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一、麻疹

麻疹是出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全身斑丘疹为特征。

一、流行病学

1、传染源:麻疹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人自潜伏期末1~2日至出诊后5日内,口、鼻、咽、眼的分泌物内都带有大量病毒,具有传染性,恢复期不带病毒。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

3、人群易感性:人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

4、流行特征:本病极具传染性,接触后90%以上发病,多见于儿童、以6个月~5岁发病率最高,无性别差异。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两季为流行高峰。

二、临床特点

潜伏期6~21天,一般为10~12天。潜伏期的长短与接触的病毒量和自身的免疫情况有关。典型的麻疹病例临床上分3期。

1、前驱期:一般为3~4日,起病急,主要症状为发热、上呼吸道及眼结膜卡他现象,如咳嗽、流涕、咽部充血等。

2、出疹期:发热第3~4日后开始出疹,伴体温増高,症状加重。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胸、背、腹及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2~5日出齐体温可高达40℃。该期约为3~5天。

3、恢复期:皮疹出齐后,病情缓解,体温1~2日内降至正常。皮疹随之消退,伴糠皮样脱屑,约1~2周完全消失。

三、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由于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故对病人的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是控制传染的主要措施。隔离应从发热开始至出疹后5~10日。

2、切断传播途径:流行期间,避免易感者到公共场所或探亲访友。做好病人隔离场所的消毒工作。

3、保护易感人群;未患过麻疹的易感者应及时采取主动免疫,即接种麻疹疫苗,我国计划免疫规定8个月龄初种,应急接种应与流行季节前1个月。对年幼、体弱的易感者接触麻疹后,可采用被动免疫,即在接触病人5日内,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可防止发病,免疫有效期3~6周。

四、治疗要点

麻疹病人的治疗重点在于加强护理、对症治疗和防治并发粧。单纯麻疹预后较好,病死率约1%。重型麻疹预后较差,死亡率也较高。

二、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简称甲肝,是病毒性肝炎的一型,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感染引起的一种主要累及肝脏的全身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全身乏力、食欲减退、肝脏肿大及肝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人出现黄疸。

一、流行病学

1、传染源:病人及病毒携带者是甲肝的主要传染源。病人起病前2周和起病后一周,从粪便中排出的病毒数量最多。

2、传播途径: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经粪-口传播,日常生活接触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

3、人群易感性:人群对甲肝病毒普遍易感。

4、流行特征:甲肝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均可发生,全年散发,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本病主要发生于幼儿及儿童,随着隐性感染的增高,易感性随之下降。

二、临床特点

潜伏期15~45天,平均30天。典型病例分为3期。

1、黄疸前期:起病急,有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尿色加深,少数病例以发热、头痛、上呼吸道症状为主。持续1~2周,平均5~7日。

2、黄疸期:上述症状有所好转,但尿色继续加深,呈浓茶样,巩膜、皮肤出现黄染,约2周内达到高峰。肝脏肿大,可达肋下1~3cm,本期持续2~6周,平均4周。

3、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消失,肝脏回缩,肝功能恢复正常,持续2周~4个月,平均1个月。

三、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源:及早发现并隔离病人,隔离期限45天。

2、切断传播途径:重点搞好卫生措施,加强对水源及食品卫生管理,严格粪便的无害化处理。

3、保护易感人群:除搞好个人卫生外,易感人群接种甲肝疫苗是最经济、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人群保护率80~90%,免疫力可持续3年。

四、治疗要点

目前尚缺乏可靠的特效治疗,以支持治疗为主。强调充分休息,加强营养。一般预后良好,大多于3个月内恢复,但妊娠后期合并甲肝者预后较差。

三、结核病

结核病是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俗称“痨病”。结核杆菌可以侵犯人体全身各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脏,因此临床上肺结核最常见。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咯血,伴乏力、低热、盗汗为主要特征。目前在农村地区,我国的结核病问题很严重,据卫生部调査统计,我国约有3.3亿结核菌感染者,万肺结核病人,其中万具有传染性,每年死于结核病的人数高达25万。因此国务院将其列为“要集中消灭和控制的重大疾病”之一。

