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性及变态反应性疾病,世界上凡是有牲畜生长的地方都有该病的流行。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我国布病在10年内出现明显反弹。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是布病的骨关节系统表现之一,相对比较少见,常因误诊误治转成慢性,造成患者久治不愈。该病在临床表现上缺乏特异性,影像学上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引起误诊。认识布病的CT、MRI表现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布病为乙类传染病。我国主要见于东北、西北等牧区,具有明显的职业特点。易感人群有从事畜牧养殖的牧民、接触含菌标本的实验室人员、饮用或食用未经灭菌的乳品及肉制品人群。有资料显示,随着退耕还林等政策的影响,传统牧区的发病疫情有所下降,而非主要疫区的发病人数在逐年增长。正因为如此,非传统疫区的群众及卫生人员对本病的认识不足,防护意识不强,常常导致误诊误治情况的存在。传染源主要为病畜,以羊为主,牛、猪次之。
布病多数起病缓慢,通过皮肤粘膜、消化道粘膜或呼吸道粘膜进人体内,累及大部分的组织和器官。通过皮肤黏膜侵入人体是其主要的传播途经。主要症状有发热,以低热或波状热常见,乏力、多汗、急慢性患者均可见骨关节及肌肉疼痛等症状。布氏杆菌经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即为吞噬细胞吞噬,并随淋巴液到达局部淋巴结。可引起菌血症、毒血症及肝、脾、淋巴结、骨髓、血管等的炎性病变。急性期为炎性细胞渗出及组织细胞变性、坏死。亚急性期及慢性期病变表现为组织细胞增生、增殖性结节和肉芽肿形成。镜下检查可见病变区组织细胞增生,髓腔内有增殖性结节及肉芽组织形成,炎性细胞浸润。有流行病学接触史及典型临床症状,结合病原分离培养、血清学检测结果可确诊。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临床表现:
①轻重度不同的间歇性发热、可伴无力、盗汗、食欲不良、贫血等。
②可累及呼吸道和生殖系统,引起相应的症状,可有肝脏、脾脏及淋巴结肿大。
③持续性腰痛及下背痛、肌肉痛及关节痛。
④可表现神经根放射痛或脊髓压迫症状,由脊髓不同部位感染所致。患者常处于被动体位,但较少见腰大肌脓肿。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可发生于脊柱的各个部位,文献报道以腰椎最多见,胸椎次之,骶椎及颈椎较少。绝大多数患者病变累及相邻两个椎体,特点为软骨终板下相对应部位骨质破坏,病变程度一轻一重,单个椎体发病或两个以上椎体发病较少见,可能是病变早期或进展期波及的范围不同造成的。
CT检查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椎体破坏与增生共存。早期CT表现为不规则低密度,边界不清,破坏区内无死骨。随病程进展,破坏区周边逐渐形成环形高密度或整个椎体密度增高,破坏椎体周边可见花边样的骨膜增生,少数可见韧带钙化及椎小关节增生,病变椎体边缘可有变形,但均未见压缩骨折,与椎体的增生修复有直接关系,椎间盘不同程度破坏,椎间隙宽窄不等,病变椎体周边及椎管内可见低密度脓液影,均未见钙化,范围局限在病变椎体,无流注现象。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CT表现:
①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最常累及腰椎,以腰4椎体最为常见,可同时累及2-3个椎体。
②CT表现受累椎体骨质密度增高,以椎体上下缘骨性关节面破坏为主,骨小梁粗大紊乱、结构不清,较大的病灶呈“岛屿状”改变。
