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猪场,提高免疫力,防控快速传染,防控高热死亡。
纯中药抗病毒,清热抗菌,快速提升机体免疫力,可抑制各种病毒DNA复制,尤其是猪瘟病毒。驱瘟避疫,阻断传播,全方位保护养殖场的安全。
g拌料斤,每月连用7-10天
1、非发病区:每月使用7-10天;
2、发病区:每月使用10-15天;
轻微症状的发病猪:每头猪用50g加水熬制,每日灌服2次,发病期间不用饲料仅吃青料,连用6-8天恢复食欲之后,改为拌料,组方加倍量连用1周即可。
g/袋*5袋/桶
导读农业农村部于4月28日,就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有关情况举行了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针对于大家近期比较关心的问题,例如新一轮的畜禽改良计划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实施十五年?以及我国的猪都是进口的,地方猪都快灭绝了的言论回复。
发布会现场和第一轮的畜禽改良计划相比,新一轮的畜禽改良计划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实施十五年?
孙好勤:概括来说,新一轮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要立足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品种在性能和品质上的双突破;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把自主创新摆在首位,加快畜禽种业向数量质量并重、资源节约高效方向发展。
以我们的生猪为例,据测算,如果我们的生猪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话,可节约的饲料能够达到亿斤,相当于节约耕地5万亩。着眼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确保畜禽核心种源自主可控。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的特点:
1、扩大品种范围,增强国际竞争力
在品种范围上,除原来六大畜种以外,我们增加了水禽、马、驴、蜜蜂和蚕,基本形成了“主导+特色”的发展格局。其中生猪、奶牛、肉牛、羊的生产性能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白羽肉鸡要实现零的突破,蛋鸡、黄羽肉鸡、白羽肉鸭还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品种。2、完善育种体系,全产业链获取育种数据
在育种体系上,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多种形式的联合育种实体,培育壮大第三方社会化育种服务组织,加快组建国家畜禽遗传评估中心,大幅度提升企业精准选育的能力。性能测定的指标由原来的以生长发育性状为主增加了肉质、健康等性状,育种数据获取由核心育种场拓展到全产业链。
3、技术改革,育种基础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在技术应用上,我们要加快育种基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推动饲料转化率、肉品质等性状的智能化测定技术研发和应用,推进基因组选择技术平台升级,大幅度提升遗传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强化种源净化和疫病防控,整体缩短育种时间,提高育种效率。新一轮遗传改良计划时间跨度定为15年,一方面是由畜禽育种培育需要8-10年,家畜要15-30年,应用新技术可以缩短育种时间,但至少也要15年,所以着眼15年有利于强化我们工作部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也有利于引导企业长期稳定地投入。另一方面这也是我们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种业翻身仗要取得重大突破的根本要求。15年的时间转瞬即逝,我们要有使命感和紧迫感,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朝着既定的目标和方向去努力、去前进。我国的猪都是进口的,地方猪都快灭绝了,请问情况如何?下一步该怎么办?
陈瑶生:这是近期很多媒体询问我们的问题。其实“猪芯片”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大众熟悉的“芯片”是技术含量很高、不可替代的硬件,也是消耗品,生猪品种则是没有技术壁垒的、可持续不断繁衍的生物活体,应该说二者不可同日而语,但这种类比也反映了大众对我国生猪种源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