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中乡张伟摄
中乡,地处“一脚踏三阳”,即邵阳、衡阳、祁阳(老祁阳,现分为祁东、祁阳)交界之处,四面环山,中间盆地,丘陵起伏(属红壤温热带),星罗棋布,土地肥沃,富含砂泥,树木茂盛,苍松翠竹,青山绿水,风景秀丽,民间俗称“中乡圈子”。
一、中乡圈子
进入中乡圈子,最先跃入眼帘的是东边高耸入云的大山——大(家乡方言读“代”)云山,座落在邵东东南边陲的堡面前乡境内。笔者小时就深感大云山之神秘,太阳总是从大云山那边升起,不知山那边是什么地方。民间传说,山上有珍贵的南蛇藤,砍断会有红色的“血”冒出,可治风湿病等疑难杂症,但有蟒蛇守护,很难采得。如今,大云山已被人们逐渐开发,她的神秘面纱也被揭开。年清明节后,笔者与多位乡亲驱车来到大云山脚下靠近衡阳的大羊村,途径仙神桥(仙人桥)、小坳、乌龟洞、大坳,沿着宽1.2米、长级的“刘践后石板路”,花了几个小时步行登上了神秘的顶峰,感受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奇峰妙景。
神奇大云山刘桥辉摄
大云山,俗名大牛山,别名耶姜山、白云峰,海拔.4米,是邵东境内最高山峰,属南岳七十二峰之一。大云山地形逶迤,山峦叠嶂,奇峰突兀,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5.4%,面积5万公顷。是一处山、水、石、林,溪、瀑、泉、涧、潭兼备,令人神往的旅游胜地。水系十分发达,系蒸水发源地。动植物种群繁多,是人们回归自然、旅游观光、避暑纳凉、休闲娱乐、度假疗养、探险猎奇的理想之地。也是旅游资源有待开发的处女地,主要有森林生态旅游,大云山休闲渡假,探险狩猎场,云山乐园;开发地中缝、南天柱、一线天、鸭婆石、坚根石、青蛙石、叫化岩、鸡冠峰、姊妹石、狮子石、道士石、仙人斧、仙人桥、仙人床、天河、乌龟洞等地貌景观;开发申泰芝炼丹寺院、六仙殿、辖皇殿、古代炮楼、王夫子等名人的诗词碑林,力侠刘大鹏练功场等人文景观(给大云山旅游打打广告)。
大云山擎天柱李俊荣摄
大云山富藏铅锌矿,六、七十年代,为了国家的核工业,矿曾在大云山脚下神秘地开采铀矿,但现在已成废矿,往事如烟。沿着矿右边往上走几公里,就来到中乡圈子正东面环山的耳石岭,山高水好,别有洞天,这里居有三个村人家。再往南走,迎面望见形似笔架的三座山峰,故名笔架山(三明山),此处有条石板路往下走直通衡阳县关帝庙、井头江。笔架山之南(背面),是老祁阳,现在是祁东。往里走五公里是石株桥。所以,真正的“一脚踏三阳”,是在笔架山这个神奇的地方。中乡圈子四面环山,山山相连,岭岭相依,逶迤盘旋,奥妙无穷。越过笔架山脉,就是石株桥东南边的大木岭(回龙坳)。省道“八老路”(起于邵东至涟源交界的八十亭,止于邵东与祁东交界的老屋堂,是连接娄底、邵阳、衡阳的s省道邵东段,途经斫曹、廉桥、流泽、砂石、火厂坪、佘田桥、灵官殿,全长68.公里,途经7个乡镇82个村)就经过这里,这里也是到祁东马杜桥、黄土铺、白地市,永州和广西桂林的必经之地。
雷打石烈士墓宁建华摄中乡圈子正南面环山,是多福岭,坐落在石株桥南面,半山腰立有革命烈士纪念碑,多名衡宝战役英勇牺牲的烈士长眠于此。整个中乡有千余烈士、30多处烈士墓。最可贵的是,当地村民自发捐款修建与维护烈士墓,许多村民父子传承,坚持扫墓,风雨无阻。当地多次在烈士墓前举行入队、入团、入党仪式,革命传统教育,早已深入人心。近年来,灵官殿镇党委政府多次组织举行万人红色教育、魅力中乡摄影比赛活动,弘扬革命精神。年5月,中央电视台把这里的红色教育故事与感人事迹,搬上了电视银幕和网络媒体。可见,中乡是重要的红色教育传承基地。