一、流行病学

1、传染源:有咳嗽、咳痰症状的排菌肺结核病人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尤其是结核菌痰涂片阳性的肺结核病人。

2、传播途径:结核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由呼吸道经空气飞沫传播。

3、人群易感性:人群对结核杄菌普遍易感,健康人吸入带菌的飞沫即可引起感染。

4、流行特征:结核病的易感人群主要是对结核菌无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其传染性的大小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排菌量多少、咳嗽频度以及接触者的抵抗力大小等有关,研究表明一个未经治疗的传染性肺结核病人,一年中可传染10~15人。

二、临床特点

结核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的全身症状有:疲乏无力、食欲减退、全身不适、低热、盗汗、妇女月经不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少数急性发作者可出现高烧等急性症状:呼吸道症状有:咳嗽、咳痰、数量不等的咯血,胸痛常与病变累及胸膜有关,呼吸困难在病变广泛或伴有自发性气胸时出现。

临床上分五型:Ⅰ型-原发性肺结核,Ⅱ型-血行播散性肺结核,Ⅲ型-继发性肺结核,Ⅳ型-结核性胸膜炎,V型-肺外结核。

三、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及时发现,并正规治疗痰涂片阳性肺结核病人,减少传播机会。目前我国利用全球基金项目提供的项目运转经费和日本援助项目提供免费治疗药品对所有涂片阳性肺结核病人实施免费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重点是减少接触痰涂片阳性病人,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防止感染。

3、保护易感人群:对新生儿和婴幼儿及时接种卡介苗是预防结核病的有效措施,其次就是坚持锻炼,増强抵抗力。

四、治疗要点

结核病经系统治疗,预后较好。我国目前采用的治疗原则是早期、联合、适适量、规律、全程。

四、狂犬病

狂犬病又称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传染病。本病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人畜共患,主要流行于犬、狼、猫等食肉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临床特征为恐水、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和进行性瘫痪。预后凶险,病死率几乎为%。

一、流行病学

1、传染源: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为病犬(约占85%),其次是病猫和病狼。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病畜咬伤传播,也可由带病毒的唾液经各种伤口入侵人体。少数人可通过宰杀病畜过程中接触毛皮、血液、尿等而被感染。

3、人群易感性:人对狂犬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与咬伤的部位、咬伤的程度、伤口处理情况、及时足量接种狂犬疫苗情况等有关。

4、流行特征:本病病全年均可发生,多发季节各地不同,以夏秋季节稍多。病人男性多于女性,以农村青少年较多,于常接触犬、猫等有关。

二、临床特点

潜伏期长短不一,最短5天,最长19年,多数在1~3个月内,我国平均为67天,病程较短,一般不超过6天。临床分为狂躁型和麻痹性两型,我国常见为狂躁型,分3期。

1、前驱期:表现为低热、头痛、全身不适,继而出现恐惧不安、烦躁失民,对声、光、风、水等刺激敏感。喉头紧缩感,伤口周围及四肢蚁走感为最有意义的早期症状。本期持续2~4日。

2、兴奋期:表现为高度兴奋,极度恐惧的表情,恐水、怕风、咽肌痉挛,体温升高,可达38~40℃,恐水为本病的特征。本期持续1~3日。

3、麻痹期:病人逐渐安静静,肌肉痉挛停止,出现各种瘫痪(以肢体为主)症状,很快进入昏迷状态,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该期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仅为6~18小时。

三、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管理好家养犬、猫,及时进行家养犬、猫的预防接种。捕杀野犬、野猫,焚烧、深埋病死犬、猫。

2、处理伤口:尽快到医疗机构冲洗、消毒伤口,伤口一般不予缝合或包扎。

3、预防接种:凡被犬、猫等可疑动物咬伤、抓伤者,应于24小时内接种狂犬疫苗。一般应接种5针,分别于咬伤的1、3、7、14、28日接种。

四、治疗要点

狂犬病的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重点是严格隔离,避免刺激,加强监护,对症治疗。病死率几乎为%,因此,狂犬病的预防才是最关键的。

