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源人兽共患病防控战略研究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比较好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

  实验动物是“创新型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之一,是生命科学、生物医学研究以及医药研发的重要支撑条件,对提高国家医疗水平,保障人类健康、食品安全、生物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实验动物潜在的或已发的人兽共患病,严重威胁实验动物质量,干扰科学研究的实验结果,同时可造成人类感染,存在生物安全隐患。只有切实加强对实验动物源人兽共患病的防控,才能保障实验动物的生物安全,为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科技的发展提供支撑条件,促进不同学科的共同发展,为国家医疗和生物医药产业提供长效支持,有效维护人类健康。

  实验动物源人兽共患病的主要病原及危害

  国家科技部建立的实验动物许可证制度和质量保障体系,有效减少了实验动物源人兽共患病的发生。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多数实验动物感染事件被隐瞒不报,所以能统计到的病例很少。实验动物源人兽共患病可通过各种实验活动传染给人,按照病原种类,可将其分为病毒病、细菌病、立克次体病和寄生虫病等。

  实验动物源人兽共患病防控现状

  我国建立了实验动物管理体系、实验动物国家标准体系、实验动物种子资源体系、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体系和许可证制度,形成了实验动物质量保障体系雏形,对提高实验动物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验动物管理体系。我国实验动物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科技部主管全国实验动物工作,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负责管理本部门的实验动物工作,农业部兽医局主管农业系统实验动物工作,将实验动物管理办公室设在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各省市科技厅(委)主管本地区的实验动物工作。年某农业大学布鲁氏杆菌感染28人事件暴露了农业系统对实验动物的监管还存在一些问题。年1月成立的农业部第二届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以及年9月由农业部、卫生计生委印发的《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年)》,都有助于改善农业系统实验动物源人兽共患病防控问题。

  实验动物国家标准体系。我国已经建立实验动物遗传、微生物、寄生虫、营养和环境设施等五个方面的国家标准,包括17项强制性标准和71项推荐性标准,以及10项无特定病原菌(SPF)鸡微生物检测标准。实验动物国家标准体系的建立,为实验动物质量检测和许可证颁发提供了技术保障,对实验动物质量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验动物种质供应体系。我国现有啮齿类、兔类、禽类、犬类、非人灵长类、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和数据资源中心等七个种质资源单位,国家卫生计生委比较医学重点实验室重点开展了疾病动物模型的资源保存工作。以上机构在引进、收集和保存实验动物品种、品系,研究实验动物保种新技术,培育实验动物新品种、品系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体系。全面提高实验动物质量,就必须依赖于标准化的检测手段和健全的实验动物质量检测网络。科技部确立了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机构组成的实验动物质量检测网络,建立了6个国家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机构,设立了26个省级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机构,基本覆盖了全国范围。

  实验动物许可证制度。我国实行实验动物生产、使用许可证制度,颁布、实施并修订了实验动物质量国家标准,全国20多个省(市、区)也相继出台了关于实验动物管理的地方法规,并成立了相应的实验动物管理机构。

  实验动物源人兽共患病防控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指导思想。对实验动物源人兽共患病的防控,应严格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年修订)》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年修订)》的精神,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秉持“同一个地球、同一个健康和同一个医学”的科学理念,按照国家《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实验动物国家标准》和《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的要求,从实验动物源控制、净化和消除人兽共患病的发生和流行等方面入手,为我国实验动物事业的健康发展以及创新性国家的建设保驾护航。

  战略目标。近期目标(—年)是完成国家实验动物源人兽共患病防控现状的调研和风险评估,补充完善防控管理机构,建立国家及省级防控技术(研究)平台,制定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初步构建国家防控体系,基本控制实验动物源人兽共患病。远期目标(—年)是建成健全有效的实验动物源人兽共患病国家防控体系,有效控制和消灭实验动物源人兽共患病。

  实验动物源人兽共患病防控战略措施

  由科技部牵头,建立多行业、多部门协作的管理体系。厘清实验动物管理主体责任,发挥中央政府的政策引导、财政投入和顶层设计职能,强化实验动物产业及人兽共患病防控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建立由科技部牵头,多行业、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实验动物管理机构,逐步消除行业间、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引导实验动物产业健康、有序、科学发展。

