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和发热
摸一下你的手,感受你的体温。
有的人是凉爽的,而有的人是温热的。
摸体温不能准确的描述你的体温。
因为这些都是你对体温的感知——温觉感受。
人是恒温动物,体温会一直维持在一个恒定的范围。
不过,生病的时候,体温可以低很多,也可以高很多。但温度最高也不会超过42度。
01
体温如何维持,如何发热
体温是如何维持的呢?
人维持体温,有一个内在的系统在调节人体温度。
它通过大脑和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调节,经过神经、体液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产热=散热——表现温度不变;
产热散热——表现温度升高;
产热散热——表现温度下降。
而内在的调节系统有一个温度调定点。
温度高了,机体就会反馈调低。
体温会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像水箱里一边放水,一边进水,维持水平面不变,处于动态平衡。
故而正常体温不是一个具体的温度点,而是一个温度范围。
发热
这里指的不是单纯的发热
而是指体温高于正常体温的温度
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摄氏度左右
妇女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略高于正常
其人体发热的内在原因是:
一些外来物质作用于机体或某些原因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引起发热。
02
发热的秘诀
秘诀一:外源性致热源
外源性致热源:能引起机体发热外来异物
比如:
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
炎症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
抗原抗体复合物
某些类固醇物质
多糖体成分及多核苷酸,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等
致热过程:
外源性致热原——激活一些白细胞——使之产生并释放内源性制热源——其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秘诀二:内源性制热源,又称白细胞致热原
白细胞致热原:机体原生发热物质
比如:
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
致热过程:
其通过血脑脊液屏障——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升高
体温调定点升高:
一方面
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或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阵缩,产热增加
另一方面
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停止排汗,散热减少
注意:不是单纯地机体发热,而是体温调定点上升
秘诀三:破坏体温调节中枢
比如: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
03
发热原因
发热原因一: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带来了许多外来致热源
发热原因二:非感染性发热
机体出现内伤或者紊乱
比如:
物理及化学性损害
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
04
有意思的体温变化
一、发热的分度
以口腔温度为标准
低热37.3-38摄氏度
中等度热38.1-39摄氏度
高热39.1-41摄氏度
超高热41度以上
二、发热过程及发热类型
1、发热过程:
a体温上升期
表现:
体温上升期常有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胃寒或寒战等现象
体温上升有两种方式
一骤升期:
体温在数小时内到达39-40摄氏度或以上,常伴有寒战,小儿易惊厥
二缓升期:
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到高峰,多不伴寒战
b高热期
体温上升至高峰之后,保持一段时间,持续时间可因病因的不同有差异
c体温下降期
表现
为出汗多,皮肤潮湿
体温下降有两种方式
一骤降:
体温于数小时内迅速下降是正常,常伴有大汗淋漓
二渐降:
体温在数天内逐渐降至正常
2、发热类型
热型:
发病病人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在起来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称为热型
常见的发热类型
1、稽留热:
温度停留
体温恒定的维持在39-40摄氏度以上
2、弛张热:
张弛范围2度
又称败血症热,体温常在39摄氏度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度,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3、间歇热:
间歇性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发热期短,间歇期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反复
4、波状热:
逐渐波动
体温逐渐上升到39摄氏度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每个时期都持续数天,如此反复
5、回归热:
急剧回归
体温急剧上升到39摄氏度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两个时期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第一次
6、不规则热: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05
除了发热,身体还会……
发热往往不是单纯地身高体温,还会干掉点别的
比如一些的伴随症状
平常会见到
寒战、结膜充血
严重点的还会
起疱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
出血、关节肿痛、皮疹、昏迷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