同乐坪水库黄一骏摄紧挨多福岭的是同乐坪水库和界岭冲(本地方言读盖岭冲)。界岭冲,青山绿水,风景如画,空气清新,蜿蜒绵长,神秘莫测,冲里有冲,山外有山。据当地老人讲,凡有人居住的就有“九年十八冲”,比如罗儿年、苦比冲、芭蕉冲,等等,可能现在的年轻人没哪个能全部说出来。界岭冲长约七、八公里,有条石板路直通祁东黄土铺,现已改建成宽敞的水泥马路。同乐坪水库和小水冲水库,是毛泽东时代大兴水利、发展农业造福万代的工程,全靠人民公社集体的力量肩挑手挖多年苦干出来的。笔者也曾参加修水库,亲身体验过当时农村的艰辛与劳累。芭蕉山下张伟摄
出界岭冲往北,就到了茶子山地界,举眼望山,山脉紧连,由黄土岭、“离尔山”(当地民间习惯叫法,取其同音命名,有资料又称离爷山、离邪山、凌云山等)、芭蕉山组成了中乡圈子环山的西面,太阳落山的地方。爬上黄土岭,越过石壁寨,或走狗屎岭,入祁东饼子冲或拜子冲,进大山深处,是六、七十年代人们砍柴的好去处。如今,已没哪户再烧柴火,也没人上山砍柴,都改为烧煤球、液化气或用电煮饭。生产队那个年代,“红薯半年粮”,几乎靠近大山的所有生产队都爬上“离尔山”,到处开荒种红薯,春栽秋挖,山上山下,热闹非凡。
芭蕉山,那个年代有个国营林场,封山育林,郁郁葱葱。翻过芭蕉山,往西北不远有个“皇帝岭”国营林场,规模更大,封山育林更好,当年生产队就曾组织人马到此购买过楠竹及楠竹种苗。所以,夏秋连旱最先起云发雨脚的地方,就是芭蕉山。前几年,国家动用4亿资金,在“离尔山”、石壁寨、芭蕉山一带的山顶,修建了25座风力发电机组,给中乡圈子增添了靓丽的风采,成为一处旅游景点。
云中风车黄一骏摄芭蕉山往北,就是空口岭与烂泥坑(读亢),二者均有石板路,分别通往仁风野鸡坪和豪田尹家。如今空口岭靠仁风那边修了水库,一条宽阔的水泥马路取代石板路连接大山两头。再往东看,就可望见夸口庙、邵东九中陶家庄和胡家冲的后山(不知叫什么山名),组成中乡圈子环山的北面。
夸口庙,是中乡圈子所有水系汇集之处,茶子山小溪与石株桥小河于老公桥相汇,再向北流,于夸口庙与发源于大云山流经毛荷殿的蒸水汇合,继续北流,在沙坪与来自简家陇皇帝岭的另一条蒸水支流汇合,再向东流,出佘田桥,经衡阳入湘江,故称蒸湘。据说,年特大洪涝灾害,此处山体滑坡,堵塞河道,中乡一遍汪洋,损失惨重。
夸口庙,是中乡圈子的“大门”,向北通往佘田桥、火厂坪、邵东、邵阳。从佘田桥镇沙坪,沿蒸水逆流而上,穿越4公里山区,入夸口庙,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妙感觉,乘车入内你会不由自主好奇地四处观望,中乡圈子东面神秘古老的大云山和西面芭蕉山现代新颖的风力发电,会使你流连忘返,久久难以忘怀。
中乡新貌张伟摄探究中乡的起源,据老辈讲,清朝末年,这里属宝庆府邵阳县中乡,到民国时有中一乡和中二乡之称,毛荷殿和堡面前属中一乡,茶子山和石株桥为中二乡。但据网友介绍,老中乡不仅包括堡面前,还包括了上沙江、荷公殿一带,甚至到了紧邻佘田桥的罗家坪。追根溯源,也许中乡人的始祖就是从中原大地逐渐迁徙过来的,在这片新天地里繁衍生息兴旺发达,把这里就当作“中原之乡”,简称“中乡”。
年,原毛荷殿乡民安村出土了一件“四虎铜镈”,经专家鉴定,为商代晚期的青铜乐器,造型精美,国内罕见。目前所知传世或出土的商周铜镈仅16件,此件是唯一确知其出土地点,也是目前邵阳仅有的两件出土商周青铜器之一、并且认定就是当地制造的,现存于湖南省博物馆,是该馆的镇馆之宝。可见,当时先进的中原文明,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就顺利到达中乡境内。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年),刘邦决定在蒸水河流域建立承阳县,将包括今灵官殿在内的邵东县东南部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管理。这里蒸水连通湘江、南北水路畅通是中乡文明起源的极为重要的原因。
