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食野味,守护健康

其实睡觉也有很多要注意的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yinanzazheng/m/25871.shtml

一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将隐匿于阴影之中的野味问题公之于众,这不是第一次全民探讨野味隐患。然而,非典曾经带来的伤害随着时间推移渐渐被淡忘,在过去十多年卷土重来的“野味”,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爆发。面对又一次的伤痛,希望疫情过后,我们能痛定思痛,警钟长鸣。

科学消除野味文化同时,也避免妖魔化野生动物。每一种野生动物,对维持全球生态系统平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拒绝野味应成为我们的基本常识。

穿山甲

穿山甲属哺乳纲鳞甲目,现存8种,4种分布于亚洲,4种分布于非洲。体表覆盖有鳞甲,眼和耳小,嗅觉发达,四肢具有发达的爪,口小且无齿,发达的长舌表面布满粘液。穴居,主要以各种蚁类和白蚁为食。

穿山甲是全世界走私最多的哺乳动物,且很难进行人工繁育;中华穿山甲已经极度濒危。许多人相信,穿山甲的鳞片有药用价值。然而,它们由角蛋白构成,和人类指甲的化学成分非常相似,并没有什么药效。

据统计,穿山甲共可携带34个属的寄生虫和致病菌(包括4属原生动物,13个属的线虫,8个属的蜱类,2个属的螨类和7个属的致病菌)。捕捉、宰杀和食用均可能导致病原体或寄生虫感染人体,引发疾病。最近华南农业大学相关专家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马来穿山甲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中间宿主。

穿山甲以蚁类和白蚁为食且食量巨大,对控制森林中蚂蚁和白蚁和种群数量,防治白蚁危害有着巨大的作用。鳞甲目独特的身体结构,生活习性和演化地位,也拥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蝙蝠

蝙蝠为哺乳纲翼手目动物的统称,种类繁多(超过种),占目前已知哺乳动物种类的20%,分布遍布全球。现存最小的蝙蝠翼展仅15厘米,体重2-2.6克,最大的蝙蝠则可以长到1.6公斤,翼展1.7米。蝙蝠可以昆虫、小脊椎动物、果实、花蜜等为食,只有3种产于中南美的蝙蝠吸食血液。

蝙蝠擅长飞行,活动范围大,常常跨越多个生境,因此体表可携带多种体表寄生虫,加之其特殊的代谢方式亦可携带大量病毒,其中相当一部分为致死率相当高的烈性传染病,如冠状病毒、汉塔病毒、丽莎病毒,狂犬病毒、尼帕病毒、拉萨热病毒、亨尼巴病毒、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其唾液,血液,粪便和尿液都可传播病毒。

捕捉食用蝙蝠或与蝙蝠有过密切接触的野生动物,非常容易感染这些病毒。

许多种类的蝙蝠以昆虫为食且食量巨大,对控制农业害虫和卫生害虫有着重要的价值(美国利用保护野生蝙蝠控制农业害虫,每年可节省37-亿美元)。另一些蝙蝠是热带植物(包括榴莲和菠萝蜜等热带水果)重要的授粉动物。蝙蝠群的存在对维系一些极具科研价值的洞穴生态系统至关重要,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

野猪

野猪(Susscrofa)是家猪的祖先,原产于亚洲和欧洲。

野猪对环境的适应力很强,且繁殖迅速。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野猪列为无危级。

在中国,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全国性的禁猎活动,以及食肉猛兽的缺乏,野猪在许多地区大量繁殖,出现了破坏农作物和威胁人身安全的现象。可以依法对数量过剩的野猪进行捕杀,但要严禁以“除害”之名,进行非法盗猎。

一些病原体可能会通过野猪传染给人和家畜。在欧洲,野猪携带猪布鲁氏杆菌(Brucellasuis),这种病菌可以感染猪和人。在比利时和中国都发现过野猪携带非洲猪瘟病毒。在中国有些地区,有时家猪被放养在森林里,与野猪共同生活,加大了病原体传染的可能性。

