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滞疼痛的特征是:
A.攻痛B.胀痛C.窜痛D.针刺痛E.隐痛
(2)具有透疹作用,可用于麻疹不透的药物有:
A.防风B.荆芥C.浮萍D.菊花E.葛根
(3)温胆汤的组成中无:
A.竹叶B.枳壳C.枳实D.竹茹E.大枣
(4)酸枣仁汤组成药物中有:
A.川芎B.朱砂C.茯苓D.知母E.甘草
(5)龙胆泻肝汤的功用包括:
A.泻下焦湿热B.降三焦虚火C.清肝胆实火D.疏上焦风热E.泄中焦伏火
(6)与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腑是
A.肾B.肝C.脾D.肺E.心
(7)下列哪几项是疾病复发的基本条件?
A.正盛邪衰B.邪正俱盛C.诱发因素D.正虚未复E.余邪未尽
(8)口渴不多饮见于:
A.营分证B.湿热C.痰饮D.瘀血E.食积
(9)既能清肝火,又能散郁结的药物是:
A.栀子B.桑叶C.青葙子D.夏枯草E.决明子
(10)下列哪些方剂属于辛温解表剂:
A.麻黄汤B.桂枝汤C.麻杏甘石汤D.九味羌活汤E.小青龙汤
(11)地黄饮子的功效包括:
A.滋补肾阴B.交通心肾C.温补肾阳D.养心安神E.开窍化痰
(12)麦门冬汤的功效是:
A.滋肺益胃B.化痰止咳C.滋补肺肾D.清肺化痰E.降逆下气
(13)小柴胡汤适用于:
A.妇人热入血室证B.伤寒少阳证
C.黄疸属湿热郁结证D.疟疾属少阳证
E.少阳兼阳明证
(14)芍药汤的功用包括:
A.调气B.燥湿C.活血D.泻下E.清热
(15)下列哪些药物是四君汤和理中丸具有的药物:
A.干姜B.炙甘草C.茯苓D.白术E.人参
(16)阳和汤的组成有:
A.鹿角霜、干姜、黄芪、炮山甲B.麻黄、白芥子、鹿角胶
C.桂枝、当归、党参、黄芪D.熟地、姜炭、肉桂、甘草
E.玄参、干姜、附子
(17)触诊可以补充视诊所不能确定的体征,包括( )
A.温度B.震颤C.摩擦感D.移动度E.包块表面性质
(18)下列哪些属解表剂使用注意事项的内容:
A.不宜久煎B.温服、药物避风寒
C.遍身微汗出为佳D.表里同病者宜先解表后治里,或表里双解
E.疮疡、麻疹、水肿者也可应用
(19)四逆散适用于:
A.肝郁血虚脾弱证B.阳郁四逆证
C.虚寒厥逆证D.肝脾不和证
E.肠胃不和证
(20)不随意运动可分为()
A.震颤B.舞蹈征
C.手足搐搦D.手足徐动症
E.齿轮样强直
可用五行相生关系来解释的是
肝藏血以济心
肺清肃下行以助肾水
心火下降于肾使肾不寒
肾阳温煦脾阳
肾藏精以滋养肝血
答案:ABE
2、肺的主要功能有
主气、司呼吸
主宣发和肃降
在志为忧
开窍于鼻
通调水道
答案:ABE
3.气的基本含义是
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物质
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
气又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是一种活力很强的物质
气具有不断运动的特性
答案:ABCDE
4.下列哪几项是疾病复发的基本条件?
A.正盛邪衰
B.邪正俱盛
C.诱发因素
D.正虚未复
E.余邪未尽
答案:C、D、E
5.下列治法中属于“从治”的是
阳中求阴
寒者热之
热因热用
阴病治阳
塞用塞用
答案:CE
6、口渴不多饮见于:
A营分证B、湿热、C、痰饮D、瘀血E、食积
答案:ABCD
7、阳水与阴水的临床表现均有:
A、脉沉B、水肿C、小便短少D、舌淡苔白滑E、发热
答案:BC
8.中药性能的内容包括:
A.四气五味 B.配伍 C.归经
D.毒性 E.升降浮沉
答案:ACDE
9.一般来说,寒凉的药物多具有( )功效:
A.清热 B.泻火 C.解毒
D.凉血 E.泻下
答案:ABCD
10.长于清肺胃热的药物有:
A.石膏 B.知母 C.芦根
D.天花粉 E.淡竹叶
答案:ABCD
11.既能补肝肾、强筋骨,又能安胎的药物是:
A.桑寄生 B.菟丝子 C.怀牛膝
D.杜仲 E.续断
答案:ABDE
12.具乌须发作用的药物是:
A.何首乌 B.桑椹 C.女贞子
D.墨旱莲 E.黑芝麻
答案:ABCDE
13.小青龙汤治证的病机包括:
A.营卫不和B.风寒束表C.肺气不宣D.水饮内停E.兼有里热
E.太阴不足
答案:BCD
14.小蓟饮子组成药物中有:
A.生地B.蒲黄C.当归D.滑石E.大黄
答案:ABCD
15.五苓散与猪苓汤的共同药物是:
A.白术B.滑石C.猪苓D.茯苓E.泽泻
答案:CDE
3.血小板减少见于:
A.急性白血病
B.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脾功能亢进
答案:ABCE
5.血沉的病理性增快见于( )
A.各种炎症
B.组织损伤及坏死
C.恶性肿瘤
D.各种原因导致的球蛋白血症
E.重度贫血
答案:ABCDE
7.少尿可见于( )
A.各种原因所致的休克
B.急性肾小球肾炎
C.各种原因所致的尿路梗阻
D.糖尿病
E.心力衰竭
答案:ABCE
10.病理性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主要见于( )