解放后,中乡的行政区划,为毛荷殿区,包括堡面前乡、毛荷殿乡、石株桥乡和茶子山乡。近年已撤去茶子山乡、石株桥乡、合并为灵官殿镇,保留堡面前乡,所以,人们习惯称的“中乡灵官殿”,应属于“中乡圈子内的灵官殿”的意思。仔细考察与分析,很有趣的是,中乡里众多屋场或院落的取名,处中乡圈子边缘的多叫“门前”,如普门前(现叫堡面前)、学门前、寺门前等等,而中乡圈子里面的多叫“屋里”,如田方里、曾湾里、王家屋、船上大屋等等。
中乡晨韵黄一骏摄二、中乡的传说与民俗
中乡文明起源于三千多年的商周时期,但“中乡”到底是从什么年代开始称呼的,没有文字记载,也无法考究。但从宁氏族谱记载和老辈传言,“中乡”的称呼与起源至少有多年历史。元代末年,兵灾连年,饥荒屡荐,徭税繁苛,民不聊生,千村霹雳,疾疫流行,迫于生计,流离转迁,便有了“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厚恭堂邵东吆喝摄
据民间传说,最先来到中乡圈子的开拓者,是敬氏先祖,他们以为,只要占据了中乡圈子的四边,那中间地盘就是自己的,如茶子山空口岭的敬家铺,靠近黄土岭群力村的敬家屋,毛荷殿的敬家桥,石株桥的敬家村,几乎都是靠近大山脚下。也许古时的中乡,是个未有人类开发环境优美的原始次森林地带,因此,后来看中此风水宝地的先祖越来越多,先后纷纷迁入。为避免冲突公平起见,古时的祖辈很聪明,采用画地为牢插标为界的方式来占据地盘。
宁氏先祖和罗氏先祖同时看中茶子山,便以“鸿关岭”(合龙村与农稼村交界的一条丘陵山坡)为界,“鸿关岭”以北全是宁氏天下,包括农稼冲、茶子山、向阳、长源、芭蕉、凌云、双任、太平、和平、高田等等,一大片。罗氏先祖便在“鸿关岭”以南向石株桥发展,形成了公田罗和铁塘罗;有一部分罗氏后裔往毛荷殿发展,形成了白鹿罗和佳木罗。后来,一部分罗氏后裔向界岭冲、耳石岭、堡面前迁徙,一部分宁氏后裔向仁风高桥、堡面前新元、发甲迁徙,甚至迁徙到多公里外的隆回。
据记载,元朝灭亡明朝建立后,为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就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这期间许多先祖也慕名纷纷搬迁入中乡定居,刘氏先祖在前进、月形村、朱壤屋、花源村一带扎根,李氏先祖在胡家冲、寿公祠、民主、夫玉、大赵,正星一带发展。“先到为君,后到为臣”,到后来,各姓氏先祖只好见缝插针,分散于中乡各地。据不完全统计,后面来到中乡居住的,还有王、贺、申、戴、曾、周、钟、陈、张、肖、陶、程、佘、屈等20多个姓氏家族。
大美中乡张伟摄
随着时代的前进,中乡圈子逐渐人丁兴旺、事业发展,语言交流是必然的。有一点不明白,为什么来自五湖四海的中乡圈子里的人们,语音特点却是共同的?凡是中乡人,不管你在外千里万里,一听乡音,就知道你是“毛荷殿人”(过去中乡行政区划,属邵东县毛荷殿区)。仔细听,中乡人发音似乎都带卷舌音或鼻音,如“冷水”,说成“琅许”;“讲”说“港”;“大”说“代”;“你老人家”说“您琅嘎”;“暖和”说“卵荷”;“叔叔”喊“满满”;“晚”说“满”;“爹爹”称“嗲嗲”;“姐姐”说“嘉嘉”;“夜里”说“亚里”;“吃”说“恰”;“睡觉”说“睏告”;“赢钱”说“阳钱”;“看”说“脉”;“婶婶”称“娘娘”;“爸爸”称“吖吖”;“吃肉”说“恰妞”;“走亲戚”说“航人嘎”;“井水”说“讲许”;“奶奶”喊“冷冷”;“蛇”说“霞”;“青蛙”叫“麻拐”;“蚊子”说“闷子”;“星光灿烂”说“湘刚战烂”;“请客”说“抢喀”;“儿子”说“崽伢子”;“小鸡”说“鸡崽崽”;“岳父”喊“丈老子”;“岳母”喊“丈母娘”;“为什么”说“何改啰”;“什么”说“嘛子”;等等。
