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春雷动,百虫惊蛰生,万物复苏,3--8月份是布病的流行高发季,布病患者明显增多,但由于患病者不知晓此病的临床表现,传播途径,得病而不被重视,在此病的急性期当作“流感、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治疗,不能有效服用药物,导致看病时间延长,额外治疗,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期。
下来,将由感染科医务人员为您详细讲解布病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危害程度,防范措施。
概念
布病又称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布氏菌)引起的以感染家畜为主的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俗称蔫巴病、千日病、懒汉病、羊病等。
布鲁氏菌侵入人体后,潜伏期一般为1-3周,平均为2周,最短仅3天,最长可达一年。
传播途径
经体表皮肤感染:通过接触患病的动物及其分泌物,或接触被其污染的环境而感染。人接触了患病家畜的流产物、阴道分泌物、乳汁、肉、皮毛、尿、粪便及被其污染的土壤、水、饲料等都有可能患布病。
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通过食物或饮水,布氏菌经口腔、食道黏膜进入机体,喝生奶、吃生奶制品、吃生拌肉或生肝、吃未煮熟的肉(烤肉、涮肉等)或者手不洁拿吃食物等都容易患病。病畜流产物、分泌物、排泄物污染草场、水源,是牲畜消化道感染的重要原因。
经呼吸道感染:常见于吸入被布氏菌传染的飞沫、尘埃等。
一般不存在人和人之间的传染。
布氏三剑客
牛、羊、猪等动物最易感染该病,人类接触带菌动物或食用病畜及其乳制品可被感染。
症状与危害
人类普遍容易感染布病,尤其是接触病畜的兽医、检验人员、饲养放牧人员、皮毛加工、屠宰、挤奶人员等,受到布氏菌侵入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均可以发病。
布病能引起患者全身多个系统的损害,特别是骨关节。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多汗、全身乏力、关节和肌肉疼痛,有的还会出现肝脾肿大、睾丸肿大等,严重的可丧失劳动能力。慢性期多为固定性关节疼痛。晚期可导致关节僵直或畸形,甚者骨质破坏,以及劳动能力和生育能力的丧失等。
防治措施
布病坚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抗菌疗法。由于布病病程长短不一,多数患者只要治疗及时、措施得力,一般预后良好。
布病本身不易引起死亡,但要注意布病的慢性化,慢性化不仅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还会产生多种并发症,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如何才能避免布病慢性化?
1.尽可能早地确诊并尽早治疗;
2.严格按照规范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即要采用正确的治疗用药,要有足够的疗程,千万不可以在症状出现缓解后、疗程未完成时停止用药。
怀疑得了布病怎么办?
怀疑患了布病应尽快到疾控中心(防疫站)进行布病相关检查,经确诊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正规、系统的治疗。
羊只出现的流产、难产、死胎、胎盘现象时,该如何有效处置?
羊只难免出现流产、难产、死胎、胎盘难以娩出等现象。这时候您可要注意了,羊流产物、死胎、羊水等可能含有大量布鲁氏菌,千万不能随意丢弃,以免污染环境引发人畜感染,要采用“深埋法”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
首先,要做好个人防护,戴好手套和口罩,穿好防护衣(可用旧衣服代替专用)和胶靴,然后选择土坡、崖畔等地势高,远离村庄、饮用水源、河流的地点挖坑掩埋。
其次,挖坑深度要在1.5米以上,夯实坑底,撒一层两到三指厚度的生石灰或漂白粉,将流产物、死羔等投入坑内后,再次薄薄地布撒一层漂白粉,用量0.5㎏/㎡~2.5㎏/㎡,最后覆盖厚度不少于1~1.2米的覆土。这时要注意,覆土不要太实,以免腐败产气造成气泡冒出和液体渗漏。
深埋结束后,应立即用生石灰、漂白粉或84消毒液对深埋场所表面进行一次彻底消毒。随后三周,要做好现场巡视,防止被流浪犬等动物叼食,发现埋藏物溢出时要及时重新覆土并消毒。
素材:感染性疾病科
审核:雷建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