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序浅释》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于三藩市佛教讲堂
一九七一年六月十三日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序分二
A1总叙名意A2归敬请加
A1分十
B1标举宗体B2别叹能诠B3教主难思
B4说仪周普B5言该本末B6旨趣玄微
B7成益顿超B8结叹弘远B9感庆逢遇
B10略释名题
B6分二
C1理事无碍C2事事无碍
C1分二
D1示三大D2融真妄
今D1D2
D1示三大
“其为旨也,冥真体于万化之域,显德相于重玄之门;用繁兴以恒如,智周鉴而常静。”
“其为旨也”:这一段文是说这个旨趣的玄微。旨,是宗旨;趣,是趣向。这部经宗旨的趣向,玄妙而精微。
“冥真体于万化之域”:冥,是冥契,就是契合的意思。契合这个真体。这真体,也就是这个本体。万化,就是这世间一个造化之开始,也就是一个造化之总,所以叫万化。域,是疆界、地方,也可以当“处”字讲。你若不懂那个“域”字,这个字的意思就是“那个地方”。
冥真体,就是契合这个本体;本体,也就是佛的法身。佛的法身是什么样子呢?也就是个法性;法性是怎么样子呢?
法性如虚空,无取亦无见;
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
法性如虚空,法性像虚空似的。无取,没有法子取;你不能说法性在这儿,我把它搬到这个地方,没有法子搬的,你没有法子取的,没有法子可以拿得到。亦无见,也看不见的;为什么?因为它像虚空似的,你怎么可以见?说:“把这个虚空拿来我看看,我看一看虚空”,你拿不到的,虚空是无边无际的,你看不见虚空是个什么样子;虚空就是什么也没有的。什么也没有,你说它是个什么样子?没有样子,所以说“亦无见”。
性空即是佛,你能性体达到空寂了,这就是佛;不可得思量,也就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前边已经讲过了,“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就是好像虚空似的。你们谁要是能像虚空似的,谁就是佛了;你要是不能像虚空似的,那还要修行。佛就好像虚空一样的,所以说“冥真体于万化之域”。虽然是虚空,但是还有妙有,真空里边能生妙有,妙有不碍虚空,虚空不碍妙有,所以──
“显德相于重玄之门”:显,显露出来。德相,也就是万德之相,佛的功德相;显佛的功德相于重玄之门。重玄,就是玄之又玄;之门,也就是那个众妙门。这个重玄之门,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于重玄之门,这个门是非常地玄妙,佛的德相在玄妙的门径里头,都能显现出来。
讲起佛的德相,是说不完的。有这么一首偈颂,是讲佛的德相──
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
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
“刹尘心念可数知”,刹尘,就是法界微尘刹海的国土,不知有多少;好像刹尘那么多的心念,也可以数得知道有多少。“大海中水可饮尽”,那大海的水,没有法子可饮得尽的,但是也算可以喝乾了它──这一口,就把五湖四海的水,都给喝尽了。
“虚空可量风可系”,虚空本来不可量的,没有数量的,但是也算可以数量出来有多少虚空。这个风,你用绳子也拴不住它;假设你有神通,你可以把风拴住,可以把虚空量出来多少。大海的水,你用神通一口把它都喝乾了。“无能尽说佛功德”,刹尘的心念都可以数尽,都可以用算术算明白了,可是没有办法能说出佛的功德有多少。
所以说“显德相于重玄之门”,为什么说“重玄”呢?就是重重无尽、无尽重重。
“用繁兴以恒如”:它这个用途多得不得了。繁,就是多;兴,是兴起来。用繁兴,就是用途很多。以恒如,就是常常的;这“如”也是“静”,也就是“不动”的意思。
“智周鉴而常静”:智慧周遍来观察;鉴,是观察。常静,就是恒静。
D2融真妄
“真妄交彻,即凡心而见佛心;事理双修,依本智而求佛智。”
“真妄交彻”:什么是真?什么是妄?“妄”是从“真”那儿来的;“真”是从“妄”有的。所以“真不离妄,妄不离真”,这叫真妄交彻。好像什么呢?好像水的波浪和湿性是一样,波浪不离这个湿性,但是这个湿性可不是波浪。这“湿性”和“波浪”,也就譬喻“真”和“妄”是一样的。妄就是波浪,在湿性里边生出一种波浪,这就有了妄,这湿性就是个真。所以在波浪里边也就有这个湿性,可是湿性的本体没有波浪,单单湿,它不一定有波浪。所以就譬喻“真妄交彻”这个道理──但是在“真”里边也包含有“妄”,“妄”里边也包含有“真”,虽然是两个名称,但是它原来是一体的,原来都有湿性。
在《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为什么不求真呢?真也没有个相;为什么不断妄呢?妄也没有一个相貌。你要是迷的时候,就是妄;你要是悟的时候,就是真,所以叫真妄交彻。这个真妄交彻,彼此不相舍离的,所以才说──
