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及育成牛常见疾病

第一章传染性疾病

1.口蹄疫

口蹄疫俗名“口疮”、“辟癀”,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

[病原]

口蹄疫病毒属于鼻病毒属,是目前所知病毒中最细微的一级。其最大颗粒直径为23纳米,最小颗粒直径为7~8纳米。目前已知口蹄疫病毒在全世界有七个主型A、O、C、南非1、南非2、南非3和亚洲1型。我国流行的口蹄疫主要为O、A、C三型及ZB型(云南保山型)。据观察,一个地区的牛群经过有效的口蹄疫疫苗注射之后,1~2月内又会流行,这往往怀疑是另一型或亚型病毒所致。这是因为该病毒易发生变异。该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冰冻情况下,血液及粪便中的病毒可存活~天。阳光直射下60分钟即可杀死;加温85℃15分钟、煮沸3分钟即可死亡。对酸碱之作用敏感,故1%~2%氢氧化钠、30%热草木灰、1%~2%甲醛等都是良好的消毒液。

[流行特点]

牛尤其是犊牛对口蹄疫病毒最易感,骆驼、绵羊、山羊次之,猪也可感染发病。本病具有流行快、传播广、发病急、危害大等流行病学特点,疫区发病率可达50%~%,犊牛死亡率较高,其他则较低。病畜和潜伏期动物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病畜的水疱液、乳汁、尿液、口涎、泪液和粪便中均含有病毒。该病人侵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也可经呼吸道传染。本病传播虽无明显的季节性,伹春秋两季较多,尤其是春季。风和鸟类也是远距离传播的因素之一。

[症状]

该病潜伏期1~7天,平均2~4天。牛精神沉郁,闭口,流涎,开口时有吸吮声,体温可升高到4O~41℃。发病1~2天后,病牛齿龈、舌面、唇内面可见到蚕豆到核桃大的水疱,涎液增多井呈白色泡沫状挂于嘴边。采食及反刍停止。水疱约经一昼夜破裂,形成溃疡,这时体温会逐渐降至正常。在口腔发生水疱的同时或稍后,趾间及蹄冠的柔软皮肤上也发生水疱,也会很快破溃,然后逐渐愈合。有时在乳头皮肤上也可见到水疱。本病一般呈良性经过,经一周左右即可自愈;若蹄部有病变则可延至2~3周或更久;死亡率1%~2%,该病型叫良性口蹄疫。有些病牛在水疱愈合过程中,病情突然恶化,全身衰弱、肌肉发抖,心跳加快、节律不齐,食欲废绝、反刍停止,行走摇摆、站立不稳,往往因心脏麻痹而突然死亡,这种病型叫恶性口蹄疫,死亡率高达25%~50%。犊牛发病时往往看不到特征性水疱,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胃肠炎和心肌炎,死亡率很高。

[病理变化]

除口腔和蹄部病变外,还可见到食道和瘤胃粘膜有水疱和烂斑;胃肠有出血性炎症;肺呈浆液性浸润;心包内有大量混浊而粘稠的液体。恶性口蹄疫可在心肌切面上见到灰白色或淡黄色条纹与正常心肌相伴而行,如同虎皮状斑纹,俗称“虎斑心”。

[诊断]

口蹄疫病变典型易辨认,故结合临床病学调查不难作出初步诊断。其诊断要点为:

①发病急、流行快、传播广、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且多呈良性经过;

②大量流涎,呈引缕状;

③口蹄疮定位明确(口腔粘膜、蹄部和乳头皮肤),病变特异(水泡、糜烂);

④恶性口蹄疫时可见虎斑心;

⑤为进一步确诊可采用动物接种试验、血清学诊断及鉴别诊断等。

口蹄疫与牛瘟区别:牛瘟传染猛烈,死亡率高;蹄部无病变;胃肠炎严重;真胃及小肠粘膜有溃疡。

口蹄疫与牛恶性卡他热区别:后者常散发;口腔及鼻粘膜有糜烂,但不形成水疱;常见角膜混浊。

[防治]

口蹄疫宜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平时要积极预防、加强捡疫,常发地区要定期注射口蹄疫疫苗。常用的疫苗有口蹄疫弱毒疫苗、口蹄疫亚单位苗和基因工程苗,牛在注射疫苗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力可维持4~6个月。一旦发病,则应及时报告疫情,同时在疫区严格实施封锁、隔离、消毒、紧急接种及治疗等综合措施;在紧急情况下,尚可应用口蹄疫高免血清或康复动物血清进行被动免疫,按每千克体重0.5~1毫升皮下注射,免疫期约2周。疫区封锁必须在最后1头病畜痊愈、死亡或急宰后14天,经全面大消毒才能解除。

患良性口蹄疫之牛,一般经一周左右多能自愈。为缩短病程、防止继发感染,可对症治疗:

