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
发病前病人与疑似布鲁氏菌感染的家畜、畜产品有密切接触史,或生食过牛、羊乳及肉制品,或生活在布鲁氏菌病疫区或从事布鲁氏菌培养、检测或布鲁氏菌疫苗生产、使用等工作。
我国大部分地区以羊作为主要传染源,有些地方牛是传染源,南方个别省份的猪可作为传染源。鹿和犬等经济动物也可成为传染源。
病原体可以通过体表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侵入机体。人的感染途径与职业、饮食、生活习惯有关。
含有布鲁氏菌的各种污染物及食物均可成为传播媒介,主要有病畜流产物、病畜的乳、肉、内脏,被布鲁氏菌污染的皮毛、水、土壤、尘埃等。
人类对布鲁氏菌普遍易感。人群布鲁氏菌病感染率与传染源和传播媒介密切接触的机会、程度有关。布鲁氏菌病患者可以重复感染布鲁氏菌。
临床表现
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乏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
部分患者淋巴结、肝、脾和睾丸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各种各样的皮疹和黄疸;急慢性期患者可以表现为骨关节系统损害。
布鲁氏菌病常见的临床表现,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患者在高热时神志清醒,痛苦较小,但体温下降时自觉症状加重,这种高热与病况相矛盾的现象为布鲁氏菌病所特有。
实验室检查
1.实验室初筛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结果为阳性。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GICA)结果为阳性。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果为阳性。
布鲁氏菌培养物涂片革兰染色检出疑似布鲁氏菌。
2.实验室确诊
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等任一种病理材料培养物中分离到布鲁氏菌。
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及以上,或者患者病程持续一年以上且仍有临床症状者滴度为1:50及以上。
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为1:10及以上。
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Coomb’s)滴度为1:及以上。
诊断原则
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比较复杂,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很难以某一种症状来确定诊断。对布鲁氏菌病的诊断,应结合病人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情况综合判断。
选自国家卫生行业标准《布鲁氏菌病诊断》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