五、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一、流行病学

1、传染源: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隐形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发现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消化道:粪-口传播。呼吸道: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密切接触(主要途径):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医院感染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显性:隐性=1:,患者多为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不同病原型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人群可反复感染。

4、流行特征:四季均可发病,常见于4~9月份。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托、幼机构易发生集体感染。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2~7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急性起病,发热和/或手足口病。口腔黏膜:小疱疹,常分布于舌、颊黏膜、硬腭,也可以出现在扁桃体、牙龈及咽部等,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斑丘疹,手足部多见,皮疹主要分布于手背、指间,偶见于躯干、大腿、臀部、上臂等处,呈离心性分布,斑丘疹很快转为小疱疹,直径约3~7mm,质地稍硬,自几个至数十个不等,2~3日自行吸收,不留痂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疱疹性咽峡炎。一般病例预后良好,多在一周自愈。

三、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故对病人的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是控制传染源的主要措施。

2、切断传播途径:避免易感者到公共场所,做好病人隔离场所的消毒工作。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感染。

3、保护易感染群:未患过手足口的易感者应及时采取主动免疫,即接种手足口疫苗。

四、治疗要点

强调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早期抗病毒治疗,加强护理。预后良好,多能治愈。

六、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本病经蚊虫传播,主要传染源是猪,流行于夏秋季节。临床上急性起病,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为特征,重症者常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端,病后常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一、流行病学

1、传染源: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病人和病畜是本病的传染源。人感染乙脑病毒后的病毒血症期较短,一般在5天左右,且血中病毒数量较少,所以病人不是主要的传染源。自然界有60多种动物可感染乙脑病毒,其中猪的感染率最高,加之其饲养量大,更新率快,与人接触机会多,且感染后病毒血症期长,血中病毒含量高,传染性强,其感染高峰期比人类流行高峰期早1~2个月,故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本病通过蚊虫叮咬感染人和动物,蚊虫是主要传播媒介。蚊虫吸入带病毒的血液后,病毒即在其肠道中增殖,叮咬人和动物后而传播。蚊虫是乙脑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可带病毒越冬或经卵传代。

3、人群易感性: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

4、流行特征:本病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一般呈高度散发性,流行季节主要在7、8、9三个月。好发年龄以儿童为主,尤以2~10岁儿发病率最高,近年来由于儿童普遍接种乙脑疫苗,儿童发病率明显下降,而中老年人发病率有所增加。

二、临床特点

潜伏期4~21天,一般10~15天,典型的临床经过分为四期。

1、初期:病程第1~3日,表现为高热38~40℃,伴头痛、恶心、呕吐、嗜睡。

2、极期:病程第4~10日,全身毒血症状加重,主要表现为脑损害症状,如高热、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摘、呼吸衰竭、颅内压增高等。

3、恢复期:一般在1~3个月,各种症状、体征逐渐恢复正常。

4、后遗症期:少数病人6个月后仍留有意识障碍、痴呆、失语、瘫痪,可持续终身。

三、预防措施

采取灭蚊、防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性措施。

1、控制传染源:早期发现并隔离病人,搞好饲养场所卫生,人畜分开居住,流行季节前2个月给猪接种疫苗。

2、切断传播途径:主要是灭蚊、防蚊(蚊香、蚊帐),消灭蚊虫孳生地。

3、预防接种:易感人群于流行前1~2个月接种乙脑疫苗,接种后2周内产生免疫力,免力可维持1年,人群保护率可达80~90%。

四、治疗要点

尚无特殊治疗,一般采用综合治疗,重点是做好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的治疗和护理。

七、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病毒性肝炎的一型,是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一种主要累及肝脏的全身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全身乏力、食欲减退、肝脏肿大及肝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人出现黄疸。

一、流行病学

1、传染源:急性乙肝传染期从起病前数周开始,持续整个急性期。我国急性乙肝病人较少,慢性病人及病毒携带者是乙肝的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是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母婴传播也是乙肝传的重要途径之一。

3、人群易感性:人群对乙肝病毒普遍易感。我国15岁以上人群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在10%左右。