①口腔病变可用清水、食盐水或O.1%高锰酸钾液清洗,后涂以1%~2%明矾溶液或碘甘油,也可涂洒中药冰硼散(冰片15克,硼砂克,芒硝克,共研为细末)于口腔病变处;

②蹄部病变可先用3%来苏几清洗,后涂擦龙胆紫溶液、碘甘油、青霉素软膏等,用绷带包扎;

③乳房病变可用肥皂水或2%~3%硼酸水清洗,后涂以青霉素软膏。患恶性口蹄疫之牛,除采用上述局部措施外,可用强心剂(如安钠咖)和滋补剂(如葡萄糖盐水)等。

2.布氏杆菌病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动物及人共患的一种传染病。主要侵害生殖道,引起子宫、胎膜、关节、睾丸及附睾的炎症;母牛临床发生胎衣停滞、流产及繁殖障碍。

因各种布氏杆菌对其相应种类的动物具有极高的致病性,并对其他种类的动物也有一定的致病力,致使本病能广泛流行。由于病原菌对人有很高的致病性,引起人发热,盗汗,无力,关节、头和全身疼痛,因此,加强对本病的监测和控制,保证人、畜健康是极其重要的。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接触性传染病。

[病因]

牛的布氏杆菌病大部分都是由流产布鲁氏杆菌所致的。本菌不仅能从损伤的黏膜、皮肤侵入机体,也可以从正常的皮肤黏膜侵人体内,不产生外毒素,其致病作用是内毒素。牛流产布鲁氏杆菌主要侵害牛,病牛在流产或分娩时大量的病菌随着胎儿、胎水和胎衣排出,流产后的阴道分泌物及乳汁中都含有病菌,被感染睾丸的精液中也含有病菌,可造成广泛传播。

布氏杆菌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病牛直接传染,主要是通过生殖道、皮肤或黏膜的直接接触而感染。另外一种是通过消化道传染,主要是摄取了被病原体污染的饲料、饲草与饮水而感染。

[症状]

潜伏期为2周至6个月,母牛最显著的症状是流产,流产可发生于妊娠的任何时期,但多发生于妊娠后5~8个月。流产母牛有生殖道发炎的症状,即阴道黏膜发生栗粒大的红色结节,由阴道流出灰白色或灰色黏性分泌液。流产后常继续排出污灰色或棕红色分泌液,有时恶臭,分泌物延迟到1~2周后消失。如流产牛胎衣不停滞,则病牛很快康复,又能受孕,但以后可能还流产。如果胎衣停滞,则可发生慢性子宫炎,引起长期不育。

流产母牛在临床上常发生关节炎、滑液囊炎、腱鞘炎、淋巴结炎等。关节炎常见于膝关节、腕关节和髋关节,触诊疼痛,出现跛行。乳房皮温增高、疼痛、乳汁变质,呈絮状,严重时乳房坚硬,乳量减少甚至完全丧失泌乳能力。

公牛感染本病后,出现睾丸炎和附睾炎。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流产胎儿和胎衣的病理变化,胎衣停滞以及长期不育,关节炎,公牛睾丸炎等都有助于本病的诊断。但为了确诊还必须用细菌学、血清学和变态反应等综合性实验诊断才能得出结果。

[防治]

目前对本病的治疗还没有特效药物,主要应当体现“预防为主”的原则。

1.在未感染的健康牛群中,应主要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1)在购人牛只时必须从非疫区健康牛群中选择,而且要经过严格的反复检查,无布氏杆菌病的健康牛才能购人。购进后经1个月左右隔离并进行两次检疫,检疫结果为阴性者方可人群,发现疑似牛只时要及时采取措施;

(2)定期检疫,每年春季或秋季对全群牛进行布氏杆菌病的实验室检验,检疫密度不得低于90%,在健康牛群中检出的阳性牛应扑杀、深埋或火化。非健康牛群的阳性牛及可疑阴性牛可隔离饲养,逐步淘汰净化;

(3)对种公牛每年配种前,要进行布氏杆菌病的检疫,只许健康公牛参加配种;

(4)犊牛于6月龄注射布氏杆菌19号苗或内服猪型2号苗之前应作凝集反应试验,阴性者进行免疫接种,并于1月后检查凝集价,呈现阴性或可疑者,须进行第二次菌苗接种,直到呈阳性反应为止。

2.消毒:多次检出和隔离阳性牛后,必须将病牛污染的环境、分泌物、粪尿、厩舍、用具等用10%~20%石灰乳或3%苛性钠、3%来苏儿溶液等消毒。

病死牛尸体、流产胎儿、胎衣要深埋,粪便发酵处理,乳汁煮沸后利用。疫区牛的生皮等畜产品及饲草饲料等也应进行消毒或放置两个月以上才允许利用。

3.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发病后,常常侵害肺脏、消化道、淋巴结、乳腺组织,引起被侵害组织形成肉芽肿,以及机体的渐进性消瘦。

