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能化解当下的烦恼的阳明心学

按语:周末跟着复旦王德峰教授学习《阳明心学》,收到了一个启发,明白一致没有明白的心外无物的那个心。笔记整理如下,愿君也有所启发。

中国人的出路是中国哲学公元前年前的大痛苦导致大家开始论道,来讨论如何安顿自己的生命,安身立命。这是中国哲学的主题。百家争鸣标志中国哲学的开端。为什么要安身立命,因为心需要安顿?人生的问题来自于无限心。我们是以筹划着未来的方式活在当下。而未来并不存在。筹划未来说明人心在超越世俗,超越现实,这说明人心有无限的一面。烦扰从此中出,人生的精彩也从里面来,筹划未来就是生命有理想。无限心无法依托在有限的事物上,构成现实世界的所有事物都是有限的。安顿好无限心的第一步就是超越现实世界,就是出世。人生最难对付就是自己内心的麻烦,麻烦来源于现实,要安顿好久需要出世。西方哲学的主题是知识论,不是西方哲学不考虑人生问题,而是西方哲学认为人生问题的解决的前提是知识问题的解决。西方哲学追求的是关于世界的客观知识,及其前提,基础和获得客观有效知识的方法。犹太教认为有知识是罪、信仰的前提是谦卑,假设一个人认为可以凭借自己的理性征服一切,遗忘了自己存在是渺小和卑贱,这样的人最可怕。谦卑不是谦虚的美德而是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的有限和渺小,这样的人才是有信仰。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虚无,以对虚无的领会活在当下。西方出世的路是宗教,中国人出世的路是哲学。问题是我们年轻人没有走中国哲学的路,我们充实了头脑却遗忘了心灵。中国哲学主张“先出世,再入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我们就在世中,不出如何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进就是进入到生活,进入俗世。出世的路儒家:无所为而为。为就是做事情,人生在世就得做事情,不做事情的人生不算人生。无所为就是针对有所为来,有所为二位就是做什么事情都有目标,把手上做的事情看成是达到另外一个目的的手段和途径。无所为而为就是我们不把做的事情当成另外一个目的的手段,而是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应当做的,它自己就是自己的价值,他自己就是自己的目的。甚至知道做了对自己不利,这叫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道家: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不人为地做事,人为合起来就是伪,道家反对人为就是反对造作。无为就是要把自己退出来,退干净。了解天道的办法就是减去人为的东西。儒和道都主张天人合一,儒家重点在人,道家重点在天。按照道家思想,人类的幸福来自天,麻烦和烦恼来自人自己。道家教导人做减法,减去人为的因素,为道日损,损之又损。吃饭是天道,但是非要吃法国大餐就是人为。生非贵之所能存,生非爱之所能厚。已饥则食,未饱则止。学会做减法,就在天道里,这届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什么是最好的人生,是没有目标的人生。顺着天道走,幸福就来。佛家:无心而为,除心不除事。事情一定要认真做,对他的结果不关心,这就叫做无心而为。人生在事非做事不可。但是有的事情一些人做不了。做当做的事情。做什么事情是有来历的在,我们都是带着东西来到这个世界。是在这个世界上来过多次积累的东西,是与身带来的业力。十三伢子是毛泽东父母所生,但是用毛泽东离开命名一个时代的这个人不是毛泽东父母所生。做事就是消业,消业后得清福。有文化和无文化区别在哪里?书店要有童叟无欺,医院要写生命至上,学校要写有教无类。荀子的性本恶荀子认为当社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一定会争夺,一定有利益纷争,这叫人性本恶,但是人知道争斗的双方可能同归于尽,为了避免此结果,人类发明了道德。道德规则就是把利益纷争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以避免社会解体的规则。荀子认为道德来自人的智力水准。荀子讲的人性是人的生物性和自然性。道德规则就是礼仪。问题是可能会把道德规则(礼仪)作为谋取利益的手段,这种人格是乡愿人格。孟子心学中国心学发源于孟子,孟子说:不仁者,不久处约,不可长处乐。不仁者心中无常体。不仁者,贫贱难耐凄凉,富贵不能乐业。心学开端与孟子,儒家是人学,从人学走向心学是孟子。孟子的心不是生理上的Heart,也不是心理上的heart,但是德语中的gemut和中国的心有相同的意思。而孟子认为道德来自我们的心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就是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讲的性本善,性是超自然,超生物的。这个心孟子拿不出来,但我们可以论证心存在。因为有心,才有只有意志和责任能力,是社会存在的来源如Money。拿块钱在狗面前晃是没有意义的。怵惕(惊恐)恻隐(哀痛)之心起来,就会突破形骸间隔,联为一体了,这叫做人心感通。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求其放心”就是把放出去的心而求回来。相比而言:个人主义是西方社会的基本原则,人与人通过契约链接在一起。而中国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通过仁来链接,人和万物也关联,人心感通万物。无机物趋向有机物,无机物趋向有机物,有机物趋向人,人是生命情感,生命情感的核心就是仁。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这也是一个宇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禅宗的心学《金刚经》的核心要义就八个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住就是住相。相就是万物的差异,无所住就是不要停留在住相。不停留在住相,本心就会起来,这就是生其心。佛性就在现实世界当中,不用抽离,所以修佛不要离开现实世界。去掉人我别,去掉本来面目的的东西,就是修佛。若大师问你:甚么物,恁么来?应该回答:不是东西,没来。切不可轻视初学者,轻视他人有无边无量的罪。人类文明的病症有一个总的根源就是轻视他人。戒定慧,禅宗的戒就是戒轻视他人。修庙供奉和尚不是功德是福德,见性是功,平等是德。众僧平等是因为人皆有佛性,佛性和宇宙一样大。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佛是已经觉悟了的众生。