A.服用铁剂
B.消化性溃疡
C.胃癌
D.进食大量绿色蔬菜
E.食用动物肝脏
答案:BC
35.低钾血症见于()
严重溶血
碱中毒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长期腹泻
E.周期性麻痹
答案:BCDE
(1)望面色中,黑色主病是:
A.痛证B.寒证C.水饮D.瘀血E.气滞
(2)具清退虚热之功的药物有:
A.青蒿B.玄参C.地骨皮D.胡黄连E.银柴胡
(3)酸枣仁汤组成药物中有:
A.川芎B.朱砂C.茯苓D.知母E.甘草
(4)补中益气汤主治:
A.脾胃气虚证B.脾虚夹湿证C.中气下陷证D.气血两虚证E.气虚发热证
(5)组成药物中含有桂枝的方剂是:
A.麻黄汤B.参苏饮C.小青龙汤D.九味羌活汤E.败毒散
(6)中医学中,把脾胃合称为:
A.水谷之海B.太仓C.后天之本D.受盛之官E.气血生化之源
(7)肺主宣发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
A.吸清呼浊B.排出体内的浊气
C.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D.宣发卫气
E.调节腠理开合、排出汁液
(8)涩脉的主病是:
A.伤精B.血热C.气虚D.血少E.气滞血瘀
(9)既能清热解毒,又能凉血止痢的药物有:
A.白头翁B.马齿苋C.重楼D.拳参E.黄连
(10)使用开窍剂时应注意:
A.只可暂用,不可久服B.不宜煎服
C.宜制成宜丸散剂使用D.中病即止
E.孕妇忌用
(11)败毒散的组成药物包括:
A.柴胡、前胡B.川芎、独活C.茯苓、桔梗D.人参、羌活E.枳实、白煎
(12)温经汤组成药物中有:
A.山萸肉B.桂枝C.麦冬D.丹皮E.干姜
(13)茵陈蒿汤的功用是:
A.祛痰B.疏肝C.清热D.利湿E.退黄
(14)消风散的功效包括:
A.疏风B.逐水C.清热D.养血E.祛湿
(15)仙方活命饮的功用包括:
A.泻火凉血B.清热解毒C.消肿溃坚D.温通散结E.活血止痛
(16)可用治感受暑热,气津两伤证的方剂有:
A.白虎汤B.六一散C.竹叶石膏汤D.王氏清暑益气汤E.李氏清暑益气汤
(17)下列哪些情况可出现血尿素氮增高?()
A.慢性肾衰竭B.急性肾衰竭C.尿路梗阻D.大手术后E.上消化道出血
(18)体现“甘温除热”法的方剂是:
A.补中益气汤B.玉屏风散C.小建中汤D.桂枝汤E.当归补血汤
(19)阳和汤的组成有:
A.鹿角霜、干姜、黄芪、炮山甲B.麻黄、白芥子、鹿角胶
C.桂枝、当归、党参、黄芪D.熟地、姜炭、肉桂、甘草
E.玄参、干姜、附子
(20)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弛张热指体温恒定维持在39—40℃以上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B.稽留热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且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C.间歇热指体温升高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D.波状热指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E.不规则热指发热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性
1.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有
A.滋水涵木B.佐金平土
C.益火补土D.抑木扶土E.泻南补北
答案:AC
2.25.气为血帅是指
A气随血脱B.气能生血
C.气能行血D.气能摄血E.血能载气
答案:BCD
3.“通因通用”适用于
A.中气下陷所致腹泻
B.食积腹痛,泻下不畅
C.肾气不固引起小便清长
D.膀胱湿热的尿频、尿急
E.瘀血引起的出血
答案:BDE
4.既是病理产物,又属病因的是
A.结石B.七情C.瘀血D.劳倦E.痰饮
答案:ACE
5.有神的病人可表现为:
A.肌肉不削B.目光精彩C.神志清楚D.面红如妆E.语言清晰
答案:ABCE
6.口渴不多饮见于:
A.营分证B.湿热C.痰饮D.瘀血E.食积
答案:ABCD
7.弦脉多见于:A.肝胆病B.痰饮C.痛证D.失血伤阴E.肝阳上亢
答案:ABC
8.辨别虚证和实证的要点:
A.脉的有力无力B.舌的苍老与娇嫩C.语声的高低
D.发热的有无E.面色红或不红
答案:ABC
9.哪些属血瘀证的临床表现:
A.痛如针刺 B.腹内积块C.手足麻木D.反复出血E.舌下络脉曲张
答案:ABDE
10.中药炮制的目的:
A.减毒 B.改变药物性能或功效
C.增效 D.改变药物某些性状,便于贮藏和制剂E.纯净药材及矫味矫臭
答案:ABCE
11.有清退虚热之功的药物有:
A.青蒿 B.玄参 C.地骨皮 D.胡黄连 E.银柴胡
答案:ACDE
12.全蝎、蜈蚣的共同主治证是:
A.急慢惊风B.破伤风
C.疮疡肿毒D.顽固性头痛E.热极动风
