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母猪繁殖障碍及其危害母猪的繁殖障碍是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母猪的主要疾病,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不孕、流产、胚胎早期死亡、死产、木乃伊胎、弱仔和少仔等。据统计,目前我国能繁殖母猪存栏数超过万头,理论上能繁母猪可提供健康断奶仔猪至少8亿头,但实际仅能提供5亿多头。可见猪的繁殖障碍问题给我国养猪业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生产水平低下,每头母猪年出栏商品猪在13头左右。各种繁殖障碍问题突出。在生产实践中,母猪群的健康状况是提高“整个猪群的健康状况”的关键。母猪群的健康决定于仔猪,仔猪的健康取决于母猪、生长猪的生产性能取决仔猪,所以母猪健康要引起高度重视。
二、繁殖障碍的表现后备母猪:不发情或屡配不孕怀孕母猪:少数流产、早产;怀孕后期不食、便秘、胀气等生产母猪:产死胎、弱胎比例增加;母猪产程延长,难产比例增加产后母猪:感染比例过高,子宫内膜炎最多,出现子宫内膜炎不发情,或发情后屡配不孕。部分母猪无乳或少乳断奶母猪:断奶母猪反情时间延长或屡配不孕,特别是初产母猪(第一产更多)。种公猪:精液质量不良,精液稀薄,活力下降等仔猪:哺乳猪死亡高,保育猪难养等种猪的蹄病:种猪的四肢问题与繁殖性能同等重要三、繁殖障碍的的原因分析引起猪繁殖障碍的因素包括病原传染性因素和营养、环境、毒素等非传染性因素。病原性因素主要包括病毒、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等,病毒性包括猪细小病毒病(PPV)、日本脑炎(JE)、猪伪狂犬病(PR)、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温和性猪瘟(CSF)等因素。免疫抑制导致母猪自身抗病力下降,是猪只发生疾病的根本原因。抗病力下降主要因为:一是免疫抑制性疾病发生;二是霉菌毒素的危害;三是药物滥用,药物滥用后会损害肝、肾脏,肝、肾功能的下降导致猪体抗病力减弱,肝是解毒器官、肾是排泄器官,任何药物的代谢都要通过肝、肾排出体外。1、先天性繁殖障碍生殖器官畸形:妨碍精子和卵子的正常运行,阻碍精卵的结合。常见的生殖器官畸形有卵巢系膜和输卵管系膜囊肿、输卵管阻塞、缺乏子宫角、子宫颈闭锁、双子宫体、双子宫、双阴道,这些都是难以治疗的,只有在选育过程中(选留后备母猪时)进行淘汰,消除畸形基因。(1)后备母猪方面1)后备母猪的选择腹线健全性:7对以上乳头,且均匀对称;无瞎乳头、内陷、针状乳头。乳腺发育良好:垂体分泌的催乳素在刺激乳腺发育的同时,也刺激黄体分泌孕酮,起到间接安胎作用,因此乳腺发育不好的母猪容易流产。肢蹄健全性:要注意是否有蹄病,若存在就要淘汰。2)后备母猪饲养后备母猪最晚斤就要饲喂后备母猪料,后备母猪料对小母猪骨骼及生殖系统的发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第一胎的繁殖成绩,同时可延长母猪的繁殖利用年限。—天后备母猪体重达到—公斤,第三个发情期配种。配种前,后备母猪与经产母猪共同饲养50天左右,来促进后备母猪产生免疫力。后备母猪选择、饲养好才能保证母猪的生产性能的发挥。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2)猪场建设1)通风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猪场建成东西方向,坐北朝南,猪栏长度2.2米,猪栏间1.3米,猪栏与墙壁之间0.8米,所以猪舍应该在7.5米左右,高度在4.5米,其中1.5米的顶棚。