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人物丨中国细毛羊之父刘守仁天

中新社乌鲁木齐6月17日电题:“中国细毛羊之父”刘守仁:天山脚下育良种中新社记者戚亚平“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新疆天山北麓深处,准噶尔盆地南缘,有一小块四面环山的绿洲,中间有泉,泉底有紫泥,泉水汩汩,在阳光照射下,泉水成为紫色,故名紫泥泉。正是这名不见经传的紫泥泉,走出了“中国细毛羊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守仁。刘守仁扎根中国西北边疆近70年,长期致力于绵羊育种事业,取得重大成就,是中国著名羊与羊毛学专家、绵羊育种专家,新疆农垦科学院名誉院长、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石河子大学终身教授。其年3月21日出生于江苏省,年6月11日因病医治无效,在有“戈壁明珠”之称的石河子市逝世,享年89岁。刘守仁新疆农垦科学院党委书记魏建军在接受中新社“东西问”采访时说,刘守仁院士的去世,是新疆兵团科研事业特别是新疆农垦科学院的重大损失,令人悲痛。院士的一生,为新疆兵团农业科技事业作出巨大贡献,院士的崇高科学精神和道德风范,永远值得学习和敬仰。为中国培育优良细毛羊品种年,刘守仁从南京农学院(现南京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毕业后主动前往新疆,分配到位于乌鲁木齐的八一农学院(现新疆农业大学)任教。“在农学院教书还不如留在南京农学院。”在他的再三要求下,“到畜牧业生产的第一线去,到有牛、羊、马的草原去”的愿望最终达成,他来到了离乌鲁木齐公里外的石河子紫泥泉种羊场工作。年,时任紫泥泉种羊场技术员的刘守仁在艰苦、简陋的条件下,认真地检查羊毛的质量。初到紫泥泉种羊场,刘守仁看到种羊场里绝大多数都是毛粗色杂的哈萨克羊,便下定决心培育细毛羊,解决国家工业用细羊毛国产化的问题。在世界各国的绵羊育种史上,要育成一个新品种,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一辈子都搞不出个新品种,要我这个技术员还有什么用。”犟劲上来的刘守仁,决心把从苏联引进的阿尔泰细毛羊的皮,“披”到本地粗毛羊身上。刚到种羊场,刘守仁不会骑马,不会放羊,不会接羔,不会识别牧草,就连绵羊人工授精都没见过。为了能尽快掌握养殖技术,他虚心向各族牧工拜师学艺,赶上产羔季就整宿蹲在羊圈里帮忙接生,甚至把刚出生的小羊羔放进自己的被窝里排胎粪。没有实验室,他便就地取材,用墨水瓶代替试管,用铁皮、竹片自制一些简单的试验工具,建起“第一流简陋”实验室,把放大镜当作显微镜,镊子当作计数器。为精确测定羊毛的品质,需要计算出羊身上四个不同部位一平方厘米羊毛的数量,他只能用最原始的办法一根一根数,瞪大眼睛一数就是三四个小时,双眼熬得酸痛,泪水顺着脸颊往下滴。其间,他还不幸感染布鲁氏杆菌病,发病时高烧常达40多度。功夫不负有心人。年,刘守仁带领团队培育出全新绵羊品种“新疆军垦型细毛羊”,结束了中国没有细毛羊的历史。年,军垦细毛羊在北京农业展览会展馆展出,引起国内外同行的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xuebiao.com/blsgjbyy/1765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