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天的到来
大家外出踏青的次数也多起来了
如果大家在外出旅游的时候
经常和牛羊等一些毛发动物
进行亲密接触
回家后1~3周左右出现头疼发热
疑似一些感冒的症状
一定要小心
也许是布鲁氏菌病惹的祸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又称“懒汉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
发病率“逆势”增高倍
在我国,布鲁氏菌病年全国新发病例数仅有例,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传染性疾病大幅度减少,脊髓灰质炎、丝虫病、白喉等几乎销声匿迹。
然而,布鲁氏菌病竟能一路“逆袭”,在上世纪90年代后疫情出现反弹,并在年后发病数快速上升。年全国布鲁氏菌病新发病例高达例,较年增长接近倍。随着疾病防控的加强,近几年的发病数有所下降,但仍处于很高的水平。
喝新鲜羊奶、牛奶有风险
不少人认为,现挤现卖的奶更加新鲜有营养。然而,多地疾控部门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喝牛、羊奶如果贪“鲜”,往往会有布病感染的风险。布鲁氏杆菌在冰冻奶制品中可存活30天,新鲜奶酪中可存活50~天,在水、干燥土壤、动物皮毛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
它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引起感染,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儿童发病早期症状不典型,可能仅有发烧症状,容易被家长忽视。
福建健康提醒
只有经过专业的巴氏消毒法或超高温灭菌法,才足以有效杀灭奶中的布鲁氏杆菌。建议大家购买正规企业生产的乳制品,不要购买现挤现卖的牛奶、羊奶。
涮羊肉、烧烤可能感染布病
涮羊肉时,筷子夹取的地方没熟,或食用未彻底煮熟的肉类食材,都有可能感染布鲁氏菌,患上“布病”。
布氏菌不耐高温,在70℃的水中只能存活5到10分钟,℃的高温下不到1分钟就会死亡。
吃火锅涮肉或烧烤肉串时,不要以“鲜嫩”满足口舌之欢,而让布鲁氏菌乘虚而入,还是应该让肉类尽量达到一定时间的高温处理,防止“病从口入”。
福建健康提醒
吃火锅涮肉或烧烤肉串时,除了要让食材完全熟透,还需注意餐具应生熟分开,避免污染已经煮熟的食物。
感染布病的高危人群
人类对布病普遍易感。但兽医、牧工、家畜饲养员、挤奶工、屠宰工、皮毛收购员、毛纺工、制革工等行业的人群,是布病的高危人群。养牛、羊的人易患此病。
目前已知的布鲁氏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主要是羊、牛和猪。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可通过皮肤黏膜接触、呼吸道等途径传染给人类。
临床症状不典型,更需多重视
布鲁氏菌病临床表现多样,而且无特异性,被称为“怪病”,容易引起误诊误治。无论是临床医生还是普通百姓,均应对该病保持足够重视,才能更好地防病、治病。
发热
发热是布鲁氏菌病最典型症状,体温多在傍晚升高。高热时,患者往往神志清醒;体温下降时,患者不适症状明显加重。
多汗
多汗为布鲁氏菌病的主要症状,一般晚上多汗,睡后出汗增多,汗液粘稠。
关节痛
布鲁氏菌病可出现骨关节和肌肉的疼痛,疼痛与风湿病疼痛相似,大关节呈游走性疼痛。
倦怠乏力
所有患者均有此症状。
患有布病的人与正常人之间是不会进行传染的,布病为人畜感染传染病。一般的哺乳动物,比如说羊,牛,猪是人类布病的主要传染源,而人体不作为传染源,因为人体没有传染性,一般人感染布氏杆菌,多是有明显的接触史。
如何预防布病?
01
防止经皮肤和粘膜感染
1.饲养牛羊要远离居住地,定期进行畜间免疫及圈舍消毒。
2.防止由家畜流产物引起感染。接羔助产人员,在接羔助产和处理流产胎儿、死羔时,应做好个人防护。
3.皮毛消毒。剪毛、收购、保管、搬运和加工皮毛的人员,工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不要赤手接触皮毛,工作后应洗手、洗脸和洗澡,及时处理手上的伤口,工作场所应及时清扫、消毒。
4.防止经粘膜感染。夫妻之间不论男女在布病急性期或亚急性期,都禁止发生性活动。
02
防止经消化道感染
1.搞好饮食、饮水卫生,不吃不清洁或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食物,饭前洗手,不喝生水。
2.各种奶及制品必须经过消毒处理,才能食用。肉类等食品应煮熟煮透。
来源:福州疾控
图片:东南快报社健康新闻部
编辑:东南快报社健康新闻部
监制:陈懿萍
●今日开幕!年福建省肿瘤防治宣传周暨“中国抗癌日”活动正式启动
●别为“风度”不要“温度”,防范“倒春寒”这功课,得学!
●警惕!厨房里这几样东西可能藏有致癌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