这样建猪场主要为了有害气体的排出和新鲜空气的进入,有害气体主要是粪便的排放产生的一些有害气体。其中氨气、二氧化碳、硫化氢(臭豆腐味)浓度过高:呼吸道疾病,眼睛失明,肺水肿,导致中枢神经系统麻痹,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严重时导致猪窒息或神经麻痹,造成流产、弱仔。母猪不发情。从养殖方面为了减少氨气、二氧化碳、硫化氢(臭豆腐味)的排放可以在饲料中添加『母猪宝』,促进饲料转化和营养吸收,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同时防止母猪便秘。2)温度猪舍高于26度,青年母猪初情期推迟22天。经产母猪发情率降低。实验报道:27—29度的热环境中母猪断奶后10天内发情率为79.2%,极显著低于17—21度的发情率(93.4%)。妊娠前期:受精卵还未着床,靠子宫乳生存,此时如遇高温(超过25℃),母猪内分泌失调,孕酮减少,从而子宫乳分泌减少,受精卵死亡吸收。妊娠后期:特别是天以后,母猪如遇高温,会引起胎儿死亡。因此,猪舍温度维持在12-26℃。所以很多猪舍采取水帘降温和地热取暖。3)光照及运动除围产期,母猪喜欢阴暗安静的环境外,其余时间均应有适当的光照及运动。不发情母猪每天晒太阳,上午将母猪赶出圈外运动1-2小时,加速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利于发情。提高光照(人工或自然):每天光照16h,强度在lux;光照及运动可以预防肢蹄问题,预防便秘,延长经济寿命。(3)母猪饲养妊娠初期(配后四周):日喂量1.6-2.0Kg;配后72小时内,这是受精卵细胞高速分化时期,高能量饲料的供给会增加受精卵的死亡数,如果增加母猪的采食量也将会影响胚胎的成活率。此阶段主要是提高胚胎成活率,以保证高的产仔数妊娠中期(配后四周到产前四周):日喂量2.3-2.5Kg;配后75天~90天,乳腺细胞大量增生时期,这阶段能量摄入过高会造成乳腺脂肪沉积,影响乳腺细胞增生,损害乳腺的发育,减少母猪泌乳量,引起小猪腹泻。此时可根据猪体况可以适当加料,但不能过度,否则哺乳期采食量跟不上,引起母猪奶水不好,仔猪拉稀,生长不好。此阶段主要是调整母猪体况和促进乳腺发育妊娠后期:此阶段是胎儿迅速生长发育的阶段,对初生重起决定性的阶段(初生仔猪体重的60-70%决定于此),因此此阶段饲喂量应大一些;此阶段也是乳腺充分发育决定哺乳阶段泌乳性能的阶段,此阶段建议日饲喂量在2.8-3.5kg范围。此阶段主要是提高初生仔猪体内营养的积蓄提高母猪泌乳所需的营养储备胎儿的生长曲线:仔猪出生重约2/3的重量是在妊娠后期(90-),因此提高母猪怀孕期最后一个月的饲喂量(2.5-3.5kg)和增加营养(哺乳期母猪料)是提高出生中的关键。胚胎在母体内各个时期的重量大约为:30天(2.0g);60天(g),90天(g),天(0g),可以看到胎儿体重的2/3是在84-天形成的。所以对母猪饲养应建立科学的阶段饲养管理程序。2、内分泌紊乱两种主要的激素:促卵泡激素(FSH)—刺激卵巢产生卵子;促黄体生成素(LH)—在发情时刻分泌,作用于卵巢,促进排卵,卵泡释放后在卵巢上残留的组织称为黄体。黄体产生的激素为孕酮,发情期一过,血中水平升高。发情是由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启动,雌激素决定了发情的外部表现,排卵后雌激素水平降低,而孕酮水平升高,配种后头3天孕酮水平高的母猪可为受精卵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配种后头2-3天采食量过高可降低孕酮的含量,因此导致胚胎死亡率提高。其中滥用缩宫素是引起内分泌紊乱的原因之一。滥用缩宫素后果:1、死产、难产风险加大,人工无法助产,小猪被卡在子宫颈进退不得,甚至将小猪压断,死胎、弱胎增多。