野猪觅食会用嘴翻挖地表泥土和落叶层,一头野猪在一分钟内能挖掘约两平方米的土地。“猪拱地”会改变土壤的营养物质循环,影响到植物的再生,对环境的影响很大。

狍子

又名东方狍,是一种小型的鹿。狍在遇到并逃脱危险之后,会回到危险的发生地,因此被戏称为“傻狍子”,其实这是为了评估领地的安全性。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狍列为无危级。然而在中国,因为过度狩猎和生存环境受破坏,狍的数量正在减少。狍位列“三有”名录(《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在禁猎期和禁猎区猎捕狍,可构成非法狩猎罪。

中国有地区尝试人工饲养狍,但狍容易受惊,不适应圈养环境,养殖规模不大。有些名义上的“人工养殖”,其实是将野生狍捕捉起来圈养,仍然对野外种群构成威胁。

年,中国发生过因食用感染鼠疫的死狍,将鼠疫传染给人致死的案例。

豪猪

豪猪属于啮齿目,是对豪猪科(Hystricidae)和美洲豪猪科(Erethizontidae)物种的统称,共同特征是用来自卫的尖锐的刺。中国现有两种野生豪猪,是需要受保护的物种,都被列于“三有”名录(《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豪猪肠道里未消化的植物团块,被称为豪猪枣(bezoar)。没有可靠证据证实,豪猪枣具有疗效,但有传闻称其具抗癌作用。据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Traffic)报告,为了获取豪猪枣,东南亚的豪猪大量遭到捕杀,获得的豪猪枣主要销往中国。

马来豪猪(Hystrixbrachyura)在国内有较普遍的人工饲养,主要用于食用,但目前并无明确的针对食用豪猪的检验检疫标准。拔去毛刺之后,豪猪的皮肤凸起呈块状,形似鳞片。所以人工饲养的豪猪,有时被用来冒充穿山甲。

豪猪不是猪,不会传播非洲猪瘟。

北美豪猪科能携带很多蜱螨,并且能在不出现明显症状的情况下携带大量的线虫、绦虫、蛲虫等体内寄生虫。豪猪科除了蜱螨之外也能携带疟原虫、隐孢子虫等内寄生虫。如捕杀、食用野生豪猪,有患上人畜共患病的可能。

果子狸

果子狸(Pagumalarvata)属于食肉目灵猫科。与别的食肉目动物不同的是,它主要吃植物,尤其喜食水果;同时也吃鼠类、蛇、鸟、蛙、蚯蚓、小昆虫等动物性食物。

由于食性宽泛,果子狸演化出强大的环境适应性,在东亚和东南亚的山林地带,时常能看到它们的身影。仅在中国境内,就有9个果子狸的亚种分布。

野生果子狸不仅大量被作为“山珍野味”食用,也较早地被人工养殖,新中国以来,果子狸养殖业在各地蓬勃开展。

人工养殖的果子狸种群依然时常和野外环境接触——为保证种源优良,养殖场经常从野外种群中引种,此外,养殖果子狸缺乏普通家畜的检疫程序,对其携带的人畜共患病原难以筛查,种种原因导致人工养殖的果子狸依然会成为诸多病原的中间宿主。

年,云南昆明附近的一群中华菊头蝠与附近养殖的果子狸意外接触,蝙蝠体内的SARS病毒经由果子狸作为中间宿主,由此导致了SARS疫情的传播。

蛇属于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我国本土原生蛇类种类繁多,有多种,其中有40多种是毒蛇。

食用野生蛇类(包括泡酒,喝蛇血吞蛇胆)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健康隐患。

蛇类身上常携带多种线虫、绦虫等寄生虫,其中包括危害巨大的曼氏叠宫绦虫。此种寄生虫的幼虫(裂头蚴)常见于野生蛙类及蛇类的皮下和肌肉、内脏组织中,人食用野生蛙蛇即可能感染此寄生虫。如寄生于皮下或肌肉组织,会导致局部囊肿;如果进入脑组织,则可能导致失明、癫痫、瘫痪等严重症状。

野生蛇类也会携带钩端螺旋体、沙门氏菌等其他病原体。人感染钩端螺旋体可导致高烧、内脏损伤等,严重可导致死亡。沙门氏菌感染可导致高烧、腹泻甚至死亡,对老年人和儿童尤其危险。

野生蛇类体表也常有蜱螨等寄生,会传播疾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xuebiao.com/blsgjbyf/1172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