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新闻学专业(经济新闻卓越人才班)始于年创办的经济新闻专业,是全国第一家经济新闻本科专业,是全国经济新闻教育的先行者、引领者。
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正确新闻观,系统掌握新闻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经济新闻素养,基础扎实、视野开阔,能在各类新闻媒体、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报道和文化宣传工作,具备“信、敏、廉、毅”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专业特色
1.“一核三化”。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为核,专业教学实务化、精品化、国际化。
2.“一专多能”。围绕培养经济新闻专业人才的目标,强化采、写、编、评、拍、摄等多种实务能力培养。
3.“一生双师”。以学生成才为中心,为每一名学生配备两名导师——校内导师和行业导师。
4.“一基两翼”。以校内专业教学平台为基本,以“江西省卓越财经新闻传播人才项目”和“江西财经大学与江西广播电视台战略合作项目”为两翼,整合多方资源办学。
三、竞争优势
1.为全国第一家经济新闻本科专业;
2.借重江西财经大学财经管理类学科优势;
3.是江西省卓越财经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
4.与江西广播电视台实行“校媒共建”新闻学院。
5.是江西省首家“腾讯企鹅新媒体学院”的落户地;
6.拥有江西省最高端的实践教学基地和业界导师;
7.遍布全国各行各业的校友有较广泛的社会影响。
四、专业课程
主要专业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经济新闻通论、中国新闻传播史、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新闻摄影、新闻写作、新闻采访、报纸编辑学、新闻评论学、电视摄像与编辑、网络传播、财经专题报道、传媒经济学(双语)、媒介管理学、媒介调查与统计方法、数据新闻与可视化传播、DV制作、网络图文设计、融合媒体报道、微电影制作等。
五、社会影响
近年来,新闻学专业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媒体,对新闻学专业的办学模式、课程特色、专业教育、思政工作、学科竞赛、业界合作、校媒共建、暑期实践、升学就业、创新创业、海外交流、专家讲学等活动,进行了广泛报道。
多名教师在新闻学专业各类学术机构担任兼职,在行业内有较大学术影响。有的积极主动走上社会,走进媒体,担任特约评论员或嘉宾,就社会公共事务接受采访,表达意见;有的从事专业或业余创作,作品获得了广泛社会认可,产生了较大影响力。学生创业卓有成效,年底,新华社报道届毕业生谢添等人的创业故事,称“谢添团队”是中国创新的鲜活“注脚”。
优秀校友谢添优秀教师张庆胜优秀教师周博文作品六、合作办学
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近20个,与新华社江西分社、江西日报社、江西广播电视台等省内主流媒体建立多层次合作关系,推行“双师制”,聘请40多名行业精英为学生导师。年与江西日报签订战略协议,设立江西日报社新闻传播理论研究基地、江西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系专业实践基地。年与江西日报联合打造《财大论道》专栏。年,与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建立学生交换机制。
年12月,与江西广播电视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新闻学院。
年4月,江西省首家“腾讯企鹅新媒体学院”落户本专业所在的人文学院,校企联合进行新媒体人才孵化培养。
七、国际交流
每年均有学生前往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芬兰奥卢大学、台湾静宜大学等海外高校学习交流。近三年来,每届毕业生都有一定比例考取海外名牌大学研究生。为了进一步扩大本科生对外交流的规模和效果,学院于年制定了赴美交流机制,遴选优秀本科生赴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Robertson文化与传媒学院开展实践交流。每年多次邀请海外、国外知名专家学者前来讲学;本专业多名教师赴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高校担任访问学者。
八、升学就业
学风好,功底扎实,学生考研热情高。近三年,有毕业生分别考取中国传媒大学、兰州大学、暨南大学、郑州大学、上海大学、西北大学和江西财经大学等高校研究生;还有学生考取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格拉斯哥大学、莱斯特大学等国外名牌大学研究生,出国深造。
本专业对应的就业方向有广播电视台、报刊社、网站、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宣传部门等,对应职位主要是记者、编辑、宣传干部。近三年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有新华社江西分社、江西电视台、江西日报、南方报业集团、中国移动、中国交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平安保险等。
20余年来,依托江西财经大学财经管理学科优势,坚持特色化发展,造就了一大批既懂新闻、又懂经济的专业新闻人才。办学至今已有18届本科毕业生,其中不乏优秀校友,如
新华社李兴文欧阳康副校长(中)与中央电视台李昕(左三)优秀导演卢飞一(右三)色影无忌CEO王媛以及凤凰电视台陈婧、旗智传媒执行董事栗源等人。
九、学长学姐寄语
1.迟海燕(届毕业生,考入中国传媒大学读研):在实践中培养对专业的热爱。不负韶华,以梦为马,诗酒趁年华。
2.米瑶(届毕业生,推免至兰州大学读研):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总有一天你会感激那个坚持奋斗的自己。
3.张均斌(届毕业生,入职《中国青年报》):初心不改,未来可期。
4.程晔彤(届毕业生,推免至暨南大学读研):认真谨慎对待每一件事,努力做到最好,千万不要“差不多就行了”。
5.王硕(届毕业生,考入中国传媒大学读研):以积极放松的心态投入到考研复习中,成功眷顾努力的人,加油!
6.蔡淑敏(届毕业生,入职《国际金融报》):对于求职,我唯一能给大家的经验就是坚持,切忌半途而废。
编辑
池子恒
责编
陈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