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新明张国玉
如何化解“咽喉之痛”?近年来,在多项惠农政策出台的同时,“养懒汉”的情况不断出现,干部在走访和帮扶中传来不少抱怨之声:“贫困户只想等着救济却不愿意自己动手”“每次见面就是哭穷”。甚至还有些成为新的上访户、老大难。如何有效化解这样的“咽喉之痛”,关系到精准扶贫工作最终能否取得胜利。
很多时候,我们到村里听到的议论就是“同样有子女,同样有病,同样的家庭条件……为啥他就能当贫困户,我们就不行。”
“当贫困户光荣”谁之过?两年的帮扶工作中,出现的很大误区就是大家普遍认为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是与村干部关系“铁”的象征,这是过度集中的优惠政策叠加下的相互攀比,是各级严厉考核机制助推下的“众人捧月”的现实写照。我们现在通过验收和考核还需要贫困户满意度的“一锤定音”。最近网上出现一句流行语,叫“我只愿做你的贫困户”,更多反映的是基层工作的一种无奈。
专家点评“养懒汉”现象、“等靠要”思想出现的原因,往往是多种主客观因素综合的结果。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扶贫政策出现了偏差,干得多、干得好的和不干的、干得少的,最后的收入差不多,导致在扶贫中出现这种“奖懒罚勤”现象。
就当前的扶贫政策来说,一些政策是解决“鱼”的问题,认定为贫困户的,直接给钱给物;还有一些政策是解决“渔”的问题,对贫困户进行帮扶创业。这种政策导向在大规模扶贫阶段是必须的,在帮扶贫困户脱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贫困户类型的变化,相应的扶贫政策的导向和重点也应随着转变。在解决贫困户基本衣食住行的基础上,应及时调整到建立以“扶志”为主的扶贫政策体系上,在乡村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和民风民俗,真正激发贫困户的内在脱贫心理,从“要我脱贫”转到“我要脱贫”。
“扶不起的阿斗”如何扶?在实际走访中,我们会发现有些贫困户致贫原因是缺少志气,个别贫困户正值壮年,却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属于村里“破落户”。更有甚者,热衷于“酒赌毒”。
如何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的人生航向,找到自身的价值定位,是个难题。解开这把锁的关键就是要“扶志”。扶志既要制定详细的帮扶计划,为贫困户谋划合适的产业发展项目,又要强化宣传力度和宣传方式,要从过去“高大上”的照本宣科转变为接地气的“小清新”。
“小”就是要缩小宣传范围,聚焦到个体,量体裁衣,抓住要害,解决梗阻难题;“清”就是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简单务实地告诉贫困户,扶贫不是发钱,彻底的脱贫靠的是诚实劳动和辛勤的汗水;“新”就是不同于过往铺天盖地的动员讲话和号召,而是采用正反面案例剖析,用身边人说身边事,并结合配套政策,帮助贫困户获取新实惠、新路径、新经验。
专家点评精准把握贫困户的类型,是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政策的基础。
如何扶志?依靠贫困户自身把志气立起来,短期内很难做到,关键还是要靠扶贫干部的传帮带,靠扶贫干部的激励鼓励。这就要求扶贫干部应当及时转变扶贫方式,从管理导向的扶贫转到领导导向的扶贫。过去的扶贫方式更多是管理导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