答案:ABCD
13.麦冬的适应证是:
A.肺阴不足而有燥热之干咳痰粘、劳热咳嗽
B.胃阴虚或热伤胃阴之口渴咽干
C.热病津伤,肠燥便秘
D.阴虚有热的心烦不眠
E.热扰心营,身热烦燥,舌绛而干
答案:ABCDE
14.四逆散适用于:
A.肝郁血虚脾弱证B.阳郁四逆证
C.虚寒厥逆证D.肝脾不和证E.肠胃不和证
答案:BD
15.芍药汤的功用包括:
A.调气B.燥湿C.活血D.泻下E.清热
答案:ABCE
16.茵陈蒿汤与八正散的共同药物是:
A.茵陈蒿B.栀子C.大黄D.滑石E.木通
答案:BC
17.独活寄生汤治证的病机是:
A.风寒湿痹日久B.精血虚冷C.气血两虚D.下元虚衰E.肝肾不足
答案:ACE
18.血沉的病理性增快见于( )
A.各种炎症B.组织损伤及坏死
C.恶性肿瘤D.各种原因导致的球蛋白血症E.重度贫血
答案:ABCDE
19.血清甘油三酯(TG)增高见于( )
A.动脉粥样硬化B.阻塞性黄疸
C.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D.甲状腺功能减退症E.长期饥饿
答案:ABDE
20.低钾血症见于()
A.严重溶血B.碱中毒
C.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D.长期腹泻E.周期性麻痹
答案:BCDE
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预防为主B、整体观念C、辨证论治
D、因时、因地、因人制宜E、治病求本
答案:BC
2.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主要表现在
A、阴阳相互对立B、阴阳的交互感应C、阴阳消长平衡
D、阴阳可以相互转化E、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答案:DE
3.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有
A、滋水涵木B、佐金平木C、益火补土D、抑木扶土E、泻南补北
答案:BDE
4.肺主宣发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
A、吸清呼浊B、排出体内的浊气C、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
D、宣发卫气E、调节腠理开合、排出汁液
答案:BCD
5.肝与肾之间的关系主要是
A、精和血B、疏泄和藏气C、疏泄与封藏D、藏血与主水E、藏血与封藏
答案:AC
6.下列哪些是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A、整体审察B、急则治标 C、病证结合D、四诊结合E、阳病治阴
答案:ACD
8.腻苔的主病是:
A、痰饮B、湿浊C、食积D、热毒E、瘀血
答案:ABC
9.表里证的鉴别要点主要是审察:
A、寒热B、头痛C、咳嗽D、舌象E、脉象
答案:ADE
10.寒热证的鉴别要点是:
A、寒热喜恶B、四肢温凉C、口渴与否
D、面色赤白E、小便短赤与清长
答案:ABCDE
12.藿香、佩兰的共同功效是:
A.化湿 B.止呕 C.解表D.解暑 E.止泻
答案:AD
13.利水渗湿药中,能下乳的药物是:
A.关木通 B.通草 C.冬葵子D.漏芦 E.车前子
答案:ABC
14.既能消食积,又能健胃的药物是:
A.山楂 B.麦芽 C.谷芽D.鸡内金 E.神曲
答案:BCDE
15.既能补肾固精缩尿,又能止泻的药物是:
A.补骨脂 B.仙茅 C.菟丝子D.沙苑子 E.益智仁
答案:ACE
16.具有止咳平喘功用的方剂有:
A.麻黄汤B.小青龙汤C.麻杏甘石汤D.桂枝汤E.麻黄加术汤
答案:ABC
17.炙甘草汤的功效包括:
A.益气温阳B.活血祛瘀C.滋阴养血D.复脉定悸E.化痰开窍
答案:ACD
18.三仁汤中的“三仁”是指:
A.桃仁B.杏仁C.白蔻仁D.生苡仁E.草蔻仁
答案:BCD
19.少尿可见于( )
A.各种原因所致的休克B.急性肾小球肾炎
C.各种原因所致的尿路梗阻D.糖尿病E.心力衰竭
答案:ABCE
20.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升高常见于( )
A.急性肾小球肾炎B.急性肾盂肾炎C.慢性肾小球肾炎
D.风湿热E.类风湿性关节炎
答案:AD
2.可用五行相生关系来解释的是
A.肝藏血以济心
B.肺清肃下行以助肾水
C.心火下降于肾使肾不寒
D.肾阳温煦脾阳
E.肾藏精以滋养肝血
答案:ABE
2.肺主宣发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
A.吸清呼浊
B.排出体内的浊气
C.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
D.宣发卫气
E.调节腠理开合、排出汁液
答案:BCDE
3.“津血同源”说的依据是
A.津能载气而血为气母
B.津可化血
C.血可化津
D.津与血的生成都来源于水谷精气
