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我区顺利开展自然疫源性疾病和

白癜风症状图 http://m.39.net/pf/a_5208491.html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可长期存在的疾病,简单来说,就是由动物带来的,而又能传染给人的疾病,包括鼠疫、布病、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板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虫媒传染病是由病媒生物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包括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寨卡病毒病、黄热病等。

上述疾病在我区较为罕见,但在本市其他区、周边省市以及国外时有发病的报告。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交通的便捷,居民外出工作、旅行等的机会增加,如果不了解相关疾病的防治知识,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就有可能增加发生感染的风险。另外,部分疾病存在职业暴露的可能(如牛羊的饲养、屠宰等人员可感染布病)。因此有必要通过宣传提高居民加强对这些疾病的认识,在日常生活、职业过程中以及外出旅行工作中主动采取防护措施,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近期,全区各级医疗机构开展了以“整治环境,防蚊、防蜱、灭鼠,预防疾病保健康”为主题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虫媒传染病防治宣传活动。

区疾控中心急传科及病媒消毒科联合夏阳、盈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桥梓湾商业广场开展了现场宣传、咨询活动。活动期间通过发放宣传折页、展示宣传版面、悬挂横幅以及现场咨询等形式向来往居民进行宣传。

各级医疗机构在区疾控统一组织下,针对辖区内人员聚集地、工矿企业、重点职业人群等开展了多维度的宣传。为了解居民对相关疾病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本次宣传还选择部分居民开展了“自然疫源和虫媒传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

下滑更精彩

知识点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

一、流行特征

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国家和地区,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3-14天。

突发高热:持续3-7天。

三痛:剧烈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疼痛。

皮疹:麻疹样、猩红热样、白班样、荨麻疹样。

出血:皮肤、齿龈、鼻腔等,束臂试验阳性。

乏力及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三、预防控制措施

如果病人出现如下三种情况:

√发病前14天到过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

√发病前14天有可疑的蚊虫叮咬史。

√出现上述登革热症状。

立即考虑:

√医院就诊,并采样进行登革热相关的实验室检测。

√立即与所在区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系。

√避免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被蚊虫叮咬。

预防控制措施:

√早发现、早隔离、及早就地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一般治疗、预防性治疗。

√预防出血、休克出现。

流行性乙型脑炎

一、什么是流行性乙型脑炎?

简称乙脑,也称日本脑炎,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虫媒传播传染病,乙脑具有发病急、进程快、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等特点。

乙脑的流行季节为每年7-9月,其中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乙脑通过携带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传播,其中三带喙库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

乙脑发病主要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但近年来成人发病呈增多趋势。

二、临床表现

乙脑发病后的主要临床症状为高热(体温通常在39℃以上并持续不退)、剧烈头痛、惊厥和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并可以出现烦躁不安、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因呼吸衰竭死亡或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

三、预防控制措施

乙脑是可以预防的传染病,有效的预防措施包括:

√做好防蚊、灭蚊,消灭蚊虫孳生地。保持家畜、禽舍的卫生,消除积水,填平洼地。

√对易感人群接种乙脑疫苗。8个月龄儿童应接种第一针乙脑减毒活疫苗,2岁时加强一针。

√流行季节出现持续高热、头痛、抽搐等类似症状,医院就诊,及早明确诊断,以免贻误病情。

流行性出血热

一、出血热是什么?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通过鼠类传播的传染病。

二、流行特征

出血热的流行季节为每年的5-7月,11月-次年1月。

人主要通过鼠类宿主动物或其排泄的尿、粪或唾液,经气溶胶吸入、破损皮肤侵入、进食被鼠类污染的食物或寄生虫叮咬等途径而感染。

人群对出血热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以青壮年为主。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4-48天,2周多见。主要表现为发热(38℃以上),全身酸痛乏力,伴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

会出现面部、颈部和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醉酒貌。腋下和胸、背部皮肤有出血点。

随之出现的是低血压休克,少尿和多尿,病情严重患者肾功能衰竭导致死亡,轻型患者多有发热、多尿,经治疗很快恢复。

四、预防控制措施

√灭鼠、防鼠是防止传染的关键。居民住宅区和村镇周围可用药物等灭鼠,农作物储存应装防鼠设备。

√野外作业的住地要做好内外的清洁卫生,清洁室内外的杂草,减少鼠、螨栖息和接触感染。

√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防护,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污染的食品。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

一、布病是什么?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长期发热、关节痛等,且易呈慢性。

二、流性特征

主要分布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有向农区和城市蔓延的趋势。

传染源主要为各种饲养动物和野生动物,以牛、羊、猪为主。

传播途径主要有经体表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经消化道感染、经呼吸道感染等。

兽医、放牧员、饲养员、屠宰工、挤奶及乳肉加工人员、研究人员都可能感染布病。

三、临床表现

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肌肉和关节酸痛,乏力、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和体征。

所有有接触史的个体,出现以下症状时需医院就诊:

√急性期症状:发热、寒战、头痛、后背痛、关节痛等不适症状、偶见腹泻。

√亚急性期症状:肌肉痛、头痛、颈痛、发热、多汗。

√慢性期症状:厌食、体重减轻、腹痛、关节痛、头痛、背痛、虚弱、易激惹、失眠、抑郁、便秘。

四、预防控制措施

√不要食用未经消毒或来源不明的奶制品和牲畜器官。

√与牛、羊、猪等牲畜接触时(饲养、屠宰、清洗内脏、接生等)注意个人防护。

1.工作时应穿戴工作服、胶鞋、口罩、手套、围裙等,并配有脸盆、肥皂、消毒药品、毛巾等。

2.禁止将工作服等防护用品传出工作场所或拿回住处,可用煮沸、蒸汽或3%来苏尔3.浸泡消毒。工作中禁止吸烟、喝水、吃食物。

4.接生时做好防护,禁止赤手助产、抓羊羔、胎盘等。

√对污染地区和用具应及时进行严格消毒处理。

√疫苗接种(免疫对象局限于疫区内职业人群及受威胁的高危人群)。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xuebiao.com/blsgjbyf/1692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