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25日至5月日,我们将迎来第22个全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今年的宣传活动以“坚持预防为主,守护职业健康”为主题,旨在提高公众对职业病防治法的认知,共同营造健康的工作环境。为深入宣传职业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同时普及劳动者对职业病防治的科普知识,我们特地整理了一些职业病防治的小知识以供大家学习。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探讨什么是职业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定义,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而引发的疾病。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在工作中罹患的疾病都被视为职业病。职业病必须列于《职业病目录》中,且与职业活动有明确的关联,经法定职业病诊断机构确诊后方可认定。因此,在工作中罹患的疾病未必就是职业病,同样,即使罹患了《职业病目录》中的疾病,也并不意味着一定是职业病。生产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无处不在。这些因素,如化学物质和物理条件,都可能对劳动者的健康构成威胁。让我们深入了解其中两类主要的危害因素。
首先是化学因素,例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和有毒有害气体。这些化学物质长期吸入可能导致尘肺病等职业病的发生。尘肺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特征,其症状隐匿且逐渐加重,最终可能导致呼吸困难等严重后果。预防尘肺病的关键在于减少有害粉尘的吸入,这需要劳动者做好个人防护,如佩戴防尘护具,并注意个人卫生和勤换工作服。
另一类重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物理因素,如高温、噪声、手传振动和紫外线等。其中,噪声是导致职业性噪声聋的主要元凶。长期在85dB(A)以上的噪声环境下工作可能引发职业性噪声聋,这种疾病不仅损害听力,还可能诱发头痛、头晕、耳鸣等症状,并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对于有听觉器官疾病或心血管、神经系统疾病的人,应禁止从事噪声作业。
预防措施:()在噪声环境下工作时,应佩戴防噪声耳塞或耳罩,以保护听力。(2)定期进行听力检查,密切观察听力状况的变化。(3)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时间,确保在休息时能完全脱离噪声环境,缓解听觉疲劳。
此外,还存在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如生物因素,包括炭疽杆菌、布鲁氏菌、森林脑炎等具有传染性的病原体感染。为了预防职业病,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合理安排工作、改善工作环境、加强个人防护、定期体检以及普及职业病知识。同时,劳动者也享有多项职业卫生保护权利,如获得职业卫生教育、培训,了解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和防护措施,要求用人单位提供符合预防职业病要求的设施和用品等。07积极参与用人单位的职业卫生民主管理,为职业病防治工作献言献策。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保障劳动者充分行使职业卫生保护权利,不得以任何理由剥夺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益,如降低工资、福利或解除劳动合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