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懒汉病”,即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称波浪热),是一种由布鲁氏菌侵入机体引发的人畜共患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是最为常见的人畜共患病之一。近期,我院脊柱一病区的医生在接诊一位因全身乏力而多方求医无果的患者时,通过详细询问其生活工作细节,并结合微创手术从感染部位采样,成功诊断出其病因为布鲁杆菌脊柱炎。经过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患者已康复出院。
患者吴先生,医院接受治疗却始终未见起色,反而病情日益加重,出现发热、乏力等症状,被戏称为“懒汉病”。吴先生从事宰杀牛羊的工作,日常有食用生牛肉的习惯,这为医生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线索。在转入我院脊柱一病区后,吴先生体温飙升至39℃,腰痛难忍、全身乏力。医生迅速为其安排了全面的检查。在深入分析了吴先生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并仔细审视了各项检验、化验数据后,接诊医生意识到吴先生的病情远比表面看来要复杂。他立即向科室主任汇报了这一发现,并请求专家团队对吴先生的病例进行深入讨论。经过细致的研讨,专家们一致认为吴先生可能患有“脊柱感染”,但为了确定具体的感染细菌,他们需要进一步的病原学证据。而获取这种证据的关键,就在于对腰椎感染部位的深入探究。在征得吴先生及其家属的同意,并经过全面的术前检查以确保手术安全无误后,专家团队为吴先生实施了精密的手术。手术中,他们通过一个仅7厘米的微创切口,深入腰椎感染部位,取样进行宏基因二代测序,同时彻底清除了病灶并进行了灌洗引流。最终,检验结果显示吴先生所患的是一种在脊柱外科领域较为罕见但并非孤立的疾病——“布鲁杆菌脊柱炎”,也被人们俗称为“懒汉病”。布鲁氏菌病,在我国被列为法定乙类传染病,因患者常表现出倦怠乏力的特征,又被民间形象地称为“懒汉病”或“蔫巴病”。这种疾病是由布鲁氏菌侵入脊柱(包括椎间盘和椎体)所引发的脊柱感染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和脊柱局部的疼痛感。该病主要在北方牧区出现,且呈现出从牧区向半牧半农区乃至农区蔓延的趋势,同时,发病方式也由聚集性爆发转变为散在性发病。其传染源主要是患病的牲畜,以羊为主,其次为牛和猪。值得注意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水平传播较为罕见。青壮年男性是布鲁杆菌的主要易感人群,而与家畜有频繁接触的职业,如兽医、牧工、家畜饲养员、挤奶工等,其感染风险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因此,像吴先生这样日常工作中需要宰杀牛羊的“屠夫”,自然也就成为了该病的高危人群。在确定了布鲁氏菌为感染病原后,脊柱一病区参照《布鲁菌病诊疗专家共识》,为吴先生精心选择了敏感的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同时,结合吴先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中医外治与中药内服的方案,旨在祛除病原微生物的同时,也扶助正气,使吴先生的腰痛、发热、乏力等症状得到逐步缓解。经过为期4周的口服多西环素、利福平以及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的药物治疗,吴先生的各项化验指标和体温逐渐恢复正常。随后,他接受了腰椎融合手术,并最终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下成功康复出院。脊柱一病区负责人王润生博士提醒,布氏杆菌病在我国北方畜牧业发达地区较为常见,而在南方地区则较少见。然而,近年来南方地区的布氏杆菌病例呈上升趋势。若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腰背痛,且具有长期与牛羊猪等家畜接触史或饮用未经消毒的动物乳制品,应高度警惕该病。布氏杆菌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畜及其污染的肉类、奶制品等,人群普遍易感。因此,个人防护至关重要,包括在工作时戴手套、穿防护服,避免食用未煮熟的肉类及奶制品。对于从事养殖和屠宰牛羊的人群,建议接种布氏杆菌疫苗以预防感染。
我院脊柱一病区不仅紧跟脊柱外科的前沿技术,还注重对中医经典的传承与创新。针对复杂的脊柱疾病如“化脓性脊柱炎”“脊柱结核”以及“布氏菌脊柱炎”,该科室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在围术期,科室采用中医药治疗,旨在术前安神补益气血,术后迅速恢复中焦运化及气机升降。同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中药内服、外洗及外治方案。
此外,脊柱一病区还与康复医学科建立了脊柱围术期加速康复的诊疗模式。康复医学科专家定期到脊柱一病区进行病例讨论,共同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通过结合最新医学技术与中医药特色诊疗,脊柱一病区致力于确保围手术期患者的手术安全与快速康复。
骨伤科(脊柱一病区)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广西区级中医重点骨伤专科,以及广西中医骨伤培训基地和柳州市体育局运动损伤定点单位,始终坚持以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为诊治重点。科室坚持中西医并重,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壮医外治方法,并结合现代医学治疗方法,构建了完整的学科体系。现有医疗团队包括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及住院医师等,其中多名医师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医院进修学习骨科专业。骨伤科(脊柱一病区)位于柳州市城中区红葫路6号,医院东院1号住院楼16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