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边看文字边听节目
可以啊,你点上方音频就可以听节目啦
在今天的节目时间里,我们请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王甲云副司长,继续为大家介绍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解读。
主讲嘉宾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王甲云副司长
乡村讲堂
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的目标任务是什么呢?
就是将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四盟)玉米产区作为保护性耕作推广应用的重点,兼顾大豆、小麦。力争到年,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4亿亩,占东北地区适宜区域耕地总面积的70%左右,形成较为完善的保护性耕作政策支持体系、技术装备体系和推广应用体系。经过持续努力,保护性耕作成为东北地区适宜区域农业主流耕作技术,耕地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升,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增强。
在技术要求上主要是推广哪些技术呢?
重点推广秸秆覆盖还田免耕和秸秆覆盖还田少耕两种保护性耕作技术类型。地方可以结合本地区土壤、水分、积温等实际情况,创新完善和推广适宜本地区的具体技术模式,并进一步配套完善病虫草害防治、水肥运用和土壤深松等田间管理技术。要在保障粮食稳产丰产的前提下,尽量提高秸秆地表覆盖的比例,尽量减少土壤扰动,降低耕作次数和强度,提升保护性耕作质量。具体到作业环节:就是在前茬作物秋收后,应将秸秆覆盖还田和留茬,除了必要的深松外,不进行旋耕翻耕整地作业,避免出现冬农田裸露的情况;在这一条件下,春播时采用免耕播种机一次性完成开沟、播种、施肥、镇压等复式作业。对于秸秆量大的田块,可采用秸秆集行、条带耕作等少耕方式处理地表秸秆,确保播种质量。对于高标准保护性耕作应用基地实施地块,原则上应做到秸秆全量还田覆盖免少耕播种。
刚才我们了解了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的目标任务和技术要求,接下来请您再来介绍一下行动计划的工作安排。
行动计划的重点作了四个方面的安排,主要包括组织整县推进、强化技术支撑、提升装备能力和壮大实施主体。
一是组织整县推进。要求东北四省区人民政府要从现有工作基础等实际情况出发,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稳妥确定保护性耕作年度实施区域和面积。优先选择已有较好应用基础的县(市、区),分批开展整县推进,用3年左右时间,在县域内形成技术能到位、运行可持续的长效机制,保护性耕作面积占比原则上超过县域内适宜区域的50%以上,在其他县(市、区)扎实开展保护性耕作试点示范,循序渐进、逐步扩大实施面积,条件成熟的可组织整乡整村推进。
二是强化技术支撑。农业农村部组织成立由农机、栽培、土肥、植保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专家指导组,为实施行动计划提供决策服务和技术支撑。东北四省区农业农村部门分别成立省级专家组,研究制定主推技术模式和技术标准,开展技术培训与交流,指导基地建设。同时布局长期监测点,重点开展耕地土壤理化、生物性状、生产成本、作物产量变化、病虫草害变化和机具装备适用性等情况的监测试验,促进技术模式优化和机具装备升级。要加强基础研究,支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骨干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服务机构合作共建保护性耕作科研平台,研究基础性、长远性技术问题,建立健全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理论体系。
三是提升装备能力。引导科研单位、机械制造企业、材料工业企业集中优势力量,共建保护性耕作装备创新联盟和研发平台。开展高性能免耕播种机核心部件研发攻关,重点突破播种机切盘的金属材料及加工工艺、电控高速精量排种器的设计与制造等难题,加快产业化步伐。围绕保护性耕作关键机具产品质量、关键生产环节作业质量,抓紧制修订一批相关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根据不同区域、作物特点,优化保护性耕作装备整体配置方案。鼓励免耕播种机等关键机具制造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扩大中高端产品生产能力。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导向作用,引导农民购置秸秆还田机、高性能免耕播种机、精准施药机械、深松机械等保护性耕作机具。
四是壮大实施主体。支持有条件的农机合作社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承担保护性耕作补贴作业任务,带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积极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育壮大技术过硬、运行规范的保护性耕作专业服务队伍。鼓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农户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支持采用订单作业、生产托管等方式,积极发展“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实现机具共享、互利共赢,带动规模化经营、标准化作业。
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都有哪些政策支持呢?
中央财政安排了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补助资金,支持开展秸秆覆盖免少耕播种作业及建设高标准保护性耕作应用基地。秸秆覆盖免少耕播种作业补助对象为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农业经营主体和作业服务主体。补助标准由各地综合考虑本辖区工作基础、技术模式、成本费用等因素确定,可对不同区域不同技术模式实行差异化补助。在调研过程中,基层干部和农机手反映,大概每亩免耕播种作业补助40元比较合适。因此,在测算资金预算时,我们参考了40元这个补助标准。我们鼓励各地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先作业后补助、先公示后兑现”等方式实施,支持有条件的农机合作社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承担补助作业任务,提高补助实施效率和作业质量。
当前,我国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需要财政支持和重点投入的方面很多。中央明确提出,“要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在这一情况下,中央财政从现有渠道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开展秸秆免(少)耕播种作业。
为了推进行动计划的有效实施,切实发挥政策集聚效应,该如何做好项目资金的统筹呢?
除了要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导向作用,对保护性耕作机具实行优先补贴外。围绕东北黑土地保护这一战略任务,近年来国家已开展了黑土地保护试点、秸秆综合利用和深松整地三方面的专项工作,这与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的总体方向是一致的,但实施目标各有侧重,补贴环节和标准不尽相同,东北四省区在处理这些项目时,要坚持同向用力、相互衔接、整体联动、融合推进,充分发挥政策集聚效应和整体效能。要合理划分不同项目的重点实施区域,尽量不在水田区域及冷凉地块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尽量不在秸秆全量覆盖效果好的区域实施有秸秆离田内容的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在保护性耕作适宜区域内,如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其秸秆处理应尽量采用秸秆覆盖还田的方式,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秸秆离田和翻耕作业。几个项目的资金要坚持统筹利用、不重复安排。对正在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任务的地块,一般不再安排保护性耕作任务补助资金,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要将保护性耕作作为重要举措,两项任务地块不重叠。
对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任务,应充分利用保护性耕作补助资金,统筹实施免耕播种、秸秆还田等措施。对深松整地项目任务,可根据实际生产需要和技术结合,安排资金在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域实施。中央财政将保护性耕作列为约束性任务,要求整县实施推进,各地要严格按照管理要求,将任务落实到地块、到农户,按照任务量和补助标准安排落实资金,并加强绩效管理与考核;要统筹利用其他相关资金加大支持,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实施。
如何高质量实施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呢?
第一,提高思想认识。我们知道,保护性耕作从上世纪30年代就提出来了,而成为北美、南美地区的主流耕作技术则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这牵扯到观念、技术、机具等一系列问题,并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