4、流行特征:乙型肝炎的发病以散发为主,有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感染多发生于幼儿和青少年。

二、临床特点

潜伏期30~天,平均70天。乙肝在临床上性病例较少见,主要为慢性肝炎表现,临床上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1、轻度慢性肝炎:病程迁延半年以上,主要表现为反复、轻度的转氨酶增高,可有轻微乏力及消化道症状。

2、中度慢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有明显的乏力、肝功能异常及消化道症状,伴黄疸、蜘蛛痣、肝脾肿大等。

3、重度慢性肝炎:病情迁延时间长,肝功能严重异常,各种症状、体征加重,并出现明显的肝外器官损害。

三、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及早发现并隔离病人,对无症状HBV携带者,进一步检测各项传染性指标,HBsAg阳性者禁止献血和从事食品、托幼工作。

2、切断传播途径:重点是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的传播,

3、保护易感人群: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最有效方法,我国免疫规划规定,新生儿出生24小日时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按照0、1、6月的程序接种3次后,保护率可达到85%以上。

四、治疗要点

目前尚缺乏可靠的特效治疗,以支持治疗为主。强调充分休息,加强营养。抗病毒治疗应在活动期治疗为最佳。中度以上若反复发作者预后较差,部分可发展成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八、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临床上以持续低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酸痛、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为特征,重者可造成终身残疾或死亡。

一、流行病学

1、传染源:染病的家畜(以羊为主)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此外,牛、猪、马、狗等都可以自然感染布鲁氏菌。动物感染后主要表现为流产,同时大量排菌,而人则主要表现为长期发热及变态反应,很少排菌,故人和人之间一般不互相传播。

2、传播途径:布鲁氏菌进入人体的门户很复杂,一般认为以破损皮肤粘膜为主,其次是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生殖器官等。

3、人群易感性:人群对布鲁氏菌易感性很高。

4、流行特征:本病主要流行于养殖业发达地区,呈散发性。好发于养殖专业人员及家属,屠宰人员和经常接触畜群者。

二、临床特点

潜伏期1~3周或更长。

大多数病人一开始就感到全身酸困、四肢无力、持续低热、头痛、多汗、乏力、失眠、进一步发展出现腰及各部肌肉和关节疼痛,检查可发现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也有典型病例一开始就高热寒战,体温可达38-40℃。

三、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由于本病的主要传染能源是患病的家畜,故对疫区的畜群进行严密监测,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病畜(发现病畜,立即处死深埋)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所在,同时将病畜的流产物污染的场地、用具、圈舍等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2、切断传播途径:重点是防止接触病畜的污染物而传播。

3、保护易感人群:一是做好宣传教育,加强个人防护,工作时穿着工作服、胶鞋、围裙,带手套、口罩,工作完成及时清洗消毒;二是将畜圈与住所分开,禁止将保护物品穿出工作场所或带回住所,对圈舍和污染用具及时消毒,避免少年和孕妇进入畜圈和接触病畜;三是积极进行工作人员和畜群预防接种,尤其是做好家畜的免疫意义甚大,对防治布病的流行起重要作用。

四、治疗要点

布鲁氏菌病经过专业系统治疗,一般可以治愈,少数重症病人可造成终生残疾甚至死亡。早发现、早诊断、及时系统治疗是治愈布鲁氏菌病的关键。

九、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经呼吸道传播的化脓性脑膜炎。临床上以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点和脑膜刺激为特征。多见于冬春季节,儿童发病率高。

一、流行病学

1、传染源: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病人在潜伏期末和急性期均有传染性,传染期多不超过10日。本病隐性感染率高,可达50%以上。

2、传播途径:本病经呼吸道通过飞沫传播。但密切接触对儿童也有重要意义。

3、人群易感性:人群对脑膜炎球菌普通易感。

4、流行特征:本病全年均可发病,但冬春季节为发病高峰。儿童多见,但以6个月~5岁儿童发病率最高。我国流行菌株以A群为主,近年C群有所上升。本病呈周期性流行,般3~5年一次小流行,7~10年一次大流行。

