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现代诗的最大毛病是什么

当前中国现代诗的最大毛病是什么?

相对于因“伪叙述”、“通感”、“转喻”、“词语偏僻化”等泛滥造成的“话说不清楚”这点“病虫害”而言,“本体模糊、枝桠茂盛”是当前现代诗面临的最大、最普遍的病灶,它让中国现代诗成为了匍匐在地的地衣植物,且这种病灶在现阶段中国诗人的写作中几乎时时处处存在(自然包括本人),如果说前者是一个可以忍疼割爱刀到病除的“脓包”,后者却不是“医生”的手术刀可以解决的,必须在诗人自觉重复意识到“体虚”的前提下,采取“大快朵颐”的“食疗”来固本培元方能解决。

什么是诗歌的“本体”?从字面所指来说,当然是令主题形成过程的主体架构,也可理解成是情节主线,但从内容来说,当然是诗人世界观和人生观在一首诗中的“结晶”过程,诗人写一首诗除了给读者一个流连忘返的审美过程,还必须呈现给读者一个清晰的“结论”,而且这个“结论”必须是“呼之欲出”的,是诗歌身体的“流线型”自然拱出的“尖”,这是能引发读者共鸣并获得记忆的根据。否则,仅具过程之美只能引发读者即时性的审美快感,读者看完即忘在所难免。因为“结论”部分才是作者真正立场所在,也是读者参与碰撞的着力点,诗歌就是因为“碰撞”才被人记住的;而仅仅有个“结论”,诗歌便失去了与得意忘言的小说、杂文、随笔等文体的分野,读者因为不能获得审美快感也将被迫放弃阅读。此处所言的“本体”并非仅仅柏桦先生提出的主观化、客观化写作中所对应的“主体变异”,而是针对此两种写作的“呈现本体”而言的,简而言之,无论“主体”写作、还是“客体”写作都是靠内容与形式统一体来呈现的,无论怎么变异都不是“空心”写作,都是“蛋壳”和“汁液(蛋清蛋黄)”的关系,所谓好诗就是二者比例构成亲密无间恰到好处。朦胧诗之后中国现代诗便处在一路下滑中,是诗人清晰的世界观、人生观逐步被缺席的过程。假定朦胧诗的“诗歌本体”是靠“文革”这个现成的人造蛋壳硬性组装起来的,第三代在把这个蛋壳过早打破之后,并没有能力营造一个新的“蛋壳”,而是让不成形的蛋清蛋黄放任自流,结果不言而喻——“生不出孩子”!因此,现在确实该到了考虑“香火延续”的时候了。

“本体模糊、枝桠茂盛”主要以以下形式存在:

其一,形式大于内容,造成形式主义噱头

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所导致的泡沫写作,作为世界观、人生观的叙述主体被一些小趣味的“碎屑”所取代,这样诗歌的呈现过程由“面”的播撒转变为“线”形的曲流拐弯,诗歌“呈现本体”消失了,最后读者只记住了这种“体”的名字。这类似不争气的球员在技不如人前提下开始玩“斜”的,既然用脚踢不进球门,那干脆用手射门好了,这样世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xuebiao.com/blsgjbzd/1334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