本病在世界各国都有发生,特别是在养牛多而对结核病的控制不严的地区,其流行更为严重。多年来,国内对奶牛的结核病的防制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净化牛群中,取得了很多有效经验,从而,保证了奶牛的健康,成功地培育出了无结核病的健康牛群。

[病因]

本病是由于分支杆菌属的细菌感染而发生的慢性传染病。其主要病原菌是牛型结核杆菌,但也有少数报道是因人型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

[流行特点]

病牛尤其是开放性结核病牛为主要的传染源。本病原随鼻汁、唾液、痰液、乳汁和生殖器官分泌物排出体外,能污染饲料、饮水、空气周围环境。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而感染,犊牛以消化道感染为主。本病多为散发或地方性流行。及外周及小环境不良,如牛舍阴暗潮湿、光线不足、通风不良、牛群拥挤、病牛与健康牛同栏饲养以及饲料配比不当、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一般认为排菌的重症病牛是本病的感染源,在比较短的期间内就能感染同舍牛,本病实际上是一种厩舍式的传染病。

[症状]

牛感染结核病经过缓慢,潜伏期较长,自然感染病例的潜伏期为16~45天。通常呈慢性经过。临床上有4种类型。

(1)肺结核;病牛病初有短促干咳,随着病程的进展变为湿咳,咳嗽加重、频繁,并有淡黄色粘液或脓性鼻液流出。呼吸次数增加,甚至呼吸困难。病牛食欲下降,日渐消瘦,贫血,产奶减少,体表淋巴结肿大,体温一般正常或出现体温在1℃以上的弛张热型。最后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2)淋巴结核:多发生于病牛的体表,可见局部硬肿变形,有时有破溃,形成不易愈合的溃疡。常见于肩前、股前、腹股沟、颌下、咽及颈淋巴结等。

(3)乳房结核:病牛乳房淋巴结肿大,常在后方乳腺区发生结核。乳房表面呈现大小不等、凹凸不平的硬结,乳房硬肿,乳量减少,乳汁稀薄,混有脓块,严重者泌乳停止。

(4)肠结核:多见于犊牛,表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下痢于便秘交替。继而发展为顽固性下痢,迅速消瘦。当波及到肝、肠系膜淋巴结等腹腔器官组织时,直肠检查可以辩认。

剖检肺部有针尖大至鸡蛋大的黄白色坚硬结节,结节中心于酪样坏死或钙化。有的坏死组织溶解排出后,局部形成空洞。胸腔或腹腔浆膜上形成一些粟粒至豌豆大的半透明或不透明灰白色较硬的结节,形似珍珠状,又可称珍珠病。胃肠道貌粘膜可能有大小不等的结核结节或溃疡。肠系膜淋巴结干酪化。乳房结核,在病灶内含干酪样物质。

[诊断]

结核病在临床上常取慢性经过,当饲养管理上找不出明显的原因,病牛逐渐消瘦、顽固性下痢、肺部异常、咳嗽、体表淋巴结慢性肿胀、产奶量逐渐降低等,可怀疑为本病。但仅仅根据临床症状很难确诊。目前,最普遍的是用结核菌素作变态反应,对牛群进行检疫,这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诊断牛结核用牛型结核菌素,按照我国现行奶牛结核病检疫规程规定,应采用结核菌素皮内注射法和点眼法进行检疫,每年春季或秋季进行检疫(国家奶牛场卫生及检疫规范),两种方法中任何一种呈阳性反应者,都可判定为结核菌素阳性牛。

[实验室诊断]

采集病牛的病灶、痰、尿、粪便、乳及其他分泌液,作抹片镜检,分离培养和实验动物接种。

诊断牛结核病用结核菌素点眼最主要的特异性诊断方法。它不仅用于疑似病牛的确诊,且能诊出隐性病牛。

[防治]

结核病是一种直接或间接传染所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因此,应该建立以预防为主的防疫、消毒、卫生、隔离制度,防止疫病传人,净化污染群,培育健康牛群。

1.对无结核病牛的健康牛群,每年春季或秋季进行结核检疫,对发现有结核阳性病牛,应立即隔离,并经常作临床检查,发现开放性结核病牛时,即予扑杀。有病变的内脏或组织器官应深埋或火化;

2.对非健康牛群的阳性牛及疑似的阴性牛可隔离分群饲养,逐步淘汰净化;

3.对结核菌素反应阳性母牛所产犊牛,出生后只吃3天初乳,以后则由检疫无病的健康母牛供养或吃消毒乳。小牛应在生后1个月、6个月、7个半月时进行3次检疫,凡阳性牛予以扑杀。如果呈阴性反应,而且无任何可疑临床症状的,可放人假定健康牛群培育;

4.奶牛场应建立必要的消毒制度,以达到国家奶牛场卫生及检疫规范的要求。

赞赏

长按







































白颠病治疗
北京民间偏方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xuebiao.com/blsgjbys/121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