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绌脉正确的记录方式及记录时间是A.心率/脉率/minB.脉率/心率/minC.心率/脉率/30sD.脉率/心率/sE.心率/脉率/s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1、A测量绌脉时,由两名护士同时进行,一人听心率,另一人测脉率,由听心率者发“开始”“停止”的口令,计数1分钟,记录方式为心率/脉率/分。
2、临床护理质量标准中规定:无菌物品的合格率应为A.%B.99%C.98%D.95%E.90%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2、A无菌物品必须放置在无菌专用柜内储存,有明显标签,注明时间,各种无菌物品灭菌合格率%。
3、在乙类传染病中,需要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是A.新型冠状病毒肺炎B.艾滋病C.登革热D.布鲁斯菌病E.流行性出血热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3、A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年1月20日发布年第1号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4、脑死亡的诊断标准不包括A.瞳孔散大B.不可逆的深度昏迷C.自发呼吸停止D.脑干反射消失E.脑电波平直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4、A脑死亡的判断标准:①不可逆的深度昏迷。②自发呼吸停止。③脑干反射消失。④脑电波平直。
5、患儿,男,6岁。急性胃肠炎,轻度脱水。输液治疗中患儿出现寒战、高热、头痛、恶心,考虑可能为A.发热反应B.微粒栓塞C.空气栓塞D.循环负荷过重E.过敏反应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5、A发热反应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至1小时,主要表现为发冷、寒战及发热,轻症病人体温在38℃左右,可于停止输液数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严重病人寒战后,体温可高达40℃以上,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脉速等全身不适症状。
6、干燥法存放无菌持物钳的有效期一般为A.4小时B.6小时C.1天D.3天E.7天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6、A无菌持物钳(镊)及其容器应定期消毒。浸泡存放时,一般病房每周更换一次,使用频率较高的如手术室、门诊换药室、注射室等,应每日更换一次。干燥存放应每4小时更换一次。
7、用氧安全的重点是做好“四防”,其内容不包括A.防震B.防火C.防热D.防油E.防移动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7、E用氧安全的重点是,做好“四防”,即防震、防火、防热、防油。
8、小儿误食老鼠药磷化锌中毒后洗胃用A.1:高锰酸钾B.0.5%硫酸铜C.盐水D.醋酸E.过氧化氢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8、B磷化锌中毒:口服硫酸铜催吐,可使其转化为无毒的磷化铜沉淀,而阻止其吸收,并促进其排出体外。但是,磷化锌易溶于油类,应忌用鸡蛋、牛奶、油类等脂肪类食物,以免加速磷的溶解,促进其吸收,加重中毒症状。
9、血压测量的“四定”指的是A.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B.定时间、定部位、定血压计、定人员C.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计量单位D.定时间、定体位、定部位、定听诊器E.定时间、定体位、定部位、定病室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9、A需要密切观察血压的病人,应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以确保所测血压的准确性及可比性。
10、体温39.0~40.4℃,24小时波动不超过1℃,这种热型称为A.稽留热B.弛张热C.间歇热D.不规则热E.波浪热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10、A临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①稽留热:体温持续升高达39.0~40.0℃左右,持续数天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伤寒、肺炎链球菌肺炎等。②弛张热:体温在39.0℃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差达1℃以上,最低体温仍超过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等。③间歇热: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出现,发热时体温骤升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很快下降至正常,经数小时、数天的间歇后,又再次发作。常见于疟疾等。④不规则热:体温在24小时内变化不规则,持续时间不定。常见于流行性感冒、癌性发热等。
不会复习、不知道重点、看完就忘、不爱看书、知识点看完不理解、往届生考了好几年、
以上情况那就不要在浪费你的宝贵的复习时间了,这个时候一定要找博傲教育胡志美老师报名保过班跟着一起学习,博傲护考保过班每年都帮助上万考生一次通关有博傲保过班为你考试保驾护航会帮助你一考过关保过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