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地点系列的第七篇,也是最后一篇。摘录自严飞《城市的张望》。
“在这个小小的城市里,其实有许多地方可以去走走……而我们,终日行走在几条忙碌的大街上,挤在行色匆匆的人群中,只见许多苍白的脸。”
--西西《我城》
香港给我们的印象,有很多来源于港片,比如《天水围的日与夜》里,琐碎生活中的家长里短;《旺角卡门》中,活跃在街头的深情的古惑仔;《重庆森林》的现代传奇与平凡爱情……然而影像中的香港,毕竟与真实的香港有一段距离。香港本土人,或者在香港居住过一定时间的人,如何看待香港?
我们从《城市的张望》中,摘录来自于写作、出版、音乐、绘画等七个不同领域“港人”的七种“港声”,为我们了解多元而丰富的香港提供几种视角。
香港文学:这个城市有很多值得写的地方
韩丽珠(香港作家):
香港是个很奇怪的社会。一方面,在香港,主流价值观无所不在,我不知道,作家如何才能拥有一片创造世界的净土。我甚至不能告诉别人自己全职写作。因为他们会问:作家写甚么?小说是甚么?是爱情的还是其他的?和散文有甚么分别?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你让他们买一本小说了解下,他们又会问:可以在哪里买到小说?然后你又要解释书店在哪里,甚么是二楼书店。
香港的二楼书店在年代出现,由于利润微薄,通常设在租金较地铺低廉的二楼。
但另一方面,在香港文学创作处于边缘地带,对作家来说反而有好处。因为这样作家想写甚么都可以,有很多可能性。从大环境来看,香港也适合写作,但我所说的适合不是指有钱、有机会、能获得支持或平台,而是指这个城市有很多值得写的地方。
香港社会:一个灿烂的异数
邓小桦(诗人、评论人):
香港是一个很没有耐心的社会,虽然它有好的一面,就是生活节奏很快,流动性很大,但是负面的情况也已经显现,就是基本上不能忍受一些难以理解的东西,这个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写文章,你很难写得稍微深入一点,或者向世界大众传媒水平看齐,因为没人会看懂,有些人会觉得你是在冒犯他,会反问你为甚么要写我看不懂的东西。
对人的看法也是如此,有时你不知道在公园干甚么,会古古怪怪的傻里吧唧地站着,像是在树下沉思。公园是一个公共空间,你应该能够忍受这种世界上存在着不了解他在干甚么的人,但是现在的香港人却不是这样想的,他们会认为:有人在做我不大理解的事情,他是不是对我有威胁,然后会去投诉他。就好比可能年轻人会做古古怪怪的事情,有一些其他想法,而这些事情老师理应理解。但现在香港社会的情况是,老师无法理解小孩,不能容忍他做奇怪的事情,会用很多条条框框去约束他,所以我刚才说香港人没耐心去了解和接受一些自己不懂的东西,这种情况是从阅读层面延伸到其他层面的,所以我们需要从阅读开始处理这种情况。
香港电影《一念无明》
有时候内地会比香港更自由,传达过来的也是一种很自由的东西,其实我看两地不是竞争而是交流的问题,如果内地传过来的东西财大气粗,那就不适合香港。但是在香港的内地杂志还可以,真的是在引领时尚,但香港的时尚一成不变,而香港的时尚杂志是世界上最没有意义的东西之一,因为它根本不是为读者运作的,它是为广告商运作的,所以它的内容一点也不好看,也无所谓反哺。
我是内地来的,一直对内地有一定的关怀,但我会以香港的方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