E.“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答案:BCD
4.循行经过下肢内侧的经脉有
A.冲脉
B.任脉
C.脾经
D.肾经
E.肝经
答案:ACDE
7.既能清热解毒,又能凉血止痢的药物有:
A.白头翁 B.马齿苋 C.蚤休 D.拳参 E.黄连
答案:ABD
8.有收敛止血之功的药物有:
A.白及 B.紫珠 C.刺猬皮 D.羊蹄 E.血余炭
答案:ABCDE
9.既能补益肺肾,又能纳气平喘的药物是:
A.核桃肉 B.蛤蚧 C.紫河车 D.冬虫夏草 E.磁石
答案:ABCD
10.下列哪些属解表剂使用注意事项的内容:
A.不宜久煎B.温服、药物避风寒C.遍身微汗出为佳
D.表里同病者宜先解表后治里,或表里双解E.疮疡、麻疹、水肿者也可应用
答案:ABDE
11.仙方活命饮的功用包括:
A.泻火凉血B.清热解毒C.消肿溃坚D.温通散结E.活血止痛
答案:BCE
12.下列哪些药物是四君汤和理中丸具有的药物:
A.干姜B.炙甘草C.茯苓D.白术E.人参
答案:BDE
13.三仁汤中的“三仁”是指:
A.桃仁B.杏仁C.白蔻仁D.生苡仁E.草蔻仁
答案:BCD
14.节律失常的脉象是:
A.促脉B.结脉C.代脉D.动脉E.散脉
答案:ABC
15.寒热证的鉴别要点是:
A.寒热喜恶B.四肢温凉C.口渴与否D.面色赤白E.小便短赤与清长
答案:ABCDE
16.以下哪些属饮证的临床表现:A.泛吐清水B.脉浮C.苔白腻D.心悸E.胸胁饱满
答案:ACDE
17.气分证候包括:
A.热壅于肺B.热入心包C.扰胸膈D.热在肺胃E.热迫大肠
答案:ACDE
18.心肌酶谱主要包括()
A.肌酸激酶(CK)B.淀粉酶(AMS)C.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D.乳酸脱氢酶(LDH)E.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答案:ACDE
20.病理性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主要见于( )
A.服用铁剂B.消化性溃疡C.胃癌
D.进食大量绿色蔬菜E.食用动物肝脏
答案:BC
(52)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主要表现在
A.阴阳相互对立
B.阴阳的交互感应
C.阴阳消长平衡
D.阴阳可以相互转化
E.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53)肺主宣发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
A.吸清呼浊
B.排出体内的浊气
C.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
D.宣发卫气
E.调节腠理开合、排出汁液
(54)起于胞中的经脉有
A.肝经
B.任脉
C.冲脉
D.带脉
E.督脉
(55)辨别虚证和实证的要点:
A.脉的有力无力
B.舌的苍老与娇嫩
C.语声的高低
D.发热的有无
E.面色红或不红
(56)表虚证的主要表现是:
A.发热恶风
B.汗出
C.脉浮紧
D.舌淡红苔薄黄
E.头痛项强
(57)为提高药物疗效和扩大用药范围的配伍形式是:
A.相须
B.相使
C.相畏
D.相杀
E.相恶
(58)药性大毒的药物有:
A.硼砂
B.砒石
C.升药
D.轻粉
E.炉甘石
(59)天麻钩藤饮的组成药药物中有:
A.益母草
B.山栀子
C.夜交藤
D.龟板
E.石决明
(60)补中益气汤主治:
A.脾胃气虚证
B.脾虚夹湿证
C.中气下陷证
D.气血两虚证
E.气虚发热证
(61)下列日常生活不传播艾滋病的有()
A.接吻
B.拥抱和握手
C.共用毛巾、马桶
D.同一游泳池游泳
E.蚊虫叮咬
(62)嗜睡的常见病证有:
A.痰湿困脾
B.心肾阳虚
C.热入心包
D.热在胸膈
E.心肝血虚
(63)表里证的鉴别要点主要是审察:
A.寒热
B.头痛
C.咳嗽
D.舌象
E.脉象
(64)可用治肠痈的药物有:
A.牡丹皮
B.紫花地丁
C.败酱草
D.红藤
E.土茯苓
(65)可用于绦虫病的药物有:
A.使君子
B.苦楝皮
C.槟榔
D.南瓜子
E.鹤草芽
(66)小建中汤的功用是:
A.温肾健脾
B.温中补虚
C.补中益气
D.和里缓急
E.益气和中
(67)体现“甘温除热”法的方剂是:
A.补中益气汤
B.玉屏风散
C.小建中汤
D.桂枝汤
E.当归补血汤
(68)颈静脉怒张可见于( )
A.左心衰
B.右心衰
C.缩窄性心包炎
D.心包积液
E.上腔静脉受压
(69)下面哪些部位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
A.喉部
B.胸骨上窝
C.肺底
D.背部第6、7颈椎
E.第1、2胸椎附近
(70)下列哪些情况可出现血尿素氮增高?()
A.慢性肾衰竭
B.急性肾衰竭
C.尿路梗阻
D.大手术后
E.上消化道出血
1.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主要表现在
A.阴阳相互对立
阴阳的交互感应