2、母猪痛晕、便秘、打寒颤,食欲和体质难以恢复,造成母猪死亡或便秘。3、产道用力过大造成水肿,复原困难,造成子宫内膜炎。4、人为内分泌紊乱,对缩宫素产生依赖性。5、初乳丢失严重,仔猪黄白痢增多。缩宫素只能用于单胎动物,产程过长,子宫收缩无力是滥用缩宫素造成的内分泌紊乱,所以外源性激素(氯前列烯醇、雌激素、孕马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只是治标不治本,所以要建立健康的内分泌系统,只有健康的内分泌系统才能保证持久正常发情受孕,益母王调节内分泌系统,促进卵细胞释放,孕酮水平提高,保胎,主要对母猪自身进行调节,一是“扶正”,保证正常的内分泌系统;另一个是“驱邪”,自身抵抗外来病原的入侵。所以解决内分泌紊乱就是最小频率的使用外来激素和最低剂量使用抗生素。“一逗、二遛、三换圈、四治疗”一逗:用试情公猪追逐久不发情的母猪(15-20分钟1次,连续3-4天),或将母猪赶在同一圈内,通过公猪的爬跨等刺激,使母猪脑下垂体产生卵泡素,促进母猪发情排卵。二遛:每天上午将母猪赶出圈外运动1-2小时,加速血液循环,促进发情。三换圈:将久不发情的母猪,调到有正在发情的母猪圈内,经发情母猪的爬跨刺激,促进发情排卵四治疗:『解毒包』+『喜恩吉』3、霉菌毒素影响猪繁殖障碍的霉菌毒素主要是玉米赤霉烯酮,米赤霉烯酮的靶器官是生殖器官,引起母猪流产,引起小猪阴部肿胀,后备母猪假发情;黄曲霉毒素的靶器官是肝脏,但是也可以引起母猪流产。霉菌毒素经常可以导致胚胎死亡、流产比例增加,外阴道炎,乳房肿大,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由于乳房肿大导致奶水减少,哺乳仔猪抵抗力下降,母猪淘汰率增加,利用年限减少,要高度重视霉菌毒素。低剂量的毒素可引起免疫抑制,免疫抑制发生后,打疫苗产生的抗体少或不产生抗体影响疫苗保护力;用药时提高抗生素用量效果也不好或药物治疗失败;或疫苗抗体不齐或免疫失败;或其他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原因。解决方法:使用优质的霉菌毒素处理剂,如『梅源清』。大多数脱霉剂是脱霉剂霉菌毒素吸附剂,在吸附霉菌毒素的同时还吸附一些营养物质,有些养殖场长期添脱霉剂之后会发生猪营养不良的情况。而『梅源清』是国内最优秀的霉菌毒素处理剂,能够选择性吸附饲料中的霉菌毒素,能够生物降解霉菌毒素,不吸附任何营养物质。4、传染性疾病我国猪繁殖障碍疾病主要是由病毒引起的,目前引起猪繁殖障碍疾病的病毒有猪细小病毒(PPV)、日本乙型脑炎病毒、伪狂犬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PRRS)、猪瘟病毒、肠病毒等。此外,某些细菌、衣原体、寄生虫等。1)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和弱仔,伴随哺乳和断奶仔猪的死亡和生长缓慢。病母猪早产弱仔,张口呼吸,仔猪奄奄一息。病母猪产死胎。新生仔猪常见乳头青黑色,腹股沟淋巴结变成紫黑色。蓝耳病最主要的病变在肺。生长猪(尤其是未断奶或哺乳仔猪)可有轻微到严重、多病灶到弥散性、斑驳状到褐色、弹性降低的橡皮肺。肿大的褐色肺门淋巴结是PRRSV引起的最主要的病变。蓝耳病就是大叶性或纤维素性肺炎,渗出的纤维素实变引起肺脏肉变,弹性出现气肿好像橡皮肺,肺脏呼吸功能降低,淋巴结肺门肿大,成褐色变化是蓝耳病的主要病变。出现肺脏变化主要是蓝耳病毒的靶细胞是肺脏的巨噬细胞,由于肺脏受损,呼吸功能降低就会出现缺氧,因此末梢就会发绀即蓝色。2)猪伪狂犬病伪狂犬病是猪场常发生的一种病,也是养殖户必须引起重视的病,母猪可发生流产、木乃伊胎、死胎、厌食、便秘、惊厥,视觉消失或结膜炎、很少死亡。成猪一般为隐性感染,症状轻微,易于恢复。发热、精神沉郁,有些病猪呕吐、咳嗽,一般于4-8天内完全恢复。仔猪体温升高,41-41.5℃,精神沉郁,口流泡沫或流涎;有的呕吐或腹泻,神经症状明显,死亡率高。