造就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造就了一个激情燃烧的布尔津!(未完待续)

文图由布尔津县中苏航运史料收集办公室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第期

编辑:谢玉霞

编审:李慧玲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xuebiao.com/blsgjbys/1194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