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练习:男,吃了很多冷饮,晚上拉肚子。夏天很热,一般人汗流浃背,病人穿棉衣盖被子还觉得冷,不呕吐,拉肚子,每天大便十几次,不怎么臭,肚子痛,后重,感觉大便没排净,小便短赤,量少色黄,脉不沉而浮。
1.释证
穿棉衣盖被子还觉得冷-表,
拉肚子每天十几次,不怎么臭,肚子痛,后重–里,
小便短赤,量少色黄-表,脉不沉而浮-阳。
2.辨证
脉不沉而浮,拉肚子多次,这是里虚寒的太阴病。
怕冷,是身体的津液不足。
阴阳:阳
表里:表和里
虚实:虚
寒热:寒
3.抓大局
病人拉肚子,肚子痛,怕冷,这是里虚寒的太阴病。
吃凉的东西后肠胃弱拉肚子,导致津液虚。
4.开方
桂枝汤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
姜佐景开方:
桂枝,白芍,炙甘草各4.5,生姜二片,红枣4枚,六神曲,炒谷芽9,炒麦芽9,赤茯苓9
曹颖甫曰:本案桂枝汤证其四实为太阴病,盖桂枝汤为证见脉浮之本方,虽重棉叠衾,尚觉恶寒,有似麻黄汤证,不知桂枝汤证原自有啬啬恶寒者,况脉浮而不紧,其不为麻黄汤证明矣。因下利之为食滞也,加六神曲炒谷麦芽,因小便短赤也,加赤茯苓,可以悟随证加减之法矣。
《伤寒论》第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第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证也有啬啬恶寒,怕冷的表现。
脉浮不沉,也不紧,所以不是表实证,不用葛根汤、麻黄汤等发汗解表。脉没有微细弱,也没有手脚冰凉,所以不用四逆汤。
病人拉肚子是吃冷饮多了,饮食积滞,身体选择拉肚子排邪,把这些排出去。
Q:老师,有个问题。请问他这个怕冷,在桂枝汤中单加附子可以吗?
A:如果病人脉浮紧,流鼻涕打喷嚏,同时拉肚子腹痛,太阳阳明并病,可以用葛根汤;
如果病人手脚冰凉怕冷,脉微细,拉肚子很多次,可以用四逆汤;
如果病人自汗出,拉肚子,怕风,怕冷,脉微细,桂枝加附子汤。
病人虽然脉浮,怕冷,但是没有脉浮紧,主要是以拉肚子为主,这个是里虚寒的太阴病,病在里,里虚寒是大局,用桂枝汤。桂枝汤里面有生姜大枣炙甘草,可以建中补津液让肠胃暖和起来,生姜辛辣还有发表的势能,生姜可以多用些。
Q:请教老师,桂枝汤合理中汤合适么?
A:可以。这个大局是在里,只要健脾胃,都会有效果。桂枝汤一般认为是外证才用,但是太阴病里虚寒,姜草枣也可以建中。
如果用理中汤,病人的证是里寒明显,感觉胃凉,口水多,同时人参补津液,可能有心下痞硬的证。用了干姜,有点偏阴了。如果饮食积滞,吃了凉的东西,一般不用人参了,人参不利于排积滞。
Q:是不是怕冷这里能量损耗还是挺明显的,而葛根汤相对家麻黄多桂枝少,不合适?老师,这里里证为阴证,外为阳吗?
A:这个里证,但是脉没有到微细的程度,所以不用四逆汤。
刘老师讲的病位和能量区分人体,和伤寒论里面的六经病提纲所指有些细微不同。比如这个病人是太阴病,这里用桂枝汤,虽然是里虚寒,但是没有到阴证的程度,虽然是太阴病,不用附子。
这两套定位系统可以相辅相成,都不可或缺。或者从大方向上讲,是一样的,就是刘老师讲的特征非常明显的,清晰明了;六经提纲是大范围,如果弄明白了,是一回事。开始的时候为了容易入门,没有讲的那么广。
随力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