中乡的口音,非常独特,“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独特的语音特点呢?有学者提出,元末明初,朱陈大战,十堂九空,移民是主流,赣南多个字眼与我们的发音相同。我们的语言应是山西河南等地的中原语言,外加宋元时期迁移途经南方各地语言的混合,逐渐演变成今天中乡的语音特色。据专家考证,粤语(广东话)是最接近唐朝官话的语言,而灵官殿人说的“中乡话”,很多字的发音与粤语接近。例如粤语的“冷”和“蚊”,就同样说成“琅”和“闷”。由此可见,灵官殿中乡话保留了大唐盛世的古音古韵,进而佐证中乡文明就是源自于中原文明。
流光溢彩黄一骏摄
由此可见,灵官殿中乡话保留了大唐盛世的古音古韵,进而佐证中乡文明就是源自于中原文明。有了共同的语言和需求,便有了市场。农村市场最好的办法,就是集市,而集市经营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就是大家共同约定一个固定的时间与地点赶集。据老辈讲,中乡在解放前乃至很早以前就有了赶集,俗称赶场,而且各地赶场时间是错开的。茶子山和堡面前是“一四七”,石株桥和毛荷殿是“二五八”,灵官殿和“谭嘎凼”(方言,堡面前进去8公里,靠近衡阳地界大云山脚下的一条老街)是“三六九”,都是按阳历(公历)。此办法一直沿用至今,即使是最艰苦的三年苦日子时期,也没放弃,这也许就是中乡民风民俗使然。
中乡圈子赶场的风俗不胫而走,远近闻名,各地土特名产纷至沓来。如茶子山的草鱼及鱼苗、茶油、蓑衣,堡面前的篾货、木材、药材,石株桥的万亩葡萄、黄桃、水果,界岭冲的茶油、桐油、药材、腊肉,祁东的槟榔芋、黄花、高粱,佘田桥的豆腐、慈姑、萝卜,白地市的面条,邵阳五峰铺的斗篷,衡阳县的草席,邵东的小五金、打火机等等。集市上应有尽有,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女人制作的布鞋、衣物、荷包、粽子、甜酒、猪血粑,男人上山砍的柴火、下河捉的鱼虾、土里种的花生红薯辣椒,什么吃的、穿的、用的,只要能换钱,只要有人喜欢,都一股脑往集市上去卖。真是“鸡鸭鹅兔猪牛羊,瓜菜果李花草香。集市里面来聚会,各得其所喜洋洋”。
热闹赶集宁建华摄
一到赶集,人们就早早起床,像过节一般梳妆打扮,无论是卖的买的,远的近的,挑担的、开车的,还是走路的,纷纷从四面八方涌向集市,理发的、看八字算命的、卖小吃的、卖老鼠药的,也赶来凑热闹。一时间人山人海,人头攒动,挤都挤不进,那叫卖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喇叭音乐声、嬉笑喧哗声,汇集成农村繁荣兴旺的交响曲。但有一点感到纳闷的是,这么拥挤怎么没一次发现有扒子手?这也许正是中乡人朴素厚道诚信为人的乡风民俗的反映。中乡人的乡风民俗,更体现在各种日常生产生活中,为人忠厚、好客热情、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注重礼节、勤俭持家、互帮互助、乐于助人。每当有人砌屋、办酒席、有事情,不管请不请,邻居和院子里乡亲都会主动过来关心、帮忙、打工,不要工钱,不图回报,不计劳累,不嫌辛苦。老人对晚辈常讲,帮助是相互的,你今天帮了别人,以后你有事自会帮你。正是这良好的乡风民俗,代代相传,辈辈承袭,修路架桥,栽树建亭,积德造福,建设家园,才营造了中乡圈子的魂与根。美丽大羊黄一骏摄
三、中乡的变迁与见证
中乡的繁荣发展经历了三千多年风云变幻,特别是近七百年春秋更替,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至今保留下来的珍贵古迹还有哪些呢?
