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布鲁菌病?
布鲁菌病(brucellosis,布病),也称波状热,是布鲁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病情轻重不一的发热、多汗、关节痛等。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在传染病防治法中被列为乙类传染病。布病的潜伏期短则一周,长则可达一年,多为两周左右。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多汗、关节痛、乏力,体征可出现睾丸肿大、肝脾肿大。
布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经皮肤黏膜接触感染,是最为多见的感染方式;二是经消化道感染,可经吃生肉、喝生奶等感染,如吃未烧熟的羊(牛)肉串、涮羊(牛)肉等;三是经呼吸道感染,多见于皮毛加工等情况。
布病治愈后,有个别患者的一些临床症状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主要表现是乏力、关节疼痛等。但布病一般不会因病症本身致人死亡。
科研实验室再现布鲁菌病(中国农科院兰州兽研所通报学生疑染病)
通报称,截至目前,经甘肃省疾控中心确认呈现血清学阳性65人。
新京报快讯(记者许雯)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发布关于疑似布鲁氏杆菌感染事件处置情况通报。通报称,截至目前,经甘肃省疾控中心确认呈现血清学阳性65人。具体的疫源调查工作正在进行。
通报如下:
11月28-2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口蹄疫防控技术团队先后报告有4名学生布鲁氏菌病血清学阳性。接到报告后,兰州兽医研究所立即医院诊治,同时成立调查小组,关闭相关实验室并开展调查。截至目前,共检测人份,经甘肃省疾控中心确认呈现血清学阳性65人。血清学阳性人员中个别人员自感有身体不适现象,其余人员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
事件发生后,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处置预案,派工作组赴兰州指导和督促兰州兽医研究所做好应急处置等相关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疾控中心、甘肃省疾控中心、甘肃省兽医局、兰州市卫生健康委、兰州市疾控中心、城关区和七里河区疾控中心等多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设立流行病学调查组、治疗专家组,到兰州兽医研究所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协调诊断治疗。目前正在采取多项措施治疗人员。
一、积极对血清学阳性人员进行诊治。在首例阳性发生后,11月29日组织学生进行诊治。阳性报告数量增加后,在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和兰州市卫生健康委及疾控中心的协调下,邀请相关专家研究制定了治疗方案,医院,并开辟绿色救治通道,对学生进行检查、诊治。
二、配合卫生健康委认真追查疫源。收到报告后,封闭相关实验室、实验动物、动物舍,配合流行病学调查组调查40多人,配合调查组对动物房饲养实验动物实验室进行了取样,对阳性人员用餐餐厅、研究所周边饭馆进行调查。目前,具体的疫源调查工作正在进行。
有新情况我所将及时发布。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年12月6日
年12月东北农业大学27名师生感染布鲁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