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静
南方传媒书院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财经新闻的受众越来越多,财经媒体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我国新闻媒体目前的数量大体上控制在:报纸约多种,期刊多种,广播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各约台。
而据年的统计,中国财经类全国性报纸数量就有多种,财经类杂志更是层出不穷,综合类的报刊也出版专门的财经类版面。各级电台、电视台都分别设有经济台、经济频道、经济栏目。网络媒体更是充斥着大量的经济内容。
与此相适应的,是高等院校财经新闻专业的蓬勃发展。早在年,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的财经新闻专业即开始招生,其后十几年的时间,全国其他财经类院校也相继开设财经新闻专业。
据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截至8年10月的一项调查,接受调查的22家高校共有经济新闻专业的在校生名,平均每家高校有名,估计全国有名在校生接受财经新闻教育。可以说,市场对财经新闻类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相关院校对这类人才的培养也形成了一定的供给,但在这“供”与“求”之间却存在着偏差。
据我们的调查,吉林省内报纸的财经版面编辑,几乎没有相关的专业培训背景,一般的新闻专业的学生,缺少专业财经知识,而财经院校财经专业毕业的学生却因缺少新闻方面的训练而无法承担财经新闻版面的采编工作。
用人单位需要财经新闻学生能够尽快进入角色,“上手就能用”。而财经院校培养的相关专业人才却是本着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能够广泛适应就业需要的所谓“复合型人才”。这种“供需矛盾”充分说明,目前我们的财经新闻教育还不能有效地适应市场的需要,财经新闻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反思。
一、当前财经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其他领域的报道不同,财经新闻报道要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前瞻性,这就要求财经新闻的采编人员要有相当的财经专业知识,还要有相当的新闻采写能力。
据《华尔街日报》、《日本经济新闻》等国际财经大报的经验,打造一个财经记者常常需要八年,而培养一个政治记者一般需要三年,培养社会新闻记者则只需一年。可见,财经新闻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财经新闻教育还处于探索起步的阶段,相对于财经新闻人才市场的需要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从目前开设财经新闻专业的院校来看,在主要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基本分为三大块:
一是和新闻工作直接有关的课程,如传播学原理、新闻采访与写作、广播电视新闻学等;
二是与财经有关的课程,西方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等;
三是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有关的课程,如大众文化导论、古代汉语等。
这样的课程设置看似很全面,其实课程与课程之间彼此分离,各自为政,各个板块之间、各门课程之间,难以做到有效的整合。
经济类的课程都涉及一些,但除了比其他专业浅一些外,丝毫不能反映财经新闻专业的特色;新闻方面的课程,与一般的新闻专业别无二致,很少涉及财新闻的特殊规律,对财经新闻采访、写作、节目策划、后期制作等内容,几乎没有涉及;人文方面的课程固然可以起到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但与财经新闻却无直接关系,属于远水不解近渴。
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学生只能浅显地涉猎与财经新闻有关的知识,难以进行财经新闻的系统训练,难以掌握自己的基本专业技能。
(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从目前情况来看,新闻专业的教师基本上来源于三个方面:
一是从中文专业转行来的,二是曾在媒体工作过的,三是学习新闻专业的。财经新闻专业的师资队伍,也概莫能外。可以说,这三种来源的教师对财经新闻都不能说很精通。
中文转行的教师自不必说,与财经新闻相去甚远;曾经在媒体工作过的教师,虽具备一定的新闻工作经验,但也很少有人具有财经新闻的采编经验;而新闻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所学的新闻专业也基本不是财经新闻专业。这就是财经新闻师资队伍的尴尬现况,教授新闻方面课程的教师对经济学几乎一无所知,而教授财经类课程的教师,对新闻也是一窍不通。能够将财经与新闻结合起来的教师简直是凤毛麟角。
这样的师资队伍,难以把财经新闻当作一独立学问来研究、教学,也无法教给学生财经新闻采编的基本技能。由这样的“生产者”培养出的人才,自然难以做到“适销对路”。
(三)教学与实践结构不合理新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财经新闻更是要结合媒体需要及财经新闻背景来学习。然而,由于前面已经提到的原因,也由于传播教育思想和体制的束缚,财经新闻专业难以与实践挂钩。
财经新闻专业的教学,基本上没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与其他学科一样,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教师难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去财经媒体实习,学生也很难把所学知识和技能用于实践.这样的条件下,怎么有可能培养出“上手就能干”的财经新闻记者来呢?