绵车岭古道邵东吆喝摄1、茶马古道。是我国历史上内地和边疆地区进行茶马贸易所形成的古代交通路线。而湖南山区乡间的茶马古道,则是另一种形式——石板路。前几年,笔者与娄底涟钢朋友曾驱车来到新化大熊山与安化搭界的原始次生林半山腰,就发现那里有一条古老的、起了很厚青苔的石板路通向远方。中乡亦然,据考察,中乡圈子连接并通向外面世界的所有通道都是石板路。这石板路,几乎都是就地取材,用石块一块一块地铺就的,从石块的采料、打磨、搬运、铺路,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耗费了祖辈不知多少的精力、心血与劳动。六、七十年代,农村至少还保留80%以上的石板路。
那时,界岭冲还没兴修水库,一条石板路直通黄土铺、白地市。六四、六五年,笔者两次随父亲,爬“离尔山”、下千人岭、绕官家咀、到40里外的祁东步云桥买高粱籽贴补粮食,在祁东地界全是石板路。六四年笔者考上离家50里外的火厂坪邵东三中读高中,每到星期六下午就要回家担取大米、红薯、咸菜,第二天就要赶回学校,风雨无阻,抄近路,走小路,出空口岭、走野鸡坪、过黄泥塘、到火厂坪,一路过来全是石板路,非常方便舒服。即使下雨,一旦雨过天晴,穿着布鞋也不湿鞋。而且在岔路口,均立有合适的指路石碑,如野鸡坪前面岔路口一块石碑,正中刻有“弓开弦断,箭来碑挡”字样,碑两边分别刻上“左走野鸡坪”“右走佘田桥”。七五年,笔者入胡家冲、过堡面前、经“谭嘎凼”,到40多里外的衡阳县青山公社做泥瓦匠,在堡面前地段也全是石板路。可以说,过去中乡圈子里里外外凡是经常需要通行的要道,都是石板路。
但是,到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要想富,先修路”,几乎所有的石板路都换成了宽敞的水泥马路,这茶马古道也自然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过去的记忆与念想。
万寿亭邵东吆喝摄
2、路边凉亭。笔者在农村生活的六、七十年代期间,几乎走遍了中乡圈子所有角角落落,走过所有的石板路,发现人们经常出走通行的重要路点,都建有简易的凉亭。恰好是人们远行、或爬坡上岭、或肩挑重担、或突降大雨,想歇肩休息或避雨休整的地方修建凉亭,不知是哪些祖辈积德造福做了大好事。如空口岭、“离尔山”、笔架山、耳石岭等几处路段最高处都建有凉亭。就是在平地要道往往也发现建有凉亭。比如,通往界岭冲、黄土铺的石板路,在合龙村与同乐村交接点,就建有凉亭,叫中都亭,笔者现在还记得凉亭两边书写的很有意思的藏头对联:“中有谈笑客,都是往来人”。
据考察,中乡圈子内,似乎每个区域都曾建有路边凉亭,如毛荷殿的安居亭、灵官殿的路逸亭,等等。然而今天,时过境迁,也许现在人们的住房多了,歇肩休息也方便多了,这凉亭的意义感觉没那么重要了,无人维护,年久失修,逐渐破败,基本上都不复存在。年清明节后,笔者爬上“离尔山”观看刚建好不久的风力发电景观,发现那山顶的路边凉亭还在,但已是残垣断壁,犹如风烛残年的老人。
中和亭宁建华摄
值得庆幸与点赞的是,在抢修挽救中乡文化古迹方面,不乏有仁人志士伸出援手慷慨解囊,使之重获新生。例如,空口岭上的“中和亭”,是年前明朝嘉靖年间当地人修建的,由于年代久远,风雨侵蚀,残破不堪,年春,双中村支两委干部应群众要求,发起捐资抢修倡议,远近相邻纷纷响应,共筹集资金23万多,使古亭重焕风采,使亭联富含新意:“中路绕进千年画,和风送来万籁音”。
刘氏宗祠邵东吆喝摄
3、宗祠。即祠堂、宗庙、祖庙、祖祠,是供奉与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七百多年前迁入中乡圈子的诸姓先祖,都尊重传承数千年以来的儒家文化传统,到中乡来以后不久便开始筹谋择地兴修宗祠。据考察分析,中乡各姓氏宗祠,都选择在本族居住地盘的中心。如宁氏宗祠建在凌云村,罗氏宗祠建在铁塘村,刘氏宗祠建在前进村,李氏宗祠建在寿公村,等等。
