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编辑求职招聘QQ群 http://news.gdssnews.com/news/redianxinwen/1134.html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课程。是基础医学通往临床医学的“桥梁”之一。在医学的学习生涯中,诊断学,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诊断学的内容,分为症状诊断,检体诊断,实验诊断,器械检查和病历书写和诊断方法。其中,症状诊断分为,问诊与常见症状两部分来学习。器械检查又包含有心电图诊断,肺功能检查,内镜检查,脑电图和脑电地形图等。症状的第一节,是发热。?发热??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出现调节性体温升高。1、??感染性发热:各种微生物病原体侵入人体可导致感染性发热。2、?非感染性发热:由病原体以外的其他病因引起的发热(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2)抗原—抗体反应(3)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4)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5)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7)生理性发热?1、?致热原性发热①外致热原: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②炎性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③抗原—抗体复合物④某些类固醇物质2、?非致热原性发热(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2)产热过多(3)散热减少1、?口腔温度在37.3℃及以上,可认为有发热。①低热②中等度热③高热④超高热(41.0,+∞)〔上述温度均为口测法〕2、?发热的临床过程(1)体温上升期(2)高热持续期(3)体温下降期??3、热型????(1)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以上,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见于肺炎链球菌肺炎、伤寒和斑疹伤寒高热期。(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较大,1天内体温差在2℃以上,但最低体温在正常之上,较多见于风湿热、败血症、脓毒血症、肝脓肿、严重肺结核等。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间歇期)交替出现,体温骤升可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或正常以下,间歇数小时至数日又如此反复发作,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日后即有规律的交替一次。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再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4、?热程(1)急性发热:热程在两周以内。常为高热,急性感染占首位。病原体中以细菌最为常见,其次为病毒。
(2)长期不明原因发热:持续发热三周以上,体温≥38.5℃,且经过完整的诊断过程后,仍无法明确诊断的。以弛张热和不规则热为主。
(3)慢性低热:凡口腔温度在37.3~38.0℃、除生理性原因并持续一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低热。一般可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器质性以慢性感染为多,功能性可见于自助神经功能紊乱。
?问诊
首先要保护好医者自身。发热有很多时候是由传染病造成的,医者应戴好口罩,手套之类的防护工具。
①询问发热情况
②分析热型
③询问伴随症状
④询问传染病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