(四)定位不合理财经新闻,看似十分具体,市场需求也很明确,但事实上,财经新闻专业的定位却并不明确。例如,财经新闻是偏重于财经还是偏重于新闻,这个问题就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社会上有很多人对财经院校开办新闻专业表示不理解,“财经院校怎么还有新闻专业?”在这些人看来,新闻,就是人文专业,与财经不挂边。一些教师甚至教学单位的领导,对此也存在模糊认识。
有的财经新闻专业财经类课程开设不足,而且不成体系,难以让学生掌握系统化的知识。这种情况使财经新闻专业的学生感到茫然,不知自己是属于财经专业还是新闻专业,甚至与财经专业的学生相比有自卑感。
二、解决财经新闻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基本思路
财经新闻人才培养方面问题虽多,但从根本上来讲,是“财经”与“新闻”简单相加实则脱节的培养模式的问题。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财经新闻在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都还不够深入,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
在这种情况下,开设财经新闻专业的院校只能走一条捷径,形成了简单的“财经+新闻”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办财经新闻专业的,基本都是财经类院校,拥有一定的财经类课程的教学资源,因此各院校基本都在利用这一优势,开设一系列财经类课程。同时,再配以相应的新闻方面的专业课程,就构成了财经新闻专业的课程体系。
这看起来似乎十分完美,学生既有财经方面的专业知识,又有新闻方面的专业技能,应该能够胜任财经新闻的工作需要了。
而事实上,这种“财经+新闻”的培养模式却难以胜任财经新闻人才的培养要求。财经与新闻,完全是硬捏合在一起的两张皮,财经类课程的教师完全按照自己的专业要求上课,完全不会考虑财经新闻的要求。同样,教新闻的教师也不懂财经,只能泛泛地介绍一般的新闻知识,很难与财经挂起钩来。
在这种“财经+新闻”的模式下,“财经”与“新闻”所占据的比例很难确定,各院校往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财经类课程比重还是显得不足,学生仅凭这点财经知识很难胜任财经记者的工作。
表面来看,教学单位试图做到了面面俱到,实际结果却可能是“样样通,样样松”。弄得定位不准,学生无所适从,甚至对自己的专业产生怀疑。“财经”、“新闻”简单相加,“两层皮”,就是现有财经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问题所在。
解决问题的思路,自然也要从这个根本问题入手: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从财经新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基本技能出发,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将财经知识与新闻知识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独立的财经新闻学科体系。
三、建立财经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8年12月7日在上海财经大学举办的“全国首届财经新闻专业负责人联席会议”上,共有18所院校新闻专业负责人到场。
大家一致认为,尽管现在的财经新闻教育还只是处在初创阶段,但在受众成多元化小众细分的今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纷纷把目光投向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的财经方向,作为具有专业财经知识的优势和添加新闻专业特点的财经院校的新闻专业有责任在这样一个人才需求的形势下,探索出一条培养财经新闻方向人才的教学方案,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可见,寻求一个适合财经新闻专业特点的培养模式,是各相关院校的共同需求。
根据财经新闻专业教学方面的经验及各院校的情况,按照前面总结出来的基本思路,笔者提出如下具体模式:
以财经新闻核心专业课为基础形成科学的课程体系,以财经新闻实际需求为方向,加大财经课程比重,加强财经新闻特有的传播规律研究,充分利用开办财经新闻院校的校内外资源,实现培养应用型财经新闻人才的目标。
如前所述,“财经”与“新闻”两层皮,是财经新闻教育的主要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找到二者的结合点,从而将财经知识和财经新闻的专业技能有机融合,形成完整独立的财经新闻教学体系。
这个结合点,就是财经新闻专业的最核心专业课,如财经新闻概论、财经传播学等。这些课程,就像是“胶水”,将原本彼此分离的“财经”与“新闻”类课程“粘”在一起。“财经”与“新闻”,不再是两张皮,而是一个课程体系中结合紧密的有机整体。
应该适当加大财经类课程的比重。财经新闻专业性强,能够满足工作需要的,更多的是财经方面的专业知识。经济学的基础课必须由专业课教师“原汁原味”开足,如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管理学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打好经济学基础。
在高年级的选修课中,还可以增加一些经济学的延伸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对经济学的时代感和前沿问题的把握。应鼓励学生在学习财经新闻专业的同时,报考金融、国际贸易等双学位。
新闻学的专业课也要作适当调整,要在介绍传播理论等一般新闻专业课程外,开设针对财经新闻方向的新闻类专业课,如财经评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可改成财经新闻采访与写作、财经新闻编辑学,这样就把经济学和新闻学结合起来,避免了“两层皮”。
加强实践教学,是财经新闻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实践教学方面,尽量带学生到经济类的专业报刊或电台、电视台的经济台、经济栏目、经济节目实习,使学生在实习中感受到自己的专业所长及学业上的不足,从而回到学校以后更加努力地有针对性地学习,“缺什么补什么”,增加学习的针对性和效果。
在这方面,美国大学的课程设置很值得我们借鉴。美国大学的财经新闻教育,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与媒体的密切合作,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技能训练。
整个财经新闻专业教育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属于背景课程阶段,偏重经济知识的学习,如教会学生读企业年度报告及上市公司提交给美国证监会的各种文件,使用热门的经济信息软件等;要求学生跟踪加州湾区的一家上市公司,了解该公司每个季度公布的财务状况以及有关的新闻,在课堂上定期交流。大量的阅读是这一学期的主要任务,主要阅读以公司为深度报道对象的书籍以及报刊上的各类经济报道。《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商业周刊》、《福布斯》、《财富》等英美主流经济报刊被列为必读媒体。
第二阶段主要开设一些高级课程,偏重采访报道的实践操作。学生每周的作业是交一篇报道,选题自定。报道对象可以相对集中,但报道形式要求多样化,消息、事件报道、趋势报道、商业人物、企业经营状况等都需要有所体现。这类深度报道都是要到当地的媒体上发表的,因此学生都十分重视,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采访写作,采访费用则由学校或者媒体资助。
通过以上措施,就可以切实解决财经新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全新的适应市场需要的财经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尽管这一模式还不能够马上实现,但它却为财经新闻专业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开设财经新闻专业的高等院校,可以按照这一模式,在课程设置、师资培养、教材编写等方面做出切实的努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素质。
END文章精选京A疑云烈火英雄影视IP热:最美逆行者热点愿中国干部早日实现抠脚自由陈安庆:年轻人为什么拼命跻身体制内?内斗,官僚主义,站队?新闻媒体里的社会关系复杂吗? 治疗白癜风去哪里最好普通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