B.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可以相互转化
C.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答案:DE
2.属于经脉的是
A.十二经筋
B.十二经脉
C.十二经别
D.奇经八脉
E.浮络
答案:BCD
3.七情的致病特点有
A.影响脏腑气机
B.从皮毛口鼻而入
C.直接伤及内脏
D.与季节气候有关
E.可使原有病情加重或恶化
答案:ACE
4.中医“治未病”是
A.治标治本B.未病先防C.正治反治D.既变防变E.扶正祛邪
答案:BD
5.瘀血的成因有:
A气滞B血寒C血热D气虚E血虚
答案:ABCD
6.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的:
A.形状 B.颜色 C.滋味D.气味 E.质地
答案:ABCDE
7.有清退虚热之功的药物有:
A.青蒿 B.玄参 C.地骨皮 D.胡黄连 E.银柴胡
答案:ACDE
8.既能消食积,又能健胃的药物是:
A.山楂 B.麦芽 C.谷芽 D.鸡内金 E.神曲
答案:BCDE
9.具益气生津之功效的药物是:
A.人参 B.党参 C.西洋参 D.太子参 E.南沙参
答案:ABCDE
10.有大毒的药物是:
A.硼砂 B.砒石 C.升药 D.轻粉 E.炉甘石
答案:BCD
11.方剂组成的目的是:
A.增强原药效B.制约烈毒性C.随证加减D.综合多药效E.产生新药效
答案:ABDE
12.芍药汤的功用包括:
A.调气B.燥湿C.活血D.泻下E.清热
答案:ABCE
13.茵陈蒿汤的功用是:
A.祛痰B.疏肝C.清热D.利湿E.退黄
答案:CDE
14.独活寄生汤治证的病机是:
A.风寒湿痹日久B.精血虚冷C.气血两虚D.下元虚衰E.肝肾不足
答案:ACE
15.天麻钩藤饮的组成药药物中有:
A.益母草B.山栀子C.夜交藤D.龟板E.石决明
答案:ABCE
16、吐弄舌可见于:
A.心脾有热B.正气将绝C.热甚动风D.风中经络E.风痰阻络
答案:ABC
17.腻苔的特征是:
A.颗粒粗大B.颗粒细小C.颗粒致密D.颗粒疏松E.刮之不脱
答案:BCE
18.细脉的主病是:
A.气血两虚B.诸虚劳损C.湿病D.痰饮E.血瘀
答案:ABC
19.表里是辨别:
A.疾病性质B.邪正盛衰C.病位内外D.病势深浅E.疾病类别
答案:CD
20.哪些属血瘀证的临床表现:
A.痛如针刺 B.腹内积块C.手足麻木D.反复出血E.舌下络脉曲张
答案:ABDE
2.血液的正常运行,其必须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
A.元气的充沛B.心气充沛
C.卫气充足D.脉道通利E.血液充盈
答案:BDE
3.下列哪些属六淫致病特点:
A.与季节有关B、多侵犯肌表
C、从口鼻而入D、与居住环境有关E、直接影响脏腑气机
答案:ABCD
4.下列治法中属于“从治”的是
A.阳中求阴B.寒者热之
C.热因热用D.阴病治阳E.塞用塞用
答案:CE
6.腻苔的主病是:
A.痰饮B.湿浊C.食积D.热毒E.瘀血
答案:ABC
7.弦脉多见于:A.肝胆病B.痰饮C.痛证D.失血伤阴E.肝阳上亢
答案:ABC
8.寒热证的鉴别要点是:
A.寒热喜恶B.四肢温凉C.口渴与否D.面色赤白E.小便短赤与清长
答案:ABCDE
9.气分证候包括:
A.热壅于肺B.热入心包C.热扰胸膈D.热在肺胃E.热迫大肠
答案:ACDE
10.一般来说,寒凉的药物多具有( )功效:
A.清热 B.泻火 C.解毒D.凉血 E.泻下
答案:ABCD
11.可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的药物有:
A.葛根 B.升麻 C.木贼 D.浮萍 E.柴胡
答案:BE
12.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气的药物是:
A.丹参 B.川芎 C.延胡索 D.郁金 E.三棱
答案:BCDE
13.白术的适应证是:
A.脾胃气虚证 B.脾虚水停之痰饮、水肿、小便不利
C.脾虚气弱,肌表不固之多汗 D.气虚喘促 E.脾虚气弱,胎动不安
答案:ABCE
14.天冬的功效是:
A.养阴润燥 B.清火 C.生津 D.养肝明目 E.润肠通便
答案:ABCE
16.逍遥散的功用包括:
A.疏肝解郁B.活血调经C.健脾益气D.养血柔肝E.和解少阳
答案:ACD
17.下列哪些药物是四君汤和理中丸具有的药物:
A.干姜B.炙甘草C.茯苓D.白术E.人参
答案:BDE
19.独活寄生汤治证的病机是:
A.风寒湿痹日久B.精血虚冷C.气血两虚D.下元虚衰E.肝肾不足
答案:ACE
20.天麻钩藤饮的功效包括:
A.清热活血B.增液舒筋C.补益肝肾D.平肝熄风E.滋阴潜阳
答案:ACD
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预防为主
B.整体观念
C.辨证论治
D.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E.治病求本
答案:BC
3.五脏与五志的相关,下面哪些是正确的?
