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因发热入院,血培养提示“布鲁氏菌阳性”,发热前有牛羊肉食用史。
布鲁氏菌病最具特点的是波状热undulantfever
临床表现
?可有肝脾肿大
?外周关节炎、骶髂关节炎
?阴囊肿大
?颈项强直
?淋巴结肿大
潜伏期一般1-3周,平均2周,也可长至数月甚至1年以上。临床上可分为亚临床感染,急性感染(患病3个月以内),亚急性感染(3个月到1年),慢性感染(1年以上),局限性感染和复发。
并发症
?骨骼肌肉系统:骶髂关节炎、脊椎炎、外周关节炎(最常见,见于半数布病)
?神经系统:见于10%的病例,急性脑膜炎、脑膜脑炎、神经根疾病,慢性CNS感染(脑膜脑炎、脊髓炎、小脑累及、颅神经麻痹)
?心血管系统:心内膜炎、心肌炎、心包炎、动脉内膜炎,心膜炎见于1%的病例
?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泻(3~6%)便秘、腹部压痛。
?肝胆系统:转氨酶升高(1/4~1/3)、肝炎(肉芽肿or肝脓肿)
?呼吸系统:见于1%的病例,支气管、肺炎、胸腔积液
?血液系统:贫血、白细胞升高or减少、血小板减少、全血细胞减少
?皮肤损害:2%~6%的病例有非特异性皮肤粘膜损害。
?视力:葡萄膜炎,视神经炎,视神经乳头水肿,角膜炎
?孕妇:可导致不育与流产,1/3到1/2的孕妇可出现并发症,特别是在妊娠前6个月
?尿路感染、死胎、自发性流产、早产与低体重儿
根据有无并发症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布氏菌病(布病)是一种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急、慢性传染病。感染布病的家畜(牛、羊、猪等)是人类感染的主要传染源,布氏杆菌可经消化道、皮肤黏膜、呼吸道等多途径侵入人体而引起感染或发病。
布鲁菌对常用的消毒方法和化学消毒剂敏感,但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力较强,在乳及乳制品、皮毛中能长时间存活。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及死畜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加热60℃或日光下暴晒10-20分钟可杀死此菌。
近年来布病的人畜疫情在国内外都出现了上升势头,原因可能为:近年来对布氏杆菌的病原学检测意识加强,先进的微生物鉴定仪、特异的血清学诊断等提高了检测阳性率;畜牧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家畜养殖的广泛,增加了布病的感染几率;人民经济状况的改善,交通的便利使畜牧区的患者较易进入城市。
布氏杆菌为细胞内细菌,经验用药时常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无效的,常导致病程延长,甚至经血液传播导致全身器官感染,因此早期诊断对正确治疗意义重大。如果是在布病流行地结合患者症状,宜早期进行血培养及布氏杆菌血清凝集试验。
须要特别注意的是,布氏杆菌是引起实验室细菌感染的主要因素,特别是临床微生物室更是布氏杆菌感染的高危区。布氏杆菌主要是由气溶胶经呼吸道感染。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25年中,实验室布病的感染率为18%~31%。因此,临床实验室工作
人员在进行常规标本检测时,在保证检测质量和提高检测阳性率的前提下,也要保证自身和实验室环境的安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