解放后,破除迷信,反对封建,过去的宗族活动与观念逐渐淡化,这些先祖修建的宗祠便成为摆设与回忆。总不能浪费资源吧,后来,便成为公益资产,被现代社会活动所取代。如,宁氏宗祠(叫什么名字不记得了)成为那个年代茶子山公社的办公场所和社员大会会场,岗公祠成为茶子山中学学校(茶子山中学搬迁后,至现在为育才小学),汉公祠办了两年的农中学校,刘氏宗祠则被借用几年,作为收缴公粮的粮站。还记得,文革时期公社(乡)和各大队(村),都组织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一到晚上,轮流到各大队礼堂或者有戏台的宗祠唱戏,十分热闹。但如今大多数宗祠已被人为破坏,好像宗祠与己无关,逐渐淡出视野,被人遗忘。
聚族堂邵东吆喝摄
4、堂屋。古时,中乡圈子同一家族都喜欢居住在一起,屋挨屋,屋连屋,形成连屋共垛各具特色的建筑院落,叫屋场。在屋场靠里的正中必修建一正两厢高大气派的建筑,叫堂屋。堂屋正房后墙正中设神龛框架,上书本氏宗族神位等等繁体字样,两边总要以屋场名书写一幅藏头对联,如“存方堂”神龛对联:“存其大德光先绪,方不添生属后贤”。正房平时日常大门开着,故又称明间,两边厢房又叫暗间。堂屋,是家族祭祀先祖、族人集会、祭天拜地、婚丧寿庆、红白喜事等活动的重要场所。
据老辈传说,中乡圈子里的屋场,都有着各自津津乐道的传奇故事。如同乐坪水库下面几里的船上大屋,很是奇妙,相传不管洪涝水患多大,总是淹不了,因为“水涨船高”。花源村的朱壤大屋,屋场风水好,是“二龙戏珠”,古时出了不少朝廷大官。凌云村的田方里,屋场风水也好,是“双狮滚绣球”,自古以来在外工作的人就多,远近闻名。说到传奇风水,凌云村宁氏宗族就有:“蚂蚁朝王墓地”“七星井”“四十八墱(方言,阶梯之意,上凌云村后隆坪看年前道太婆古墓有四十八级阶梯)”“壁上挂灯”等传奇故事。据说,宁姓人士来到四川,只要能说出这些典故,当地宁氏家门就会待为上宾。
永慕堂魏小青摄
据当地老人讲,石株桥铁塘村仍保存一个八百多年的老屋场“永慕堂”,一进堂屋,只见“永慕堂”牌匾高挂正中,整个堂屋建筑飞檐斗拱、古朴庄重,虽经八百多年,仍完整保存了正三厅。据当地罗氏族谱记载,该永慕堂始建于南宋度宗年间,为一位官至翰林知制诰(三品)叫罗宗之,因世乱国危奉父命辞官归乡隐居立村建祠所造。当时中乡是否还有更古老的老屋场?无法考证,不得而知。
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里许多人家纷纷从古老屋场搬迁出来,先往靠近自己的责任田山冲里砌屋。到90年代以后,则往交通便利的马路边建楼房,甚至举家搬迁到城里,于是农村出现了“空心村”。搬迁出来后大多单家独户,只好在自家正房设堂屋,神龛上就没那多讲究,多书写“天地君亲师”字样。而古老屋场的堂屋似乎被遗忘,甚至破败,无人维修,令人心酸。
绵车岭古树邵东吆喝摄
5、古树。年多前,乃至更久远的中乡圈子人烟稀少,古树参天,虽经历朝历代人丁繁衍生产发展,砍伐了不少树木,但到六、七十年代,中乡圈子里还保存了不少木材资源绿化树木,可在房前屋后,看见不少百年以上大树,如合龙村栗山大屋门前至今还保存的3株苍劲参天古枫树,笔者亲眼望见那大树上还长有奇特的“枫寄生”缠绕枝上。最引人注目、远远就可望见的是,“离尔山”山脚至山顶,盘旋而上一条大路两旁栽种的数百棵古松树,至今还保存棵,见证着中乡历史的雨雪风霜。据说是明末清初一位赵姓大财主为方便来往行人歇息、发善心耗费巨资修路栽树建亭(山顶路边凉亭)做的大好事。
近年,邵东林业部门曾多次到灵官殿各村现场察看,确定树龄,挂牌保护,让古树增添新的风采。灵官殿镇好几处古树群的树龄,均被确认在两百年以上,如“离尔山”古松树群、奔龙亢(方言“坑”之意)古松树群、石株桥双成村二房头屋后山古樟树群等,共计棵。那时,人们还要上大山砍柴火生活,虽然如此,但青山依旧,几乎每年生产队都要组织人马上大山栽杉树、松树、油茶,在附近栽梨、李、桃、橘、茶等经济树木。公社(乡镇)与大队(村)都安排了护林队与护林员封山育林,保障了家乡环境优美。奇怪的是,笔者在农村当农民的那11年间,几乎没发生一次山火。