拉稀、产弱仔,八字脚,眼结膜充血、口吐白沫,出现神经症状,前肢僵直。眼观病变脑充血,腹侧皮下出血点;肾弥漫性瘀血点,严重可看见坏死点;肝脏表面可见散在的坏死点——特征性病变3)细小病毒病青年母猪多发主要症状:繁殖障碍表现为:35天内感染,胎儿吸收,不规则发情35—60天感染产死胎,木乃伊胎60天后感染:流产或产出带毒仔猪细小病毒可以用疫苗预防4)乙型脑炎是虫媒病毒,只发生在秋季蚊虫较多时。1、母猪体温上升41℃左右,粪干球,表面附有粘液。2、公猪发病除全身症状外,一侧睾丸肿胀或两侧肿胀,比正常大1倍。3、第一产母猪发生流产,死胎、弱胎、木乃伊胎,有的全窝死胎,有的部分胎儿是活的。4、全身多处水肿。病理变化1、剖检多见有脑内水肿,颅腔和脑室内脑脊液增量;皮下水肿,体腔积液。2、肝脏、脾脏、肾脏等器官可见有多发性坏死灶。3、母猪子宫内膜显著充血,死胎皮下呈弥漫性水肿,全身肌肉如“熟肉样”、胸腹腔积液、实质器官水肿、小点状出血5)布氏杆菌1、猪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特征是妊娠母猪发生流产、子宫炎、跛行和不孕症;公猪发生睾丸炎和副睾丸炎。2、布鲁氏菌病的病原体有6个生物种,即羊布鲁氏菌、猪布鲁氏菌、牛布鲁氏菌、犬布鲁氏菌、沙林鼠布鲁氏菌和绵羊布鲁氏菌一般猪的布氏杆菌是由猪的布鲁氏菌引起的,母猪感染后引起化脓性子宫内膜炎,流产、死胎;死亡胎儿皮下水肿,胎衣水肿、出血。养羊的地方尤其是牧区感染人比较多,人感染后侵害生殖系统,浑身发软,高烧,关节疼痛。人感染后早期诊断和治疗很重要也很必要。只要采用口服四环素或肌注链霉素治疗,但周期比较长,至少三个月以上,抵抗力强的话三个月会治愈,但会复发。人与人之间不会传播。6)弓形体病1、由寄生虫原虫引起的,又称为弓浆虫病或弓形虫病,是由弓形体感染动物和人而引起人畜共患的原虫病。2、本病以高热、呼吸及神经系统症状、动物死亡和怀孕动物流产、死胎、胎儿畸形为主要特征。3、弓形体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人兽共患的寄生性原虫病,在家畜和野生动物中广泛存在。呼吸困难,呈犬坐姿势,同时皮肤紫红出血、结痂,怀孕母猪流产、产死胎以及弱子。治疗:磺胺六甲治疗效果好,混合感染怀疑弓形体时就可以用此药病理变化肺水肿,小叶间质增宽,增宽充满半透明水肿液,呈现间质性肺炎;小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灰白色;肾脏瘀血肿大;脾脏肿大,出现败血症;胸腔积液。7)钩端螺旋体1、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复杂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2、在家畜中主要发生于猪、牛、马、羊、犬,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主要有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出血性素质、流产、皮肤和粘膜坏死、水肿等。病理变化皮下以及各个浆膜组织黄染、出血,尤其是流产死胎皮肤上可看见斑点状出血,肾脏皮质和肾周围出血,皮肤出血斑点,眼结膜黄染。8)乳房炎—子宫炎—无乳综合症主要原因:母猪产后体内黄体没有被完全溶解,造成母猪体内孕酮水平较高,内源性氯前列烯醇分泌不足造成。(1)生殖道酸碱度降低使致病菌更容易侵入。(2)子宫内膜上皮对病菌和白细胞的通透性降低。(3)体内淋巴细胞活性和巨噬细胞吞噬作用降低。(4)母猪免疫反应延滞。