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黑镜面对死亡,你愿意将意识上传

图片来源:达伦·加勒特

作者

DanSung选文

Aileen

翻译校对

任杰行者吴蕾编辑

魏子敏

◆◆◆

设想这样的一道选择题:死神将至,你知道自己很快将与世长辞,这时,若可以将自己的意识上传并延续生命、以另一种形式获得“永生”,你会如何选择?

失去一切意识与世长辞?

抑或在接下来的漫长岁月将自己的意识困进一只硬盘,一直随其工作嗡嗡作响?

这听起来是“黑镜”或者“西部世界”中才会出现的恐怖场景,但我们似乎也到了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刻。

黑镜S03E04圣朱尼佩洛剧照:用来存放人们意识芯片的巨大数据中心。

神经学家及神经工程师RandalKoene估计,最多10年后,人类就能通过修复术更换大脑的一些组织部件了。

而75年之内,可以制造模拟出整个大脑。

自那以后,事情就简单了,系统地替换所有区域,直到最后大脑将被替换为电子元件,从而获得永生。

假如这样,那么最后一个会死亡的人,是不是已经出生了?

“在75年内我们就能模拟整个大脑。我非常愿意最终被上传到电脑,我希望我能实现这个目标。我已经40多岁了,所以我们得快点处理这件事,但这并非仅关乎我个人,此事对人类来说非常重要,我们都需要为之努力。”Koene说。

◆◆◆

并非真正的永生

将你的心智上传到电脑,并不意味着你能够获得真正意义上对永生。

作为能够量产“科学家”和“探险家”的物种,我们人类总会达到自身能力的上限。人的躯体存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会妨碍我们实现我们的志向。并且,历经了亿万年的人类进化,大脑已经能够带动我们的身体去适应大自然,在热带草原的种种威胁中存活下来。然而大脑从来没有被特殊设计成可以用于把握全球经济的风云变幻的系统;也不适用于去面对与我们自己创造的超能人工智能产品(AIs);当然更不是为了要穿越太空。

这也不能说是虚荣。Koene强调说:“如果我们想跟得上未来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我们自己想去挑战的高峰。”他在“那么,我们不能等待进化自然而然地发生。发展自己是唯一的方法,使我们具备能力去迎接未来的挑战,而且我们必须能够控制这样的进化过程,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能够访问和修改我们大脑的工作方式。”

当代家庭的观念中,安全是主要的元素,所有人都希望能够健康成长,直到成熟,并传承我们的基因,而不用担心捕食者,自然选择的机制可能已经让我们的大脑充分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进化的下一个阶段将会是打开我们自己的身体,以便做更大的修整,这正如我们目前所做的一切。我们已经能够通过调整环境以满足我们的需要,现在也是时候去调整我们自身的生理极限了。

《黑镜》S03E03Playtest(游戏测试)剧照:主人公通过脑/机接口接收神经网络软件包。

Koene继续解释道,“逻辑上来说,如果你合理地架设由脑/机接口,通过这个接口,就可以安装一些可替换的零件,用以承担或增强某些特定脑区功能。如果你持续这样做,你会发现,最终将会受到某些来自生物层面的局限。神经元活动不能超过-0次每秒,一般在这范围之间。这比任何晶体管的切换速度都要慢得多。所以,只要你的大脑受到生物性能方面的限制,你总是需要做取舍以迎合那样的(尴尬)。但是,如果你想摆脱这些束缚,接入大脑,对其进行修改和调整以适应新挑战,那么你将必须把大脑的工作迁移到电子基板上来,并且创造出与之相匹配的速度。”

尽管可以跟Koene聊聊心智上传,你会发现他也有犹豫的时候。心智上传是一个不太精确的术语,它能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个数字化的自我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就像是大多数人想像的磁盘空间中的转移,但这并不是他想要实现的。相反,在非盈利组织carboncopies.org中,他和他的同事正试图设计一个还原工程,这是一个完整的个人心智的工作副本,即他们所谓的全脑模拟(WholeBrainEmulation,WBE)。

这种想法是,WBE可以运行在其他任何你喜欢的地方,或者任何合适的系统或材料上面。确实,那样的话,WBE就可以运行在计算机磁盘空间的某处,或者在你另选的躯体的人造大脑里,或是机器人的大脑中。到那时,你已经搭建了一份独立心智基板(SIM),这是Koene的最终目标。一旦实现,将会是极其吸引人的成果。我们不必将整个大脑上传,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可以创建一些用于取代生物脑区并复制器官组织功能的假体。随着医疗科学的拓展,肢体扩展应用愈加成熟,我们需要脑功能的发展也跟上,这些努力是值得的。那时,只要你乐于接受新型的心智机械零件,任何类型的痴呆或脑部创伤将不再是一个问题。

……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但是真的可行么?

黑镜S02E01BeRightBack(马上回来)剧照:一位刚刚经历丧夫之痛的妻子通过网络媒体资料来重新塑造数字化的亲人。

“在75年内我们就能模拟整个大脑。我非常愿意最终被上传到电脑,我希望我能实现这个目标。我已经40多岁了,所以我们得快点处理这件事,但这并非仅关乎我个人,此事对人类来说非常重要,我们都需要为之努力。”Koene说。

◆◆◆

理解大脑如何工作

任何一种心智功能的仿真,第一步都是理解人类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

这是一个经典的谜题。现在不存在与神经元相对应的脑地图,即使有,它也不一定会告诉我们神经元是如何工作的。尽管如此,人类连接组计划(HumanConnectomeProject),仍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其目的确实是解释大脑中的每一个连接,以及了解每个部分的功能。此项计划大约要处理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可能又有成千上万个突触,这项工作的确很费时间。与之相比,耗时13年之久的基因组计划(GenomeProject)只需要对三十亿个碱基对排序,且没有大规模互联互通的问题。

目前,最好的方法是三维映射(3Dmapping),此方法由大脑保护基金会(BrainPreservationFoundation)主席KennethHayworth在神经生物学家杰夫·里奇曼(JeffLichtman)的哈佛大学实验室工作时首倡的。它需要将老鼠的大脑分成多张薄切片,在电子显微镜下按顺序扫描这些切片,类似于动画片制作方式。目前的处理速度意味着,需要几个星期才能完成1立方毫米的灰质的映射。考虑到人类大脑的平均体积为cc(立方厘米),这个项目将需要年来完成。当然,你可以使用大量的电子显微镜组,并且新技术能够极大提速,但是到那时候,也仅仅解释了一个完整的结构模型而已。更难说需要多长时间去获知它的功能了。

了解大脑工作机制的另一种办法,是经典的神经科学方法。你将大脑放大,试图找出可能负责某些类型的行为的大脑区域,但这些细节不足以去复制一个人的心智。最后,还有一种中间地带思想学派,人们可以记录大脑的电活动,并分析神经元组在电路中何时以及怎样放电的。然而,这也不会给你一个图谱,更不用说整个连接组了,但是它能帮助我们了解很多关于大脑功能的新知识。Koene并不关心这些新知从哪里来,他知道这些科学家的目标不会像他那么“不靠谱”,但这些科学家的每个研究进展,都给他和其它团队提供了更多的工具。

“这三种方法都有用,但最终,你应当关心的是对这些知识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xuebiao.com/blsgjbzl/1379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