挂牌保护邵东吆喝摄虽说是58年吃“食堂饭”和文革期间,有过滥砍乱伐树木现象,但都未动山林绿化之根本。但到80年代以后,分田分土分山到户,一些农户经济困难,又无经济来源,不得不打起了砍树的主意,砍大留小、砍次留壮、边砍边植树,还能让人理解,但洗山砍树、滥砍滥伐、还无人管,就太过分了。更加之,后来清明节祭祖扫墓风气盛行,山火频发,火势蔓延,无人扑火,也无法灭火,直把整个山坡烧光。有一年清明节黄土岭起火,烧了三天三夜,从山这边烧到山那边,晚上烧红了半边天,甚至连那山火烧的啪啪声十几里外都能听到,十分吓人。
现在那山上只剩下毛柴与茅草,从山顶一眼就可看见谷底,十分荒凉。近十年来,政府已采取了植树造林的鼓励政策。特别是最近三年,乡村两级加大了宣传与管理力度,清明节禁止燃放炮竹和火纸,每个进坟山的要道与口子,都安排了戴红袖套的专人负责检查与拦阻,情形已大有好转,但难以从根本上恢复昔日光景。什么都有因果报应,损伤了生态环境,必遭大自然惩罚,现在的芭蕉山不再起云发雨脚,“雨落中乡同同转,不落中乡灵官殿”。
生机勃勃黄一骏摄
四、展望中乡未来
中乡是笔者的家乡,也是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八万多中乡人的根,中乡的发展与变迁,必然牵动诸位中乡人的故乡情。随着农村小城镇的大力发展,灵官殿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变,是必然的;不变,是相对的。随着国家对农村的大力扶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乡必然会变得越来越好。但是,农村的传统美德与中乡的魂是不能变不能丢的。人类总要传承与发展,物质富了而精神贫了,总是不协调,像是残疾人。
在人们生活越来越美好、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是否也要强调与追求精神文明建设,是否也要考虑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些什么宝贵的东西,让一代代人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
中乡春色黄一骏摄
后记:本文是对自己老家灵官殿——中乡的人文历史、地理特点、民俗语言、古今变迁等等,作了粗浅的回顾与探讨,为推介家乡尽一点绵薄之力。中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短短数言,难以概全,必然挂一漏万,在所难免。在写作过程中,获得许多网友、学者和家乡人的热心帮助,特别是得到《湖南日报》通讯员、邵东市灵官殿镇文化站老站长宁建华提供相关信息与材料的帮助与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0年9月25日)
作者简介:宁振华,男,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副教授,邵东市灵官殿镇凌云村人。-年邵东三中高11班学习,毕业后在农村务农11年,其间修过三线铁路,任过民办教师、大队种子员、区杂交水稻制种员。年高考入湖南农学院,年毕业分配到涟源地区农校,后合并入娄底职业技术学院。8年退休,住娄底。
退休后,年至今,任娄底职院离退休二党支部书记,兼任娄底职院老科协副会长、秘书长《夕阳红》特刋主编,发表与撰写论文《试论种子科研生产推广的横向联合》、《杂交水稻育种的新进展》等文章多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