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关于布鲁氏菌病,您了解吗

布鲁氏菌病又称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长期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为常见症状。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和我国畜牧业发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今天就带大家简单了解一下布鲁氏菌病的科普常识。

一、传染源

布鲁氏菌的贮存宿主很多,已知有60多种动物(家畜、家禽、野生动物、驯化动物)可以作为布鲁氏菌贮存宿主。布鲁氏菌病往往先在家畜或野生动物中传播,随后波及人类,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疫畜是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染源,我国大部分地区以羊作为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1.经皮肤及粘膜接触传染。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娩出物;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可经受损的皮肤或眼结膜感染;也可通过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感染。

2.经消化道传染。食用含菌的乳类、水和食物而感染;

3.经呼吸道传染。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

4.其他感染。如苍蝇携带,蜱叮咬也可传播。

三、易感人群

人类对布鲁氏菌普遍易感。布鲁氏菌病感染率与传染源、传播媒介密切接触的机会及程度有关。

四、易感职业

此疾病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农民、牧民、兽医、皮毛和乳、肉加工人员等与病畜、染菌畜产品接触相对较多者发病率明显增高。

五、主要症状

布鲁氏菌病潜伏期一般1—3周,平均2周,也可长至1年以上。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到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如此反复多次),常伴有寒战等症状,患者在高热时神志清醒,痛苦较小,但体温下降时自觉症状加重,这种高热与病况相矛盾的现象为布鲁氏菌病所特有。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发热,且多发于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体温下降时加重,可湿透衣裤、被褥,使患者感到紧张和烦躁。

3.肌肉和关节疼痛。全身肌肉及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病例还可出现脊柱(腰椎为主)骨关节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乏力疲劳的临床表现。

5.其他。少数病例可有头痛及心、肾、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

六、预防及治疗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饮食习惯,不买病死和腐败的畜禽肉,不喝生奶,不吃未熟透的肉;

2.搞好环境卫生,对圈舍,生活环境定期严格消毒处理;

3.从事牛羊屠宰、圈舍清理及皮毛乳肉加工等工作时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完成后对场所进行消毒处理;

4.对已发现患病牛、羊流产物、胎盘等要采取焚烧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流产物污染的地方用生石灰或消毒剂进行消毒。

布鲁氏菌病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例可遗留骨关节的器质性损害,使肢体活动受限。因诊治不及时、不彻底所导致的慢性病例,其治疗较为复杂。所以确诊布鲁氏菌病后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以免导致并发症、后遗症的发生。(作者单位:医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xuebiao.com/blsgjbzd/1574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