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病人患缺血性肠病,出现便血,大便溏。兼见焦躁易怒,情绪低落,饱食后下腹隐痛。眠欠佳,思虑重,入睡难。脉滑,舌质略红,舌下小瘀。此为脾虚气滞,肠道郁火,寒热错杂。处方如下:姜半夏15,黄连6,干姜6,大枣15克(切开),炙甘草15,党参30,桂枝10,厚朴20,秦皮6,黄柏6,白头翁20,五付,水煎服,日一剂。(单位:克,下同)枳实20,党参20,茯苓15,白术10,炙甘草10,生麦芽15,姜半夏10,神曲12,干姜10,黄连6,木香20,栀子10,高粱米30,乌梅15,生山楂30,王不留行皮10,五付,水煎服,日一剂。上二方可交替服用,一天换一个药方。十天后复诊,病人自述大便出血消失,腹泻消失,胃胀下腹隐痛消失。现仍有思虑多,难入睡,焦躁易怒,情绪低落,咽干,自觉咽部难受,头晕,自觉一直没有力气,精力不足。脉滑略沉,左沉滑软,舌质略红,舌下小瘀。仍有脾虚,虚火上浮,兼有气血不足。再如方如下:党参30,白术10,茯苓20,炙甘草10,当归10,生黄芪30,龙眼肉10,大枣30切,生姜五片,木香10,酸枣仁10炒捣,远志10,生麦芽30,五付,水煎服,日一剂。桂枝15,灸甘草20,生龙骨30,生牡蛎30,吴茱萸6,小茴香10,生姜三片,巴戟天10,生黄芪20,当归10,白芍10,姜半夏10,茯苓15,黄柏3,芦根30,五付,水煎服,日一剂。上二方可交替服用,一天换一个药方。三诊自述,诸症消失,感觉非常好,精气神都好起来了。自述以前头发枯黄现已经变的顺滑了。分析:缺血性肠病,顾名思义是因为肠道管壁出现缺血而表现出的一系列的症状。现代医学往往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从中医来分析,这是脾虚。因为脾主统血,脾虚则统血无力,导致血溢于肠道。从此案来看,首诊时病人表现为几组不同的病机:一是胃气不和,上热中寒,我用了黄连汤;二是肠道郁火,我用的是白头翁汤;三是脾虚气滞,寒热错杂,我用的是枳实消痞丸。在辨证用方时,我有如下考虑:其一,考虑到病机复杂,单用一方恐不能兼顾多个病机,故选择两个药方,嘱病人交替服用。其二,考虑到病人主要因便血而焦虑,若不能解除便血症状,焦虑很难缓解。故施方时先治便血。考虑到病人兼有腹泻,故在方中加高粱米、乌梅、生山楂、王不留行皮,即取其收敛止泻之功。从疗效来看,方药对证,以上诸病机消失,便血以及腹痛、腹泻的症状亦得以缓解。二诊时,病人已经没有便血症状,主要显露出来的是脾虚的病机,故重在养脾养心。其病机仍有多个,一是心脾两虚,心神失养,我用的是归脾丸;二是气血不足,我用的是当归补血汤;三是肝阳不舒,心神不畅,我用的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归脾丸单用一方,加生麦芽疏畅肝气,以补益心脾,调畅肝气;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当归血汤,再加味温运肝阳诸药,如吴茱萸、小茴香、巴戟天,加升降气机之药,如姜半夏、茯苓,加白芍以敛肝,加黄柏以收敛升浮的木火。诸药合方,正好解除了以上病机,故诸症皆能得以缓解。再看此病人出生时的五运六气,其出生于甲辰年四之气,大运为土运太过,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主气太阴湿土,客气厥阴风木。从中可见,大运、在泉、主气以及地支辰的属性皆为土,明显是土运太过,容易导致脾胃滞塞,气机不畅。我从临床来观察,凡是土运太过的人,其病往往在脾和肾。在脾则脾运易滞,气血不能化生,甚至会导致各种肿瘤;在肾则土能制水,导致肾虚。现代医学所谓的缺血性肠病,从其症状来分析,当属于脾病的范畴。一方面,与脾失统血相关;另一方面,与脾主运化相关。
欢迎大家点击下方图片购买选择中医推荐产品??点击图片购买“润肺茶”
其功用:养阴敛肺
清咽止咳,兼预防秋冬季感冒
??
补正气阳气,助肾阳、促睡眠
久服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延年益寿
选择中医推荐商品聪明散
点击上方图片进行购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