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以来,全球非洲猪瘟疫情复杂严峻,共有11个中东欧国家通报发生两千多起疫情。我国辽宁、河南、江苏、浙江和安徽相继发生非洲猪瘟疫情。自8月3日,辽宁省沈阳市确认了我国首起非洲猪瘟疫情后,国家农业农村部随即发布了非洲猪瘟的Ⅱ级疫情预警。
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病毒不会感染人。猪是唯一的自然宿主,除家猪和野猪外,其它动物一般不会感染该病毒,人更不可能因为食用猪肉而感染非洲猪瘟。
人兽共患病是指在脊椎动物与人类之间自然传播的、由共同的病原体引起的、流行病学上又有关联的一类疾病。主要由细菌、病毒和寄生虫这三大病原生物引起,有记载的人兽共患病约种。这些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农牧业发展。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炭疽、布氏杆菌病等是常见的人兽共患病。
高致病性禽流感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传染性疾病,容易在鸟类(尤其是鸡)之间引起流行,过去在民间称作鸡瘟。禽类感染后死亡率很高。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H5和H7亚毒株引起的疾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以直接感染人类,可危及人的生命。
传染源
主要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禽类。野禽在禽流感的自然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家禽分泌物和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物品和水等被感染。
高危人群
从事家禽养殖业者及其同地居住的家属、到过家禽饲养、销售及宰杀等场所者、接触禽流感病毒感染材料的实验室工作人员、与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员为高危人群。
临床症状
人类患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后,起病很急,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流感。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大多在39℃以上,持续1~7天,一般为3~4天,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除了上述表现之外,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重症患者还可出现肺炎、呼吸窘迫等表现,甚至可导致死亡。
防控措施
1、尽量避免接触活禽,更不要接触病死禽。避免与活的鸡、鸭等禽类不必要的接触,尤其是与病、死禽的接触。不去活禽市场或者流动摊点购买活禽食用或者回家中饲养。
2、选择购买冷鲜、冰鲜禽类产品。应努力改变购买和消费活禽的习惯,选择正规的超市或农贸市场,购买经正规部门检疫确认是安全的冷鲜、冰鲜禽类,可以极大降低感染风险。
3、生熟分开,烧熟煮透。做饭做菜时,一定要做到生熟分开。鸡、鸭等禽肉及其肉制品和禽蛋等一定要烧熟煮透后再吃。
4、接触活禽要做好个人防护。从事禽类养殖、运输、销售、宰杀等行业人员在接触禽类时,要做好个人防护(戴手套、戴口罩、穿工作服),接触后注意用消毒液和清水彻底清洁双手。
5、及时就医。如果出现发热、头痛、鼻塞、咳嗽、全身不适等症状时,应佩戴口罩,医院就诊,并主动告诉医生自己发病前是否接触过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是否到过活禽市场等情况,以便医生及时、准确做出诊断和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6、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遮掩口鼻,不喝生水。居住、生活环境要注意适度通风换气。注意饮食和营养,保证充足睡眠,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狂犬病
狂犬病又称恐水症,为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多见于狗、狼、猫等食肉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一旦发病,死亡率几乎%。临床表现为特有的狂躁、恐惧不安、怕风恐水、流涎和咽肌痉挛,终至发生瘫痪而危及生命。预防接种在本病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传染源
发展中国家的狂犬病主要传染源是病犬,人狂犬病由病犬传播者约占80~90%,其次为猫和狼。发达国家由于狗狂犬病被控制,野生动物如狐狸、食血蝙蝠、臭鼬和浣熊等逐渐成为重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患病动物唾液50%~90%含狂犬病毒,主要通过被患病动物咬伤、抓伤,病毒自皮肤损伤处进入人体。粘膜也是病毒的重要侵入门户,如眼结合膜被病兽唾液沾污,肛门粘膜被狗触舔等,均可引起发病。也可由染毒唾液污染外环境(石头、树枝等)后,再污染普通创面而传染。此外,亦有经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的报道。
