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感染性疾病一布鲁氏菌病

白癜风怎么引起的 http://m.39.net/pf/a_4484861.html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临床上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大为特点。

该病为全球性疾病,来自多个国家每年上报WHO的布病超过50万例。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曾进行大规模的动物布鲁氏菌感染防治,使发病率显著降低,年发病为人次左右,但近年来有增高趋势,主要流行于西北、东北青藏高原及内蒙等牧区,其他一些省份也有相当比例的病例存在。我国主要以流产布氏杆菌和马尔他布氏杆菌为主要的病原体。

(一)传染源

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鹿、马、骆驼等。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波及人类。

(二)传播途径

1.经皮肤黏膜接触传染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受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

2.经消化道传染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

3.经呼吸道传染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

4.其他如苍蝇携带,蝉叮咬也可传播本病。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其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兽医、畜牧者、屠宰工人、皮毛工和进食被污染的动物产品或制品者。在流行区小儿布氏菌病很为常见,占当地发病数的1/5-1/4,病后有一定免疫力。疫区居民可因隐性染病而获免疫,再次感染发病者有2%-7%,人传人的风险极小。

潜伏期为1-3周,可长至数月,平均两周。临床上可分为亚临床感染、急性感染、亚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可出现局限性感染、并发症和复发。国外分为:急性期,指患病3个月以内;亚急性期,3个月到1年:慢性期,1年以上,

(一)亚临床感染

常发生于高危人群中,血清学检测30%以上有高水平的抗布鲁氏菌抗体,不能追及明确的临床感染史。

(二)急性和亚急性感染

症状缺乏特异性,95%以上病人慢性起病,表现为发热,间歇热(波浪热)较为常见,多汗是本病的主要症状,每于夜间或凌晨退热时可有大汗。70%以上伴有游走性大关节疼痛。坐骨神经、腰神经、肋间神经、三叉神经等均可因神经根受累而疼痛。体格检查可发现肝、脾和淋巴结大。

(三)慢性感染

病程持续1年以上称为慢性布病,多与被不恰当治疗和局部病灶的持续感染有关。由急性期发展而来,也可缺乏急性病史由无症状感染者或轻症者逐渐变为慢性,慢性期症状多不明显,也不典型,呈多样表现。主要表现为疲劳、全身不适、精神抑郁,可有固定或反复发作的关节和肌肉疼痛,少数患者有骨和关节的器质性损害。

(四)复发

经系统治疗后约10%患者出现复发。复发时间可在初次治疗后的数月内,亦可在多年后发生。其机制与布鲁氏菌可在细胞内寄生有关。

(五)局灶性感染

布鲁氏菌可局限在某一器官中,有相应的临床表现和检查发现。

1.科学养殖、规范屠宰。养殖区与生活区要分开,牲畜圈舍要定期消毒处理,清理圈舍要湿式作业,做好个人防护,防止气溶胶传播。

2.购买牲畜要检疫,饲养牲畜要免疫,严格控制病畜流动,避免患病和未患病的牲畜混养。严禁徒手直接接触病畜流产物和死胎,病畜流产物、胎盘等应消毒或焚烧后,挖坑深埋,病畜要及时扑杀处理。

3.对普通民众而言,尽可能减少与牛羊等家畜接触,牛羊肉要煮熟后食用,特别是吃烤肉、涮肉时,一定要烤熟煮透,家庭加工过程中案板、刀具等做到生熟分开。布鲁氏菌在乳及乳制品、皮毛中能长时间存活,但不耐热,在高温下即可杀死,因此,生鲜奶要“煮沸”后才可以放心饮用。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xuebiao.com/blsgjbys/1207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