A、心在志为喜
B、肺在志为悲
C、脾在志为意
D、肝在志为怒
E、肾志为恐
答案:ABDE
4.肺的主要功能有
A.主气、司呼吸
B.主宣发和肃降
C.在志为忧
D.开窍于鼻
E.通调水道
答案:ABE
5.血液的正常运行,其必须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
A.元气的充沛
B.心气充沛
C.卫气充足
D.脉道通利
E.血液充盈
答案:BDE
6.肝与肾之间的关系主要是
A.精和血
B.疏泄和藏气
C.疏泄与封藏
D.藏血与主水
E.藏血与封藏
答案:AC
7.气的基本含义是
A.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物质
B.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
C.气又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D.是一种活力很强的物质
E.气具有不断运动的特性
答案:ABCDE
8.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有
B.气B.经络C.津液D.精E.血
答案:ACDE
9.与血液运行关系密切的脏腑有
D.肺B.心C.脾D.肝E.肾
答案:ABCD
10.瘀血的成因有:
A气滞B血寒C血热D气虚E血虚
答案:ABCD
11.下列哪些是诊断学的基本原则:A、整体审察
B、急则治标
C、病证结合
D、四诊结合
E、阳病治阴
答案:ACD
12.面色白主病是:
A、虚证B、寒证C、湿证D、脱血E、惊风
答案:ABD
13.裂纹舌可见于:
A、热盛伤津B、阴虚液涸C、脾虚湿浸D、中焦湿热E、热入心包
答案:ABC
14.脾虚湿盛的舌象可见:
A、芒刺B、胖大C、齿印D、裂纹E、强硬
答案:BCD
15.腻苔的特征是:
A、颗粒粗大B、颗粒细小C、颗粒致密D、颗粒疏松E、刮之不脱
答案:BCE
16.涩脉的主病是:
A、伤精B、血热C、气虚D、血少E、气滞血瘀
答案:ADE
17.节律失常的脉象是:
A、促脉B、结脉C、代脉D、动脉E、散脉
答案:ABC
18.气逆证主要以___的病变为多见:A、肺B、心C、脾D、胃E、肝
答案:ADE
19.表里证的鉴别要点主要是审察:A、寒热B、头痛C、咳嗽D、舌象E、脉象
答案:ADE
20.以下哪几项可见于痰证:A、癫狂B、瘕C、乳癖D、瘰疬E、梅核气
答案:ACDE
1.五行的相克是:木克_______,水克_______,土克_______,金克_______。
答案:土,火,水,木
2.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______________。
答案:受盛与传化水谷
3.血的失常,包括血_______、血_______、血_______。
答案:虚,瘀,热
4.心,开窍于________,其液为______。
答案:舌;汗
5.从治。从,是指采用方药的_______顺从疾病_______。
答案:性质;假象
6.客色是指由于_______不同而面色出现相应的变化。
答案:季节、气候
7.目的脏腑相关部位是:两眦的血络属,白睛属,眼胞属,黑睛属。
答案:心肺脾肝
8.面色黑而肌肤甲错,主。
答案:血瘀日久
9.顿咳,咳声阵发,发则连声不绝,此为病咳嗽。
答案:百日咳
10.气陷证以为主要特点。
答案:内脏下垂
(48)瘀血的成因有:
A.气滞
B.血寒
C.血热
D.气虚
E.血虚
(49)归属于木的有
A.夏
B.青
C.肝
D.筋
E.目
(50)血液的正常运行,其必须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
A.元气的充沛
B.心气充沛
C.卫气充足
D.脉道通利
E.血液充盈
(51)漫肿无头,肤色不变,不热少痛者为:
A.痈
B.疖
C.疔
D.疽
(54)主里证的脉象多为:
A.细脉
B.濡脉
C.滑脉
D.沉脉
(55)肾开窍于:
A.前阴
B.目
C.后阴
D.耳
E.发
(56)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有
A.滋水涵木
B.佐金平土
C.益火补土
D.抑木扶土
E.泻南补北
(57)气随血脱的理论依据是
A.气血相互化生
B.气血相互依存
C.气能行血
D.血能载气
E.气能摄血
(58)肺主宣发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
A.吸清呼浊
B.排出体内的浊气
C.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
D.宣发卫气
E.调节腠理开合、排出汁液
(59)下列哪几项是疾病复发的基本条件?
