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菌病,简称布病,也称"波状热",是布鲁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感染人以及牛、羊、猪、犬等动物。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病情轻重不一的发热、多汗、关节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该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可造成严重的健康和社会经济损失。
传染源
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鹿、马、骆驼等。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波及人类。
传播途径
1.经皮肤及黏膜接触传染: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受损的皮肤或眼结膜感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感染。
2经消化道传染:食用含菌的乳类、水和食物而受染。
3经呼吸道传染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
4.其他如苍蝇携带,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布鲁杆菌普遍易感,青壮年男性多见。与家畜接触频繁的职业是感染的高危人群,包括农民、牧民、屠夫、兽医等,接触感染动物的皮毛时,可通过皮肤破损处而感染。故给动物接生或接触过程中需做好个人防护,同时做好动物预防接种工作。
实验室人员培养布鲁杆菌时防护措施不当也容易感染,因此实验室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生物安全防护规则。
布鲁菌感染临床表现布鲁病潜伏期一般为1-3周,短则数天,长可达1年。临床表现多样,主要症状包括:
?发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多在午后或晚上开始,热型不一,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
?多汗:急性期患者出汗尤重,体温下降时更为明显,常可湿透衣裤,使患者感到紧张、烦躁,甚至影响睡眠。
?骨关节和肌肉疼痛:大关节多见,常呈游走性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人可有脊柱受累,关节强直,活动受限等。
?乏力:几乎全部病人所具有,尤以慢性患者为甚。
?头痛:为急性期的常见症状之一,个别头痛剧烈者常伴有脑膜刺激症状。慢性期患者在疲乏无力的同时,也经常伴有头痛。
?其他症状:心悸、神经痛、食欲不振、腹泻、便秘等。
治疗
早期足量应用抗菌药物,疗程需较长,必要时可重复疗程。
预防
对疫区的传染源进行检疫,治疗或捕杀病畜.加强畜产品的消毒和卫生监督,做好高危职业人群的劳动防护和菌苗接种。对流行区家畜普遍进行菌苗接种可防止本病流行。必要时可用药物预防。
—END—
编辑:杨卫丽
版权声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