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小贴士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任丘市疾控中心防疫科的周磊,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健康小知识是“布鲁氏菌病的预防”。
很多朋友对这种疾病不熟悉,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本病是《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患病与职业有密切关系,兽医、畜牧者、屠宰工、皮毛工等明显高于一般人群,牧区常有流行。
已知有六十多种动物可以作为布氏菌贮存宿主,羊、牛、猪在布病流行病学上最为重要,既是动物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也是“人类布病”的主要传染源。鹿、犬和其他家畜居次要地位。在我国主要的传染源为羊,其次是猪和牛,很少有人传人。
“布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
1、直接接触传播:多数患者是由于在饲养管理、屠宰、皮毛、肉食加工等过程中,直接接触患病牛羊,病原菌经破损的皮肤粘膜而被感染。
2、食物传播:患者因食用未熟的患病动物肉、食用生奶或奶制品,病原菌经口腔和胃肠道粘膜被感染。
3、空气飞沫传播:患者因吸入被布鲁氏菌传染的空气飞沫、尘埃而被感染。多见于打扫棚圈、皮毛加工、生产菌苗和冻干菌种等过程。
人类对布氏菌普遍易感,感染率高低取决于接触牲畜等传染源机会的多少。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持续时间约为1-2年。
本病的潜伏期为1-3周,平均2周,个别可长达一年之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轻重不一的发热、乏力、多汗、关节痛等主要症状。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期。
急性期的主要症状是发烧,多汗,大关节游走性疼痛;肝、脾、淋巴结肿大。布病引起的发热为波状热,发热一至几周,然后退烧,间歇3~5天至数周,再发烧、退烧,这样反复多次。
慢性期低热或不发热,疲乏、多汗、头痛、失眠、全身疼痛等;病程数月乃至数年。
“布病”的治疗原则为早期用药,彻底治疗。四环素为治疗的首选药,最好是四环素、链霉素联合应用2l天。复方新诺明、利福平、强力霉素等也有效。慢性期治疗比较困难,可合用抗生素、中药、理疗等。
日常生活中应做好以下预防:
1、不吃未熟的牛羊肉、下水和血肠及其他肉制品
2、不喝生牛、羊奶,不吃生奶制食品
3、加工生肉时要生熟分开,勤洗菜刀案板
4、宰杀、搬运、加工牛羊肉或皮毛、剪毛、接羔处理流产物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口罩、戴帽子和带长橡胶手套,用后要洗净并进行彻底消毒,严禁赤手抓流产物。
5、提倡圈养,牛羊棚圈应远离住房,不得在居室内产羔、养羔、不抱玩羊羔。
6、羊牛要定期检疫,检疫阳性的不得自行处理,应由畜牧部门同意后统一处理,检疫阳性的牛羊不得随意转卖。
7、家畜流产胎儿不要随意丢弃,应深埋地下或焚烧,以免污染环境传播布鲁氏菌病。
以上就是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布鲁氏菌病的预防”健康小知识,希望大家在生活中注意卫生,远离患病动物,不吃未熟的食物,避免感染布鲁氏菌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