佛的本意是觉悟者。前念迷是凡夫,后念悟则成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禅宗修行法门: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认为人世间充满着烦恼,是灰尘的世界,烦恼和智慧来自同一个根源就是心。烦恼可以成为我们修行的材料,烦恼是波浪,波浪会起伏,但是谁不增不减。每一个人自性自度,大善知识只能启发。五祖为慧能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想不到自我的本性原本是清净的;想不到自我的本性原本是不生不灭的;想不到自我的本性原本是自我具足的;想不到自我的本性原本是没有动摇的;想不到自我的本性是能解释产生一切万法的。)心起来,则常观金器不睹众相,不为众相所惑。金子本身不离开各种器,求金要在种种的器里面求,自性,自本性,本心,佛,般若都是菩提,就是智慧。要获得智慧要去除,七情六欲: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六欲:眼耳鼻舌身意。智慧就是悲悯,智慧不是聪明。智慧从烦恼中来,莲花出污泥。中国哲学的主题是人生问题,中国哲学就是人生哲学,回答问题是如何安排好自己的命。中国人生哲学的最高成就是《传习录》,《传习录》和《坛经》是必读书籍。百家后来只留儒家和道家,儒本道辅,两汉之际佛家进入,到了唐,佛经开始说汉语,佛教思想中国话,最高成就就是禅宗,从此儒道佛到了宋合流,成了陆王心学。阳明心学天即理儒家吸收了禅宗的心学成了新儒学,一派是程朱理学,一派是陆王心学,目标都是王阳明说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中的如何破心中之贼——我们要树立独立的人格——道德自觉的主体,打破主奴关系的文化。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引车卖浆者流都要做收拾精神自作主张的大英雄。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个高峰,是中国人自己的启蒙运动。目标虽然一致,但是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方向不同。四书中的《大学》是初学入德之门(曾子所做)(中庸是子思所作(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孟子的老师))。大学就是大人之学,是学做君子,15岁以上的人学的;小学就是孩提时代要教育的,待人接物,音乐,骑马,洒扫。《大学》的开篇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就是心之德,德就是Virtue。明明德关键就在于亲民,体会人民生活,因为天道在人民生活中。最高的目标是让心与天理一致,“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极就是标准——这既是至善。心里的东西都是天理的标准,不掺杂任何小我的私欲,个人的偏见。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大学的三纲领。三纲领之后还有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心,治国,平天下。朱熹让我们从外部事物中去发现天理,王阳明认为天理不在外部,而在我们自己。朱熹破心中之贼的道路是存天理灭人欲。朱熹的理学要求用头脑去理解天理,然后付诸实践。天理是概念判断和推理。起初王阳明也是按照程朱理学的路子,开始格物。但是花了七天七夜也没有格出竹子的理。后来到了贵州龙场,阳明悟到心外无物。认为生命实践的动力来自生命情感,来自心,而不是来自头脑。驱使我们行动的是情感的力量,情感发自于心,这个情感要在本真的真相里面,那叫做天理。这就是心即理,此理不是概念判断和推理。陆象山说“宇宙内事,即份内事。宇宙既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就是人类生活所有永恒不灭的价值。本心就是宇宙,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王阳明八字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应无所住,所以心生。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之理,将伤害我们的生活,会成为心之亡失。致良知致不是获取,也非创设,致是听的意思,怕的是听不到。干扰一种来源于私欲,放下私欲,才能听,在自己的生命实践中听。离开行永不可能听。知行合一。良知是人生意义的根本。天理如果脱离人性,那就是僵死的教条。心就是良知,良知就是天理,明德就是良知,良知乃是天理昭明灵觉处,是生命情感,是生命的永恒价值,是真正的力量。良知是生命情感的本身存在,生命情感的真相“当下呈现”,是心里情感,而不是头脑里面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下了眉头,头脑里想通了,却上心头,心里却没通。心比头脑更根本。在头脑里活动的是概念、判断和推理,在心里活动的是生命体验知行合一知和行本身就是一件事情,不能认为在行之前先要有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心向往之,知是我们行动的动力。行就是与知融合一体,我们就生活在真理中。阳明心学是实践。习的繁体字是“習”,意思是:像鸟一般,一日数飞。要做人,让生命有意义,变得精彩,就要学而时习之。那才叫做知行合一。行有未到处,一定是知未到。心学的体会朱熹认为,先有孝之理,才有孝之心。当下我们的社会问题,不是不了解孝之理,而是无了孝之心。同理爱之理不热,红之理不红,热之理不热。王阳明认为天下有孝敬之心才有孝之理。生命情感,心来自关系,首先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然后有君臣,父亲、夫妻,兄弟,朋友。没有individual。人生价值的都落实在我们与亲人的关系,和国家的关系之中。中国人认为下一代是我们的命根子,真正的中国人都为下一代奋斗,为下一代就是为未来,为下一代开辟光明幸福的道路,我吃再多苦都可以。世界上各民族中就中华民族是这样。学习的主要是用敬的功夫,勿作叶想,勿做花想,勿作叶想,要从根上着手。君子要追求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知道人生的目标才能,定静安虑。才能安身立命,给予生命意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xuebiao.com/blsgjbzl/1353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