A.正盛邪衰
B.邪正俱盛
C.诱发因素
D.正虚未复
E.余邪未尽
(60)寒热证的鉴别要点是:
A.寒热喜恶
B.四肢温凉
C.口渴与否
D.面色赤白
E.小便短赤与清长
(61)腻苔的主病是:
A.痰饮
B.湿浊
C.食积
D.热毒
E.瘀血
(62)哪些是青紫舌的主病:
A.气血两虚
B.热入营血
C.寒凝血瘀
D.气滞血瘀
E.寒凝阳郁
(63)脾虚湿盛的舌象可见:
A.芒刺
B.胖大
C.齿印
D.裂纹
E.强硬
(64)涩脉的主病是:
A.伤精
B.血热
C.气虚
D.血少
E.气滞血瘀
(65)循行经过下肢内侧的经脉有
A.冲脉
B.任脉
C.脾经
D.肾经
E.肝经
(66)以下哪几项可见于痰证:
A.癫狂
B.瘕
C.乳癖
D.瘰疬
E.梅核气
(67)以下哪些属饮证的临床表现:
A.泛吐清水
B.脉浮
C.苔白腻
D.心悸
E.胸胁饱满
(68)面色白主病是:
A.虚证
B.寒证
C.湿证
D.脱血
E.惊风
(69)里证的成因是:
A.外邪直接侵犯脏腑
B.表邪不解内传入里
C.情志内伤
D.旧疾加新疾
E.内有宿食,外感风热
(70)口渴不多饮见于:
A.营分证
B.湿热
C.痰饮
D.瘀血
E.食积
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预防为主B、整体观念C、辨证论治D、因时、因地、因人制宜E、治病求本
答案:BC
2.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主要表现在
A、阴阳相互对立B、阴阳的交互感应C、阴阳消长平衡
D、阴阳可以相互转化E、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答案:DE
3.五行中归属木的
A、夏B、青C、肝D、筋E、目
答案:BCDE
4.属于相克关系传变的有
A、肝阴不足导致肝阳上亢B、心火旺盛引动肝火C、肝气横逆犯脾
D、肝之气火上逆犯肺E、肾精不足致肝血不足
答案“CD
5.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有
A、滋水涵木B、佐金平土C、益火补土D、抑木扶土E、泻南补北
答案:BDE
6.奇恒之腑包括:
A、脑B、胃C、胆D、三焦E、女子胞
答案:A、C、E
7.肝的主要功能是
A、主疏泄B、主情志C、主统血D、主藏血E、在志为怒
答案:AD
8.肺主宣发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
A、吸清呼浊B、排出体内的浊气C、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
D、宣发卫气E、调节腠理开合、排出汁液
答案:BCDE
9.肝与肾之间的关系主要是
A、精和血B、疏泄和藏气C、疏泄与封藏D、藏血与主水E、藏血与封藏
答案:AC
10.气的基本含义是
A、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物质B、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
C、气又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D、是一种活力很强的物质
E、气具有不断运动的特性
答案:ABCDE
11.下列哪些是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A、整体审察B、急则治标 C、病证结合D、四诊结合E、阳病治阴
答案:ACD
12.主病有寒热之分的舌象是:
A、绛舌B、紫舌 C、青舌 D、灰苔E、黑苔
答案:DE
13.有神的病人可表现为:
A、肌肉不削B、目光精彩C、神志清楚D、面红如妆E、语言清晰
答案:ABCE
14.裂纹舌可见于:
A、热盛伤津B、阴虚液涸C、脾虚湿浸D、中焦湿热E、热入心包
答案:ABC
15.腻苔的主病是:
A、痰饮B、湿浊C、食积D、热毒E、瘀血
答案:ABC
16.嗜睡的常见病证有:
A、痰湿困脾B、心肾阳虚C、热入心包D、热在胸膈E、心肝血虚
答案:ABC
17.表里证的鉴别要点主要是审察:
A、寒热B、头痛C、咳嗽D、舌象E、脉象
答案:ADE
18.寒热证的鉴别要点是:
A、寒热喜恶B、四肢温凉C、口渴与否D、面色赤白E、小便短赤与清长
答案:ABCDE
19.气逆证主要以___的病变为多见:
A、肺B、心C、脾D、胃E、肝
答案:ADE
20.阳水与阴水的临床表现均有:
A、脉沉B、水肿C、小便短少D、舌淡苔白滑E、发热
答案:BC
3.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主要表现在
A.阴阳相互对立
B.阴阳的交互感应
C.阴阳消长平衡
D.阴阳可以相互转化
E.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答案:DE
2.属于经脉的是
A.十二经筋
B.十二经脉
C.十二经别
D.奇经八脉
E.浮络
答案:BCD
3.七情的致病特点有
A.影响脏腑气机
B.从皮毛口鼻而入
C.直接伤及内脏
D.与季节气候有关
E.可使原有病情加重或恶化
答案:ACE
4.中医“治未病”是
A.治标治本B.未病先防C.正治反治D.既变防变E.扶正祛邪
答案:BD
5.瘀血的成因有:
A气滞B血寒C血热D气虚E血虚
答案:ABCD
6.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的:
A.形状 B.颜色 C.滋味D.气味 E.质地
答案:ABCDE
7.有清退虚热之功的药物有:
A.青蒿 B.玄参 C.地骨皮 D.胡黄连 E.银柴胡
答案:ACDE
8.既能消食积,又能健胃的药物是:
A.山楂 B.麦芽 C.谷芽 D.鸡内金 E.神曲
答案:BCDE
9.具益气生津之功效的药物是:
A.人参 B.党参 C.西洋参 D.太子参 E.南沙参
答案:ABCDE
10.有大毒的药物是:
A.硼砂 B.砒石 C.升药 D.轻粉 E.炉甘石
答案:BCD
11.方剂组成的目的是:
A.增强原药效B.制约烈毒性C.随证加减D.综合多药效E.产生新药效
答案:ABDE
12.芍药汤的功用包括:
A.调气B.燥湿C.活血D.泻下E.清热
答案:ABCE
13.茵陈蒿汤的功用是:
A.祛痰B.疏肝C.清热D.利湿E.退黄
答案:CDE
14.独活寄生汤治证的病机是:
A.风寒湿痹日久B.精血虚冷C.气血两虚D.下元虚衰E.肝肾不足
答案:ACE
15.天麻钩藤饮的组成药药物中有:
A.益母草B.山栀子C.夜交藤D.龟板E.石决明
答案:ABCE
16、吐弄舌可见于:
A.心脾有热B.正气将绝C.热甚动风D.风中经络E.风痰阻络
答案:ABC
17.腻苔的特征是:
A.颗粒粗大B.颗粒细小C.颗粒致密D.颗粒疏松E.刮之不脱
答案:BCE
18.细脉的主病是:
A.气血两虚B.诸虚劳损C.湿病D.痰饮E.血瘀
答案:ABC
19.表里是辨别:
A.疾病性质B.邪正盛衰C.病位内外D.病势深浅E.疾病类别
答案:CD
20.哪些属血瘀证的临床表现:
A.痛如针刺 B.腹内积块C.手足麻木D.反复出血E.舌下络脉曲张
答案:ABDE
8、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9、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塞因塞用: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
1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14、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17、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的一种发病形式。
