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喜欢喝羊奶、生奶
认为无添加、无污染、营养更佳
殊不知,频繁喝生羊奶
可能让你感染布鲁氏菌!
近日两则新闻,为公众敲响了警钟……
01
近日,临淄一位老年女性自称“精神受到刺激,食欲不振,乏力明显四天”,在院外静脉输液治疗效果不佳收入医院老年病科,患者入院后测量体温达38℃。老年病科孟宪浩副主任通过问诊发现患者家中饲养黑山羊,结合患者发烧乏力食欲不振的症状,高度怀疑布鲁氏细菌感染。
为进一步明确病因,孟主任建议患者进行血液细菌培养,完善布氏杆菌抗体检查,并抽血送检区级、市级防疫站检查,同时进行抗感染、补液、退热等对症治疗,监测血常规变化。
三天后,患者血培养细菌鉴定结果显示:怀疑布鲁菌属!同日,防疫站传来监测结果提示:患者布鲁菌属感染!
连日来,医院接诊了多例布鲁氏菌感染患者,不仅有成年人还有儿童,最小的只有三岁。据了解,这些患者患病前有过以下经历,有的是喝了现挤的鲜羊奶,有的是吃了未杀菌彻底的牛羊肉,还有的接触过活体牛羊。
医院老年病科主任李静告诉记者,布鲁氏菌,又称布氏杆菌,被列为我国乙类传染病,是一类革兰氏阴性的短小杆菌,牛、羊、猪等动物最易感染,羊是其主要传染源。该菌可自损伤的皮肤、粘膜及消化道、呼吸道进入人体。
人通过与家畜的接触、食用污染了的奶及畜肉、吸入了含菌的尘土,或细菌进入眼结膜等途径,皆可感染细菌,但人与人之间无直接传染。
患者发病年龄大多在30岁以上,表现为平均2~3周的发烧期,每次间隔约3天至两周,又开始发烧,形似波浪状的热型,故称为波浪热。
02
年12月6日,甘肃兰州兽医研究所因多人疑似感染布鲁氏菌病事件登上热点。截至12月7日中午12点,确认为布鲁氏菌病血清学阳性的人数已增至96人。此次事件发生后,中国农业科学院已紧急启动应急处置预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疾控中心、甘肃省疾控中心等多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积极协调诊断治疗。
那么,布鲁氏菌病究竟是何方神圣?
为何会引起一番轰动?
我们又该如何防治呢?
病原体:布鲁氏杆菌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属(简称“布鲁氏菌”)引发的传染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布鲁氏菌病属于乙类传染病。此外,乙类传染病中还有我们熟知的乙肝、疟疾、肺结核、艾滋病等。
其实,布鲁氏菌主要感染动物,在动物间传播,如牛、狗、猪、绵羊和山羊,其中,雌性动物流产是动物布鲁氏菌病较常见的并发症。
然而,布鲁氏菌病不止于动物间传播,还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危害人类健康。更糟糕的是,人群对布鲁氏菌普遍易感,很少量的细菌就能够使人类染病,并且没有年龄、性别的差异,不论儿童、老人,甚至是体格健壮的青壮年,都可能会被感染。值得庆幸的是,这种疾病几乎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常见症状
布鲁氏菌病没有特定的症状,通常表现为发烧、冒汗,头部、肌肉、关节或背部疼痛,疲劳、食欲不振以及身体虚弱等。严重感染可能会影响大脑、心脏、肝脏、脾脏等重要器官。若不进行及时有效地干预,这种疾病可演变成慢性疾病,并可持续多年。然而,一次感染治疗痊愈后也不能掉以轻心,仍可能复发。
传播途径
布鲁氏菌病可由受感染的动物或污染的动物加工产品,经以下途径传染人类:
饮用或进食受污染的产品,包括未经消毒的奶类产品、生或未经煮熟的肉类或动物内脏。
经皮肤伤口或黏膜(如眼结膜)接触受感染动物的组织、血液、尿液、阴道分泌物、流产胎儿和胎盘。
吸入受病菌污染的空气粒子。
如何预防?
目前还未有特效人类疫苗,只有适用于动物的疫苗。预防感染的关键是注意个人和食物卫生。
0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经常保持双手清洁,接触动物或其分泌物后,必须用洗手液和清水彻底清洁双手。
立即清洁、保护受损的皮肤,用敷料妥善包住伤口,避免伤口直接触碰动物或其分泌物。触摸伤口前、后须洁净双手。
处理动物组织或内脏时,尤其是高风险人群,须佩戴合适的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眼罩及保护衣或围裙等。工作完毕后,必须彻底洗手。
02
饮食卫生
切勿饮用或进食未经消毒的奶类制品及生或未经煮熟的肉类和动物内脏。处理食物时应遵从食物安全五要点,藉以预防由食物传播的疾病:
精明选择(选择安全的原材料)
保持清洁(保持双手及用具清洁)
生熟分开(分开生熟食物)
煮熟食物(彻底煮熟食物)
安全温度(把食物存放于安全温度)。
:
布鲁氏菌在煮沸后依旧存活率较高
加热至60℃以上至少需要20分钟
才可彻底杀死此菌。
记得转给更多人知晓!
看完新闻,记得转发给朋友哦!
“周村帮”
每天发布周村最新闻
新闻线索征集
投稿请加
一经采用,奖励50—元不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