易感人群
人对狂犬病普遍易感,兽医、动物饲养者与猎手尤易遭感染。
临床表现
潜伏期长短不一,短的10日,多数1~3个月。儿童、头面部咬伤、伤口深扩创不彻底者潜伏期短。此外,与入侵病毒的数量、毒力及宿主的免疫力也有关。典型病例临床表现分为三期,前驱期、兴奋期或痉挛期、麻痹期。恐水是本病的特殊症状,但不一定每例均有,亦不一定早期出现。
防控措施
狂犬病是一种完全可以预防的致死性疾病,最重要的是不要招惹动物,尽量避开疯狗。狗、猫等宠物会感染狂犬病病毒,目前家养狗、猫已经成为我国人间狂犬病病例的主要传染源,狗、猫患狂犬病后会直接威胁到人类、特别是宠物主人的安全。因此,为了保障动物和人群的安全,宠物必须接种狂犬病疫苗以预防动物狂犬病的发生。伤后尽早开始规范的暴露后预防处置(包括正确处理伤口,正确接种合格的狂犬病疫苗,视情况结合使用抗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就可以%预防狂犬病的发生。
炭疽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动物源性急性传染病,是人兽共患传染病。原系食草动物(羊、牛、马等)的传染病,人因接触这些病畜及其产品或食用病畜的肉类而被感染。
传染源
主要为患病的食草动物,如牛、羊、马、骆驼等,其次是猪和狗,它们可因吞食染菌食物而得病。人直接或间接接触其分泌物及排泄物可感染。炭疽病人的痰、粪便及病灶渗出物具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
1.经皮肤粘膜由于伤口直接接触病菌而致病。病菌毒力强可直接侵袭完整皮肤。
2.经呼吸道吸入带炭疽芽胞的尘埃、飞沫等而致病。
3.经消化道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饮用水等而感染。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多见于农牧民、屠宰、皮毛加工,兽医及实验室人员。发病与否与人体的抵抗力有密切关系。
临床表现
炭疽分为皮肤炭疽、肺炭疽、肠炭疽和炭疽败血症等临床类型,其中皮肤炭疽最多见,占90%以上,及时治疗病死率小于1%。肺炭疽死亡率高。
防控措施
防止感染炭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接触传染源。炭疽的传染源主要是病死动物,发现牛、羊等动物突然死亡,不接触、不宰杀、不食用、不买卖,立即报告当地农业畜牧部门,由该部门进行处理。一旦发现自己或周围有人出现炭疽的症状,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院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及时就医。注意从正规渠道购买牛羊肉制品,不购买和食用病死牲畜或来源不明的肉类。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兽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传染源
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
传播途径
1.经皮肤粘膜接触传染。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受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
2.经消化道传染。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
3.经呼吸道传染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这三种途径在流行区可两种或三种途径同时发生。
4.其它如苍蝇携带,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但重要性不大。
易感人群
人类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不同种布鲁氏菌间有交叉免疫,再次感染发病者有2~7%,疫区居民可因隐性染病而获免疫。
临床症状
人患病后会出现重感冒症状,如发热、多汗、头痛、背痛和乏力。发热可持续2-3周,反复数次。关节痛明显,多发于肢体大关节,有红肿。布病病程为3-12个月,如不及时治疗,易转为慢性。
防控措施
对接触羊、牛、猪等牲畜及其制品的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包括戴手套、口罩和帽子,接触后立即用消毒液洗手。喝牛奶、羊奶时,要煮沸后饮用。不吃不清洁或被布氏菌污染的食物。菜刀、菜案,要生熟分开。出现疑似布病的症状要及时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就诊,并向医生提供牛、羊等接触史,进行布鲁氏菌检测,如确诊为布病后应严格按照医生要求全程治疗。如不及时治疗或未全程治疗,很容易转为慢性,转为慢性后很难治愈。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