18、阴偏衰:是指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导致阳气相对偏盛,机能虚性亢奋的一种病理状态。一般表现为阴气不足,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
19、因人制宜: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则称为“因人制宜”。
20、阳中求阴:是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理论而设立的一种治法,即在补阴的基础上适当配以补阳药,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适用于治疗阴偏衰的虚热证。
21、泻南补北: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
22、气门:即汗孔,汗孔不仅是排泄汗液之门户,而且也是随着肺的宣发和肃降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部位,故称之为“气门”。
23、宗气:是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生化的谷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
24、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由于它们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则,与脏腑没有直接属络关系,相互之间也无表里关系,有异于十二正经,故曰“奇经”,又因其数有八,故曰“奇经八脉”。
25、病因: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使病因,又称致病因素。具体地讲,凡能导致机体的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及心理活动障碍而发生疾病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皆可称为“病因”。
26、内寒:是指机体阳气虚弱,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气弥散的病理状态。
27、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存在于外界或由人体内产生的种种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
28、阳胜则阴病:即阳偏盛的实热证,大量耗伤津液和阴气,出现实热兼阴虚证,进一步发展为“阴虚则热”的虚热证。
29、治法:是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定的针对对于疾病与证候的具体治疗大法及治疗方法。
30、寒因寒用:是指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
31、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症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32、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人。
33、后天之本:人出生之后,生命活动的继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依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34、肺为娇脏:是对肺生理病理特征的概括。生理上肺脏情绪而娇嫩,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为脏腑之华盖,百脉之所朝会;病理上,外感六淫之邪从皮毛或口鼻而入,常易犯肺而为病;其他脏腑病变亦常累及于肺。
35、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又称“十二经筋”,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具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36、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37、辨证求因:中医探求病因,主要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症的症状、体征来推求
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探求病因的方法,称为“辨证求因”。
84、夺血者无汗:当大量失血时,脉中血少不能化为津液,而脉外津液渗入脉中,导致津液不足,汗液生成无源,此时不可再妄用发汗疗法,称之为“夺血者无汗”。
85、经别:即别行的正经,是从十二正经别出,深入躯体深部,循行于胸、腑及头部的重要支脉。
86、血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或血液瘀滞不通的病理状态,属于病机的范畴。
87、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
88、阳偏衰: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减缓,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一般表现为阳气不足,扬阳不制阴,阴气相对偏胜的虚寒证。
89、反治:是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由于采用的药物性质与病证中假象的性质相同,故又称为“从治”。
90、阴病治阳: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一种针对虚寒性病证的治法。“阴病”,即是虚寒证。因虚寒证的病机是阳气虚衰不能制阴而致阴气相对亢盛,故治宜温阳以消阴,即王冰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91、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
92、肺主行水: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93、脾主统血:是指脾气具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
94、血: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95、皮部:是指十二经脉之气在体表皮肤一定部位的反应区,即指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的分区,又称“十二皮部”。
96、三因学说:即六淫邪气侵犯为外所因,七情所伤为内所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及虫兽所伤等为不内外因。
97、气闭:即气机闭阻,气外出严重障碍,以致清窍闭塞,出现昏厥的一种病理状态。
98、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及康复能力。适用于各种虚证,即所谓“虚则补之”。
99、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称为“因地制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