  完善实验动物管理相关法规、标准和管理办法。制定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实验动物管理相关法规和标准,适时修订、发布《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确立实验动物法制化和标准化管理的战略地位。运用市场经济的科学管理手段使实验动物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推动我国实验动物的健康发展,这将会从法律上确保实验动物源人兽共患病防控的战略地位和执行效力。

  实验动物源人兽共患病防控的政策建议

  加强实验动物源人兽共患病的日常检疫,推动动态监测。实验动物健康监测是保证实验动物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措施,包括动物遗传、微生物及寄生虫、营养与饲料、环境设施等多个方面,其中实验动物微生物及寄生虫携带情况检测是保证实验动物质量的关键指标,属于必检项和否决项。因此,要加强国家和省级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机构建设,合理布局,形成覆盖全国的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机构网络,更好地开展实验动物质量第三方检测和评价工作;加强国家级实验动物种子资源中心和实验动物质量认证机构及监测网络的建设和管理,引导和扶持特有实验动物生产基地建设,从动物种子生产源头及质量控制关键环节入手,排除人兽共患病病原感染和携带的可能性。

  开展实验用动物、特种动物危险病原谱调查与质量控制标准化建设。加强实验用动物和特种动物人兽共患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及时掌握病原感染情况和疫情动态,开展实验动物源人兽共患病的风险评估和预警工作。结合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的无疫区建设规划,有重点的净化和排除疫病。积极推进猪、牛、羊、犬、猴等大中型实验用动物的实验动物化管理和标准化建设,逐步实现家畜禽和灵长类实验动物的SPF化。

  建立野生动物和模型动物实验动物化管理规范与技术方法。规范我国野生动物和特有动物资源的实验动物化管理,加强种质资源创新和利用能力建设,规范野生动物和模型动物资源利用的管理,加强实验动物化培育进程,增强灵长类、啮齿类野生动物以及小型猪等种质资源创新和利用能力,防止自然疫源性疫病传播到家畜、家禽和人类。

  加强动物实验中的病原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制定我国实验动物源人兽共患病中长期防控规划,明确防控目标,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逐步控制、净化和根除策略。发挥实验动物行业学会和单位内部的自律作用,实验动物管理和使用委员会(IACUC)应加强人兽共患病病原和动物危险病原的生物安全管理,保障实验人员、实验动物及环境的公共卫生安全。

  加强国内实验室间实验动物移动的病原检测与管理。理顺实验动物管理体系,加强实验动物行业协会、单位内部监管与自律机制,实施实验动物及动物实验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市场化运作,解决跨国、跨地区、跨实验室间实验动物移动中存在的疫病安全问题。

  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工作。加大对实验动物相关领域学科的建设,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扩大培养规模和层次,重点培养动物疫病防控急需的专业人才,以适应我国实验动物事业发展的需要。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我国每年进口大量的实验动物,科研人员也经常采用国际技术合作的方式引进所需动物模型,但引进动物的同时也可能将未知的病原引入我国,因此需要加强我国实验动物源人兽共患病病原检测和防控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的人兽共患新发病病原检测能力,合理利用国际优势资源和市场,促进我国实验动物行业可持续发展。

  对于实验动物源人兽共患病防控,实施“国家网控战略”,重点建设“四大”工程,即“实验动物种子质量工程”“人兽共患病在线监测工程”“人兽共患病病原检测与防治能力创新工程”“实验动物产业化发展引领工程”,到年建成健全国家防控体系,可最大程度地减少实验动物中人兽共患病的发生及危害。

《实验动物源人兽共患病防控战略研究》原文,   中国兽医发布由农业部兽医局主管,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主办,《中国动物检疫》编辑部承办。欢迎您积极投稿、建言献策,投稿邮箱:zgsyfb

cahec.cn,联系-。《实验动物源人兽共患病防控战略研究》作者孔琪等7人已将本文在中国动物检疫,(02)发表。本文为原创信息,转载请标明出处:中国兽医发布。中国兽医发布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xuebiao.com/blsgjbyf/1410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