二、临床特点

潜伏期为1~10天,一般为2~3天。典型病程分4期。

1、前驱期:表现为低热、咽痛、咳嗽、鼻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持续1~2日。

2、败血症期:突发高热寒颤、体温39~40℃,伴头痛、全身不适等毒血症症状。80%病人出现皮肤、粘膜瘀点或瘀斑,大小2mm~2cm不等,初为鲜红,后变紫红,随病情加重迅速扩大,中央发黑坏死。持续1~2日

3、脑膜炎期:此期多于败血症期同时出现,除高热和毒血症症状外,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颈项强直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重者神志障碍及抽搐。一般持续2~5日。

4恢复期:体温下降,症状逐渐消失1~3周后痊愈。

三、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及早发现并隔离治疗病人,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7天。

2、切断传播途径:做好病人管理和环境消毒,保持室内通风,流行期避免接触病人和到人群聚集场所活动。

3、保护易感人群:接种流脑疫苗是预防流脑最安全有效的方法,人群保护率可达90%以上。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发病率超过15/10万,即是流行开始的信号,可进行大规模应急接种。也可服用磺胺类药物进行预防。

四、治疗要点

治疗强调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期抗菌药物治疗,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及早治疗,预后良好,多能治愈。1岁以内婴幼儿及老年人预后差,病死率较高。

十、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以上呼吸道症状较轻,而全身中毒症状较重为特点,常突起畏寒、发热、剧烈头痛、全身酸痛等。传染性极强,特别是甲型流感易发生变异,已多次引起世界范围大流行。

一、流行病学

1、传染源:主要为流感病人和隐性流感病毒携带者。

2、传播途径:经空气和飞沫传播

3、人群易感性:人群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且各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力。

4、流行特征:流感病毒传染性强,加之以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要方式,极易引起暴发和大流行。本病冬春季好发,主要发生于学校、单位、工厂及公共娱乐场所等人群聚集的地方。常因新亚型的出现,而引起暴发性大流行。

二、临床特点

潜伏期1-3天。临床上分3型。

1、典型流感:症状较普通感冒重,常突起寒颤、高热、头痛、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上呼吸道症状不明显,无鼻塞流涕。3~5日后缓解。

2、轻型流感:起病急,体温不超过39℃,全身及呼吸道症状较轻,病程2~3日。

3、流感病毒性肺炎:常见于年幼儿童及老年人,病初如典型流感,但病情持续发展,出现高热不退、全身衰竭、剧烈咳嗽、血性痰液、呼吸急促、发绀等。抗生素治疗无效,预后较差,病死率高,多于一周内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三、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及早发现和隔离病人,做好疫情监測和隔离治疗场所消毒工作。

2、切断传播途径:在流感流行时,尽可能隔离病人,加强环境消毒,减少公众集会和集体娱乐活动。

3、保护易感人群: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本病的最基本措施。一般与流行季节前1个月接种,免疫力可维持1年,人群保护率可达70~90%。儿童、老年人和学生等,是流感疫苗最适合的接种对象。也可在流感流行时服用金刚烷胺等药物进行预防。

四、治疗要点

目前尚无治疗流感的特效药物,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包括解热、镇痛、止咳和支持治疗,合并细菌感染,可辅以抗生素治疗。轻型流感预后较好,重型流感并发流感病毒性肺炎者,预后较差。

十一、艾滋病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简称,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进行性致死性传染病。HIV主要侵犯人体免疫系统,感染者终因免疫系统遭受毁灭性破坏而发生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及恶性肿瘤而死亡。

一、流行病学

HIV感染成全球分布,全球每日有1.6万人新感染艾滋病(其中儿童占10%),每日有人死于艾滋病。我国年发现第1例,截至年底,我县共确诊报告29例。

1、传染源:本病的传染源为无症状的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病毒主要存在于病人的血液、乳汁、精液及阴道分泌物等体液中。

2、传播途径:主要有3条途径:即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

3、人群易感性:人群对HIV普遍易感。

4、流行特征:艾滋病的感染与个人生活方式、卫生习惯等有关,50岁以下性活跃期青壮年发病率高。高危人群有:同性恋或双性恋男性,卖淫嫖娼者,性病病人,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吸毒者,带病毒母亲的新生婴儿等。男女无差异。

