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布病”
离我们并不遥远
近日,医院体检科张森乐(副主任医师),在为常袋镇60多岁的谢先生体检时,发现谢先生脾脏增大,白细胞偏低,血沉增快。
张森乐凭借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判断谢先生患了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进一步追问病史,谢先生自述常年从事养殖工作,经常接触牛羊猪,最近经常感觉乏力。张森乐结合临床表现,建议谢先生到县疾控中心流行病科进一步检查。
谢先生拿着县疾控中心出具的检查报告,医院传染病科检查诊治。医院的诊断结果,与张森乐的诊断吻合,确诊谢先生患了布病。
谢先生的病情及时发现及时确诊,使防疫部门及时掌握疫情,立即控制了疫情蔓延,谢先生也得到了及时治疗,很快即可病愈。
布病为国家颁布的乙类传染病,是由布氏杆菌感染所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此菌会引起人畜共患病,传染性强。临床上以长期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睾丸肿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特点,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头痛、神经痛、皮疹等症状。绝大多数布病患者预后良好,经规范治疗可以彻底痊愈,极少数病例会死亡。
布病临床上常见的传染源,主要是携带布鲁氏菌的牛、羊、猪、犬等。布鲁氏菌病传播途径比较广泛,可以经皮肤及粘膜的接触而感染,也可以通过食用携带布鲁氏菌的乳类、水、以及食物而感染,个别病例通过布鲁氏菌污染环境后形成的气溶胶而经呼吸道引起感染。
感染布病的患者,首先出现的症状是发烧、多汗、四肢肿痛和淋巴结肿大,使得患者日常生活质量严重降低,常常只能卧倒在床上,形似懒汉,故布病俗称“懒汉病”。当患者转为慢性感染时,不仅有急性期遗留症状,还会因关节病变、肌腱挛缩等导致肢体活动受限。
布病的日常预防,建议不食用未经过煮沸或灭菌的奶和奶制品;不食用不明来源或未经检疫动物的肉及肉制品;不接触不明来源或未经检疫动物的皮毛;吃烤肉、涮肉时,肉类一定要烤熟、烫熟。从事兽医、放牧员、饲养员、屠宰工、挤奶员、乳肉类加工、布病研究等有较高职业暴露风险的人员,更要提高个人防护意识。
布病通过平板凝集试验用于初筛,试管凝集试验进行确诊。一般治疗让患者卧床休息,注意水、电解质及营养补充,给予足量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以及易于消化的饮食。局部病灶如脓肿,可切开引流。急性高热者可应用解热镇痛剂与抗菌药物,包括四环素类如多西环素、利福平、链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类抗生素等。布鲁菌病的治疗需联合用药,疗程也较长。
中医院温馨提醒:
别以为布病离我们很远,近年来,我县不断出现零星布病报告。养殖、屠宰、加工、食用牛羊肉的人群,一定要做好预防措施,远离布病。布病患者如及时治疗,方法得当,一般预后较好。
体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