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老李曰:近日吾感发热,未曾冒雨受寒,奈何而起,不知其由?
老李曰:发热一症,无非阴阳两端,产之多,而散之少也。
何故产之多,有外因、内因、不内外因,外因之因,最多,由细菌、病毒之流引起,为吾等之厉气;内因者,虽不最多,但种类繁多,如同大厦将崩,始于微末,可见各系统疾病、坏死物质等;不内外因则为体温中枢失常,可见于脑损伤、脑出血、脑震荡,此中央税收之厘定,可高可低,异常则乱。
何故散之少,人体体温之散,多自皮肤,汗液外泄;是故皮肤之病、津血大伤之病,则必发热,如癞皮病、休克、心衰之流,汗液乏源,鬼门失开,故而发热。
黄帝曰:善,如此则发热有何经过?
老李曰:发热者,有分度,今者口腔测温,37.3~38.1为低热,38.1~39为中等热,39.1~41为高热,41以上为超高热。且不管何种发热,则多有三期,即上升期、高热期、下降期。
上升期,众因扰动中枢,而至体温调定点升高,于是乎,集体配合中枢产热,则骨骼震颤产热,人寒颤;皮肤血管收缩,则血流减少散热少,皮肤苍白,人恶寒;故而多言表在外,则恶寒发热也。
高热期,则发热已达体温调定点,则寒战消失,皮肤血管渐舒张,此期皮肤发红灼热,始汗出,若机体正气足,则汗出而愈,正气不足,则邪气入里,必致内伤。
下降期,正气充足,君主明,则汗出而愈,此期皮肤汗多,多潮湿。
黄帝曰:即发热有内因不内外因,则发热皆同乎?
老李曰:帝敦敏而多思,发热者病不同则热型不同。
从温度下降之快慢来看,有骤降、渐降,骤降者多见于大叶性肺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之大汗淋漓疾病,渐降者见于伤寒、风湿热之类慢性疾病。
从发热的热型来看,分为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波状热、不规则热。
稽留热者,体温39~40℃以上,每天波动不超过1℃,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伤寒高热期。弛张热者,体温39℃以上,波动范围超过2℃,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炎症、重症肺结核。间歇热者,体温骤升骤降,发热期持续数小时,迅速降到正常体温,见于疟疾、肾盂肾炎。回归热者,体温骤升骤降,发热者持续数天,迅速回归正常体温,见于回归热、霍奇金淋巴瘤。波状热者,体温逐渐上升到39以上,几天后逐渐下降到正常体温,如此反复,见于布氏杆菌。不规则热者,即无规律热,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也可见于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及抗生素。
黄帝曰:如此则发热何法可治?
老李曰:西药治发热者,有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氯丙嗪之类,皆发热调节中枢调定点之类;退热甚快,但不及中药发热。中药发热者,应先辨机体之虚实,津液充沛者,可发汗之;若津液亏虚,则需辅以补阴,以助源头充足;若阳气不足,则津液无法蒸腾,如同釜中之水,阳气为釜下之火,发散之药如釜上吹气,则热气可散;因此机体阳气不足,则为冷水吹气,无降温之效,反之冷水更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