二、临床特点

艾滋病潜伏期2~10年,平均5年。潜伏期长短与感染方式有关,经血感染者短,经性感染者较长。感染后的进展过程分4期。

1、急性感染期:HIV感染后,出现一过性急性感染症状,表现为发热、出汗、咽痛、腹泻、肌肉关节酸痛、淋巴结肿大等一过性症状,持续3~21日。

2、无症状感染期:急性感染症状消失后,病人进入无症状期,但血液中可查出HIV存在,具有传染性。此期可持续2~10年。

3、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症期:除腹股沟淋巴结以外,其他部位两处以上淋巴结肿大,直径大于1.0cm,持续3个月以上无其他原因解释。可伴有体重下降,疲劳等。

4、艾滋病发病期:疾病早期多因肺炎和结核而发热,中期可发生播散性结核和其他感染,后期持续发热、体重减轻,出现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继续进展病情恶化,各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并发,导致衰竭死亡。

三、预防措施

艾滋病目前尚无治愈的方法,预防是控制艾滋病的唯一有效措施。

1、控制传染源:加强对艾滋病的监测和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公众了解防治知识,熟悉预防方法。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有关性知识、性行为健康教育和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加强血液制品管理,严禁共用注射器吸毒。

3、保护易感人群:加强公共设施及用品的消毒,减少污染,及矮墙宣传教育,提高个人自律性和防护意识。

四、治疗要点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治疗重点是抗机会性感染和抗肿瘤治疗,保护免疫系统。病死率极高,发病后1年内死亡率为50%,3年内死亡率为80%,平均存活期1~1年半。

十二、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多见于小儿,俗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毒主要侵犯脊髓前角,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肢体疼痛及肢体弛缓性瘫痪。常留下终身残疾,严重者可致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一、流行病学

1、传染源:本病的传染源是病人、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携带者。前中后者不易被发现,且人数多,传播作用大,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粪便中排毒数量多,持续时间长,大约3~6周,最长可达3~4个月。

3、人群易感性:人群对脊髓灰质炎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对同性病毒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故隐性感染率达90%以上。

4、流行特征:本病多见于温带地区,全年散发,夏秋季多见。1~5岁发病率最高,占发病者的94%。

二、临床特点

潜伏期一般为5~14日,感染者90%以上呈隐性感染,无症状。典型病程分5期。

1、前驱期: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和胃肠炎症状,发热38~39℃,持续1~4日。

2、瘫痪前期:病人持续发热,或退热1~6日后再次发热,进入此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呕吐、颈有抵抗、反射减退会消失。

3、瘫痪期:对于病程第2~7日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瘫痪,在数日内范围扩大,瘫痪加重。一般在体温正常后停止发展

4、恢复期:体温正常,一般症状消失,瘫痪不再进展,肢体功能开始恢复。两个月内恢复较快,半年后减慢,1年后仍未恢复者,常留下终生残疾。

5、后遗症期期:因神经细胞损害严重,某些肌群功能不能恢复,久之萎缩,形成线疾。

三、预防措施

本病是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0世纪末消灭的传染病之一,预防采用普遍接种脊灰疫苗为主的综合措施。

1、控制传染源:及早发现隔离病人,隔离期限40天,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20天。

2、切断传播途径:彻底消毒病人的分泌物、粪便和污染物。同时注意饮水、食品卫生和粪便管理,防治病毒传播

3、保护易感人群: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预防本病的最有效方法,服苗对象是2个月~7岁儿童。我国免疫规划规定,新生儿出生后第2、3、4月龄各服苗一次。

四、治疗要点

早期可抗病毒治疗,后期主要是根据病情进行对症治疗和护理。病死率5~15%,多数病例常因肌肉萎缩而留下难以恢复的后遗症,造成终生残疾。

服务百姓健康增强群众互动宣传卫生和计生专业知识解读卫生和计生惠民政策传递卫生和计生政务信息







































最好的白癜风专科医院
云南儿童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xuebiao.com/blsgjbzz/1061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