③病灶呈软组织密度影,病灶边缘有程度不等的硬化,椎体边缘的骨质增生明显,椎体前方鹦鹉嘴征象(骨赘形成)为本病的特征性表现。
④邻近病变的椎体小关节面可见破坏、骨质增生、关节间隙变窄,严重时可发生骨性强直。
⑤累及椎间盘时,可有不同程度的椎间隙变窄、椎间盘破坏。
⑥病变主要累及前纵韧带和棘间韧带,引起韧带钙化。
⑦可见椎旁软组织肿胀,增强后椎旁软组织呈环形轻中度增强化。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MRI表现:
MRI病变早期以水肿坏死为主,表现为T1WI为低信号,T2WI为等或稍高信号,STIR为明显高信号。随着骨质增生硬化成份出现,T1WI仍为低信号,T2WI信号较为复杂,可见低、等、高混杂信号。硬化缘表现为低信号,横轴位可见“靶样征”,为其特征性表现。在显示病变的敏感程度上,由高到低依次为STIR、T1WI、T2WI,主要是由于椎体含有较高脂肪成份,在T2WI上水肿信号易被掩盖,STIR压脂后水肿信号被突出显示。MRI对椎间盘破坏的显示较CT明确,能够显示椎间盘的多层结构,表现为椎间盘不同程度破坏,正常椎间盘结构消失,纤维环于T2WI上信号增高,椎间隙宽窄不等,同时对椎旁及椎管内脓肿在T2WI及STIR上都能清晰显示,尤其是对腰大肌等软组织炎性浸润的范围与程度显示准确。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主要有以下较为特征性的影像表现:
(1)下腰椎多见,多数累及相邻2个椎体对应缘;
(2)多数为小灶性破坏,无死骨,伴椎体明显骨质增生硬化,椎体花边样骨膜增生;
(3)椎体脓肿局限在病变椎体周边,无钙化,很少侵及腰大肌;
(4)椎间盘破坏程度相对较轻,一般不超过椎间盘1/2高度:
(5)无椎体压缩骨折及脊柱变形改变。
CT检查对骨质增生硬化、骨膜增生、韧带钙化、椎小关节的显示较为明确,MRI检查对椎体破坏水肿显示敏感性程度高,对椎间盘、椎管内结构椎旁软组织病变程度显示清晰。CT与MRI结合,可全面显示病变的范围与程度,为本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鉴别诊断:
(1)脊柱结核:上腰段多见,骨质破坏范围大,灶内可见死骨,周围骨质疏松,少见增生反应,可累及椎弓根,破坏灶内常有沙粒状死骨,可造成椎体病理性压缩性骨折,受累椎体常失去正常形态,脊柱成角畸形常见。椎旁寒性脓肿延腰肌蔓延流注,内可见钙化,是诊断脊柱结核的重要依据。两者都可伴有椎间隙变窄,但脊柱结核以溶骨性破坏为主,较少见骨质增生硬化。
(2)化脓性脊柱炎:起病急,高热不呈间隙性,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白细胞计数增高,受累椎体及椎间盘广泛融合,增强扫描可出现持续强化。化脓性脊柱炎很少引起椎体塌陷,CT显示椎体骨质破坏、死骨形成及因水肿和炎性渗出所造成的低密度椎旁软组织肿块影。MRI可发现早期的椎间隙的炎性改变,呈T2信号改变。
(3)终板炎:较常见,病灶范围局限,界限清楚,STIR信号不高,骨质无破坏,椎旁无水肿。
(4)脊柱转移瘤:脊椎转移瘤多见于高龄患者,伴原发灶。病变呈跳跃性易累及椎体及附件,椎间隙一般无异常。局部可见软组织肿块影像。
综上所述,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影像特征明显,结合流行病学史及临床表现,经血清学实验及细菌分离培养可以得到明确诊断。
但本病初诊误诊率很高,主要有以下原因造成:
(1)非传统疫区尚有多数医务工作者对布病不知晓,无布病诊治的相关知识及经验;
(2)多数认为腰痛是由腰椎间盘突出引起,侧重于脊柱退行性变的考虑;
(3)本病临床症状易与结核混淆,流行病学史问诊不祥;
(4)CT检查过程中观察不仔细,忽略了对整个椎体的完整性检查,遗漏了重要的CT征象。
脊医术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