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教科书级别太长了,尽量言简意赅。
布氏杆菌病的病理变化极为广泛.几乎所有器官组织均可被侵犯,其中以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最为常见。在急性期常有弥漫性细胞增生.慢性期则可出现由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及淋巴细胞组成的肉芽肿。其他如心血管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等均常有轻重不等的病变。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1-3周.平均2周,也可长至数月甚至1年以上。临床上可分为亚临床感染、急性感染、亚急性感染、慢性感染、局限性感染和复发。急性感染.指患病3个月以内;亚急性感染,3个月到1年;慢性感染,1年以上。
实验室检查
(一)外周血象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或绝对增加.可出现少数异型淋巴细胞。血沉在急性期加快,慢性期则正常或偏高.持续增速提示有活动性。
(二)病原学检查
取血液、骨髓、组织、脑脊液等做细菌培养.急性期培养阳性。
治疗
(一)急性和亚急性感染
1.对症治疗和一般治疗注意休息.在补充营养的基础上.给予对症治疗。
2.病原治疗应选择能进入细胞内的抗菌药物,且应采用联合治疗。
成人及8岁以上儿童:WHO首选多西环素(又称强力霉素)(每次mg.每天2次,口服,6周联合利福平每次-mg.每天1次.口服,6周)或多西环素(每次mg,每天2次,口服,6周)联合链霉素(每次0mg.每天1次。肌内注射.2-3周)。如果不能使用上述药物或效果不佳,可采用多西环素联合复方磺胺甲噁唑或利福平联合氟喹诺酮类药物。
(二)慢性感染
治疗较为复杂.包括病原治疗、脱敏治疗及对症治疗。
1.病原治疗与急性和亚急性感染者治疗相同.必要时需要重复治疗几个疗程。
2.脱敏治疗采用少量多次注射布鲁菌抗原避免引起剧烈的组织损伤,又起到一定的脱敏作用。
3.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预防
对疫区的传染源进行检疫,治疗或捕杀病畜.加强畜产品的消毒和卫生监督,做好高危职业人群的劳动防护和菌苗接种。对流行区家畜普遍进行菌苗接种可防止本病流行。必要时可用药物预防。
好长,有没一口气看完教科书的?这个病说实话,误诊率挺高的,记得一个小伙伴收个不明发热的病号,住院一个月,啥都查了,愣是找不到原因,把小伙伴愁死了,有空就去跟这个病号聊天,详细问病史,争取更详细一点,发病的一个月时间几乎都回忆到了,没问题呀,终于某一天,问他,反复发热前,他干的啥?他无意中说,他家羊在晚上要生小羊,他在羊圈一晚上,羊羊羊,电石火花间,被小伙伴捕捉到了,赶紧第二天让他去传染病防治所化验,结果出来了,果然揪出幕后真凶,布氏杆菌阳性,当然了,利福平多西环素双联解药一上,立马烧退了。真是喜极而泣啊!
有时看病就像得像东野圭吾,抓住每一个蛛丝马迹,逐步排除,擒到真凶,方能用药如有神助,如果你看病不仔细,即使把教科书背的滚瓜烂熟,也是个赵括。
般若翩翩