(5)子宫收缩无力,复原时间长,子宫内膜恶露滞留后果:(1)母猪不孕,反复发情,屡配不孕(2)因奶水不足而造成仔猪死亡或仔猪断奶体重显著降低,仔猪黄白痢,引起死亡(3)断奶后10日内母猪不能及时发情或屡配不孕,淘汰率增高(4)仔猪抵抗力弱,饥饿,死亡产后感染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也是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的结果。正常下母猪产后有自净能力,通过子宫收缩排出污物,通过自身的杀菌、抗毒功能消灭病原。通过子宫颈的收缩防止感染等。但是由于PRRSV、PCV等感染,免疫力下降时,自净能力降低,清除、消灭病原的能力降低,感染比例增加,且抗生素治疗效果不够理想。总结母猪出现免疫抑制,携带抗病毒,抗病能力降低,防御功能下降,各种问题出现。导致免疫抑制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因素是病毒性免疫抑制性疾病,以PRRSV、PCV为主。霉菌毒素、药物滥用等不可忽视。因此,为了提高猪体自身的抵抗力来抵御病原菌的入侵,可以在饲养过程中使用生命素增强机体免疫系统,提高抗病能力,解除免疫抑制,增强疫苗免疫效果,同时提高抗应激力。四、繁殖障碍的综合防控措施转变观念猪群处于亚健康或免疫抑制状态,要扶正固本,主动防而不是被动治,怎么样解除免疫抑制,解除亚健康状态,除了加强饲养管理、营养,还可以添加一些辅助性功能性添加剂来扶正固本。1)解决免疫抑制病从种猪做起,从健康养猪入手,解决免疫抑制问题,控制蓝耳病、圆环病毒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猪的健康水平提高了,免疫力增强了,一系列的繁殖障碍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其它疾病自然然减少,生产水平自然会提高,养猪效益自然会增加。2)改善饲养环境环境不良,猪处于应激状态,机体防御功能下降。环境与呼吸道疾病的关系:有些呼吸系统疾病,通过改善环境,特别是改善空气质量可减轻病情。如:将病猪放养可自愈,气温升高,猪舍开放时,呼吸道疾病会减少,严重的氨气中毒可导致猪的死亡。环境得不到彻底改善,猪病就得不到根本的解决。人舒服,猪也舒服。3)加强饲养管理许多疾病是因为管理不到位引起的,如:哺乳仔猪细菌性腹泻、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等。临产母猪消毒,产床消毒可减少发病,新生仔猪扩理措施得当也可减少发病,全进全出。4)尊重猪的生物属性自然:尊重猪的自然属性、自然规律,需要运动、阳光、新鲜空气,有自己生长发育规律。健康:一切从健康角度出发,(保健、防疫、管理等),没必要做太多的疫苗,主要是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预防:防患于未然。健康的保健必不可少,不能等发病再治。抗生素不能保健,可以使用一些功能性添加剂来保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力,使机体不得病或少得病。疾病就是病原微生物作用于动物机体,对动物机体产生损伤性的反应,动物机体对损伤产生抗损伤的发应,这种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就是疾病。所以治疗疾病一方面可以消灭病原微生物,消灭损伤性方面;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机体抵抗力,增强机体抗损伤方面,把疾病从恶化状态向康复状态转变(抵抗力损伤力)。5)生物安全措施要重视生物安全措施,要严格执行一些制度:定期消毒,引种要进行检测,免疫后要进行抗体检测,及时调整免疫程序,并不是免疫越多越好,没有必要的免疫一定要去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