“即凡心而见佛心”:就在这凡夫的心,你就可以见到佛心。可是凡夫可以成佛,但佛是不是又可以做凡夫呢?不能这样讲;因为佛若再做凡夫,那么人就不需要做佛了。佛不做凡夫,如果佛化身去做凡夫,佛本体是如如不动的。那么凡夫是不是永远都是凡夫呢?不是,就在凡夫的心性里边,就可以见到佛性。因此应该这么样讲:“凡夫可以成佛”,不可以说:“佛又可以成凡夫”。
即凡心而见佛心,就在凡夫这个境界上,就可以见到佛的境界。为什么呢?因为真妄交彻,是离不开的。所以众生怎么就可以成佛呢?就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不单单是人,所有的众生都可以成佛。
有人说:“讲了这么多天,什么叫众生呢?众生、众生,讲来讲去也不知道。”
我现在告诉你,这个众生一般来讲,有胎生、卵生、湿生、化生。
“胎因情有”,胎是因为有情,父母有这种情感,才生出子女来。
“卵惟想生”,卵生的众生就是由想而生的。好像鸡抱鸡蛋,它趴在那个鸡蛋上想:“我这个鸡子,或者是鸡女就快生出来了,就快出来了……”它一天到晚这么想,想来想去,也不出来,就趴在那地方也不动了。因为那老母鸡一定要鸡子出来,就想:“一定要出来,一定要生,快点!”它就这么想,想来想去,啊!果然遂心满愿,这个小鸡子就生出来了。小鸡子一生出,母鸡就用嘴把蛋给啄开了,一啄开了,啊!母鸡就欢喜得不得了。母鸡在那儿热得把身毛都脱去了,它也不走,甚至于豁出命来,死了都要把这个鸡女、鸡子,生出来。你看!这就因为想而想出来的。以前母鸡下蛋,也就预备生鸡子、鸡女,所以抱在一起就生出来了。
母鸡抱小鸡子的时候,没有杂念,不打其他的妄想,那真是专一了,真是没有杂念了!就是只有这一个妄想:“快一点、快一点,再等一天就可以了。”那么第二天呢?再多等一天,等来等去,等到三七二十一天,或者四七二十八天,就生出小鸡子来了。
“湿以合感”,湿生就是湿和他物有和合的机会,而生出这个生物来;好像湿和土互相一和合,那地方有一点不垢不净的样子,它就生出来了。你说它干净,也不是干净;你说它邋遢,也没有生虫子。这时候,它还没有生虫子,可是等不多久,这个水土相合的地方,得到太阳光这种种的因缘,啊!它就生出来了,或者生出虫子呀,或者生出蝴蝶之类的。
“化以离应”,好像蝴蝶是由蛹化出来的。
若讲十二类生,除了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之外,还有“有色”,就有形色可见的;“无色”,就是无形色可见的;“有想”,有有想的众生;“无想”,没有想的众生。又有“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的众生。有这么多种类的众生,你若想详细明白,可以研究《楞严经》;因为《楞严经》上说得很明白。
众生,就是众缘和合而生──很多的因缘帮助他生的,所以叫众生。众生可以成佛,因为都有佛性;因为这样,所以说“真妄交彻,即凡心而见佛心”。
“事理双修”:事,是事相;理,是理体。事,是有相的;理,是无形的。无形,这是个理;好像我们成佛,我们成什么佛?就成这一个理;我们知道有这一种道理,所以要依据这个理来修。《华严经》讲四种法界,就是(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现在讲“事理双修”──又修事相,又修理体;事也不碍理,理也不碍事。
“依本智而求佛智”:本智,是我们每一个人本有的智慧;依照我们本有的智慧,来求得成佛的智慧。成佛的智慧,也就是证得我们本来的智慧。我们人人都有本智,所以人人都可以开佛的智慧;要是没有这个根本的智慧,也就不会成佛。这不单人人都有,一切众生都有这种根本的智慧,所以才说“事理双修,依本智而求佛智”。
我们把这《华严经》研究明白了,也就“即凡心而见佛心”;你再能依照这《华严经》的方法来修行,也就是“依本智而求佛智”,得到佛的智慧。你不读《华严经》,不知道佛的真富贵;这《华严经》就是佛最大的宝藏,无价的珍宝都在这《华严经》里头呢!所以听过《华严经》的人,就知道这佛法的妙处了。
你们各位,如果从一开始,我讲多少,你们就把它读熟了,不要那个经的本子,就能背得出来,那么到现在就背了很多了。但是从一开始,也没有这样做,到现在也就忘了很多了;想要再把它背下来,就觉得很多。不过有志者事竟成,你要是有这种心的话,还可以来得及;等下个礼拜天,可以背给我听一听,我看看都是谁能背得出。若都背不出呢?也没有关系;若都能背得出呢?那是更好了,我很欢喜。那么都背不出呢,我也不会不欢喜,因为我有这么一句,说EverythingsOK!(怎么样都好!),所以若有一个不欢喜,那就是不OK了。
恭录自《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点击底角蓝字“阅读原文”,更多《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连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