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里偷闲,在附近商圈的影院看了一部《天气之子》,周末版缺货,飒姐来侃一侃,似乎现在就能想想到读者的留言会说:哎呀呀,这个女人啊,看个电影还想那么多,累不累?!哈哈,就算也被这样揶揄,飒姐也要写,因为每天更新一篇文章是俺的承诺,来吧,诸位仁兄,开始!
文章脉络
1.一部安慰大和民族焦虑感的电影;
2.高中生+枪支+甜蜜爱情=日漫套路;
3.未成年人持枪,涉嫌什么罪名(飒姐职业病,原谅她吧???)。
安慰心灵的影片
岛国的通病就是“不安全感”,咱们坐拥大地母亲的胸怀,常常难以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恐惧。
最近在听外交学院施展教授的得到课程《国际政治学》,谈及海洋文化(判例法系)与大陆文化(大陆法系)之争,前者开放、寻求程序正义;后者保守、寻求实质正义,而偏偏东瀛这个岛国,明明有海洋文化的优越地理位置,却非得继承正统的儒家文化和大陆法系传统,看起来有点扭曲。
其实,近现代以来,日本人是有想象力和野心的,他们对于国际法的熟稔让大清王朝在国际会议上被全世界耻笑,曾经亦步亦趋的番邦,后来者居上,超越亚洲众多国家,这一点我们必须承认。
同时,从日本的民俗文化和民间歌曲,我们也能看出来这个岛国深深的忧虑和自卑,他们精致而细腻,残忍而唯美,几乎每个人内心都住着一个警钟,始终提醒他们,其命运终将是被湮灭。
《天空之子》的终极问题是:如果灾难必然到来,人们应当如何说服自己接受?每个民族的文化气质不同,战斗民族是一定要死扛到底的,最终故事结局可能是开放的或者玉石俱焚;中华民族也是要战斗到底的,最终结局也许是“感动了上苍,找天神把门口的大山搬走了”;欧洲不同民族也有自己的个性,《格林童话》其实就是一部洗脑史,它宣扬自己民族的价值观到全世界,高手啊。
而大和民族在这部电影中说服自己看待灾难的态度是:本来就是海,(日本)沉没就沉没吧,只不过又回到最初的样子。(这种观念不是抗争而是顺从和理解,听起来也不错)
日本漫画的套路
日漫在国际上受到很多中青年男士的喜爱,尤其是死宅,简直不要太爱。
飒姐在日本东京地区考察时,也频频出入漫画店,发现其漫画产业之发达,堪比韩国练习生和中国的歌曲比赛。各类素人,通过选秀类杂志出道,依靠作品吸引读者,最终成为职业漫画家(当然大部分人被淘汰了)。
我也试图想询问,为何日漫的讨论总与“高中生”“暴力”“爱情”等为主题,可是遇到的日本朋友基本都讳莫如深。
咱们妄加揣测一下,弗洛伊德认为世间事皆与“性”相关,由于受到儒教文化影响,日本人的文化基因里应该还残存“处女情节”(或纯纯的可爱的审美观),高中生是刚刚成年的“初桃”,必然是众人想象的对象。
同时,“暴力”元素会给人以更强的感官刺激,一个青春期离家出走的男孩,为了心爱的姑娘,用枪获得了逃生的机会,这样的故事不知道是多少油腻大叔最初的英雄梦。
有点神叨叨的“爱情”,天人感应,也是日本人从古代中国继承而去的,在诸多电影作品中都有类似桥段,《天气之子》里女主就因为偶然被上天看上作为“晴女”,最终为终结坏天气而被祭天(有没有很耳熟,像不像秦始皇陵里的传说)。
从整部电影的结构、要素上看,是一部典型的商业片,把能够触发人性里各种冲动(含英雄情节)的点统一汇总起来,结合日本匠人非常擅长的美到每一帧都可以当“手机壁纸”的画面,这部日本电影就卖到了全亚洲圈。
如果男主的故事发生在中国
最近热议“未成年人犯罪”,早上看新闻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